【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葛兆光再谈“从周边看中国”
  作者:张明扬 丁雄飞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12-14 | 点击数:8141
 

  讲历史上中国的疆域,我们要强调变化,我们讲现在中国的领土,要承认是一个实际的、合法的政治控制区域。在这个问题上,老强调“自古以来是谁的领土”挺没力量的,难道要把《尼布楚条约》划出去的那些地方收回来?明显不会啊。所以,我们现在讲的很多问题,会说明这是历史,当然,虽然是历史问题,但实际上和现实也有关。我最近也看到,中国大陆的国际关系研究领域,慢慢地也注意到了历史这一块儿。过去,中国的国际关系基本上都是注意对策性研究,可现在也有人慢慢关心这些历史的、文化的问题了,这是变化也是进步。当然我也担心,有人也会落进另一个陷阱,就是说咱们中国古代的天下观念、朝贡体系好得不得了,等于就是“世界主义”和“多元主义”,又开始来用新意包装这些旧货,搞得过去帝国时代的旧观念,借着所谓“天下一家”的说法暗度陈仓,看起来是世界主义,实际上是中国中心的天下又卷土重来。

  您的新书写的是“从(李朝)朝鲜看中国”,看出什么新问题吗?

  葛兆光:我主要的问题意识,还是在那时李朝朝鲜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和不认同这方面。我老是在想,从朝鲜知识人的角度来看大清帝国,到底大清帝国那个时候的情况如何,文化很繁荣吗,满汉冲突解决了多少?到底大清帝国比起前面的宋明有什么变化,它是重复了蒙古帝国时代吗?比如满汉问题吧,我们过去习以为常地会认为,到了康熙、雍正、乾隆以后,一方面皇权的压抑和劝诱,一方面经济发展和生活安定,帝国内部满汉之间已经没什么太大问题了。到了嘉庆、道光、咸丰,一批汉人官员包括林则徐、曾国藩等人的崛起,显示了地方力量越来越大,朝廷里面汉人官员力量越来越强,文字狱也不怎么常出现了,所以,满汉问题基本上已经不存在了。可是,我们从朝鲜记录的资料看,好像并不如此,这提醒我们,要么可能大清帝国一直没有能够真正解决族群冲突问题,要么就是在充满偏见的朝鲜知识人那里,满眼看到的都是族群差异和满汉矛盾。可是,为什么晚清会又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这样的口号,孙中山、章太炎、陈天华、刘师培等等为什么能用“驱除鞑虏”作为革命的动员力量?我们要考虑,是不是新清史讲的满族认同和满汉差异,还是有点道理的,族群之间还是有点问题的?当然,燕行录文献涉及的问题还多得很,我也关注蒙古时代和大清帝国的所谓“现代性”问题,关心东亚三国的文化认同问题,还关心十八十九世纪西潮冲击下三国的不同反应问题。当然,我无法全面去讨论,只是就燕行文献中的一些有趣的资料,从一个小口径里面来观察这些大问题。

  说到《琉球王国汉文文献集成》,并不是我们复旦文史研究院的计划,而是日本学者的。我们重点整理的,是汉文资料,但是要说明的,主要是朝鲜人、日本人、琉球人写的,有关中国的汉文资料。也许《琉球王国汉文文献集成》更主要从文献学、版本学的角度,而我们是从思想史、文化史和政治史的角度,来关注这些资料的,和他们有点儿区别。在这方面,我从一开始就制定了三套书的计划,一套是越南有关中国的汉文燕行文献,一套是李朝朝鲜有关中国的汉文燕行文献,还有一套是李朝朝鲜赴日本使团的通信使汉文文献。如果这三套都完成了,我的这个计划,就得告一段落。■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东方早报 2013-12-08 08:47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张勃 梁燕城 : 凝聚新的文化共同性
下一条: ·张士闪:贺年会──旅游社会化的“山东模式”
   相关链接
·[罗婷]我国少数民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保护现状及云传承机制研究·[郭翠潇]口头程式理论在中国研究生学位教育领域的应用(2000-2017)
·[王京]日本民俗学的中国研究:1939年的转折·[赵萱]全球流动视野下的民族国家转型
·[赵树冈]革命、传统与现代性:西方人类学中国研究的向度·[余珍]多元文化共存与民族国家文化认同
·[毛巧晖]现代民族国家话语与《刘三姐》的创编·[毛巧晖]现代民族国家话语与民间文学的理论自觉(1949-1966)
·[沃尔夫冈·卡舒巴 安德明]形象与想象:柏林的都市民族学·《哈佛看中国》:转型的中国与中国的转型
·[沃尔夫冈·卡舒巴]从国家的到全球性的:变迁中的欧洲认同?·葛兆光:从历史看中国、亚洲、认同以及疆域
·[王霄冰 白瑞斯]德语圈海外人类学的中国研究·第二届“中国研究国际暑期班”:招生报名
·[彭伟文]方言、共同语与民族国家·美国的中国研究:历史与现状
·[刘悦笛]当代哈佛汉学家的“中国观”·[高丙中]民族国家的时间管理
·[常建华]二十世纪的中国宗族研究(之一)·[常建华]二十世纪的中国宗族研究(之二)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