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乌丙安教授在大会发言
乌丙安大会发言要旨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乌丙安教授在题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文化修复与维护》的大会发言中指出:我们是民俗学人,我们不是什么工作人员,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是一个实践,我们民俗学用了太多国家的语言,如果沦落为政府政策的语境,我们将会出现一堆困境,回到民俗文化学,才能高瞻远瞩解决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各种文化遗产,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可以说是被人为改变太多。社会变革造成文化变局,并造成文化乱局,文化是循环上升发展的,于是文化乱局又会出现拨乱反正的文化回归,因此文化维护与修复十分重要。乌丙安先生以上海静安寺复兴为例,说明非遗的修复与维护:做为静安寺最重要的节日—浴佛节,其仪式经过大力地修复与维护回到1937年以前,这是非常值得称道的工作。在非遗保护中,基本观念的澄清尤为关键。“原生态”就常常被误解为文化遗产最原始的状态,被描绘为不可能存在的状态。其实,原生态对文化遗产来说,指的是文化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自然自在的那种状态,还没有从日常生活中被遗忘、被淘汰、被丢弃或有意毁坏。但原来的文化生态遭遇了激烈文化冲撞,将要自动或是被动变迁,于是才产生了抢救和保护它们的种种必要性,使这些有价值的活态文化遗产重新回归现代日常生活,成为民众精神家园的重要文化元素。
中央民族大学林继富教授在大会发言
林继富大会发言要旨
中央民族大学林继富教授在题为《族源记忆与文化认同——以清江流域土家族谭姓为例》的大会发言中从姓氏、传说、族谱、墓碑重建等事实讲述清江流域土家族谭姓历史。他认为:20世纪50年代土家族认定,姓氏成为重要依据之一。姓氏文化有认同作用,也有分离作用,但总体上,是对外的族源认同。以传说的方式记忆着土家族谭姓的起源,这种解释具有可交流性和可理解性。未必真实但“有意义的历史”。宗谱记载的族源及其衍化反映了当时背景下地方精英分子对本族群文化认同的界定。这些地方精英以家族利益为重,在关怀本民族历史之上,对族源历史记忆予以建构。墓碑重建使谭姓族源记忆得到深层次和现代意义上的呈现。族群起源以口头文化、族谱和墓碑三种形式被记忆和传承。功能性记忆。满足文化认同的需要。不断延续和恢复久远的族源记忆。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福客网 【本文责编:CFNEdito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