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二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征文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第十届代表大会暨2022年年会开幕  
   本网公告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机构
理事会
秘书处
中国民俗学网编委会
中国民俗学会志愿者团队
   学会大事记
   学会会议
会议动态
联办会议
   学会活动
中国民俗学会与非遗保护
我与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中国民俗学会成立30周年
中华春节全景纪实摄影行动
生肖卡通设计有奖征集
感受春节:马鸣湖杯学生征文
春节文化网上谈
   知识中的伙伴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北京民俗博物馆
学苑出版社
妙峰山研究会
   对外学术交流
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
   学会出版物
学会年刊
中国民俗学年鉴
   联系我们

学会成立3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

首页中国民俗学会学会会议专题研讨会学会成立3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

口头传统深化民俗学研究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30周年学术研讨会召开
  作者:记者 张翼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11-19 | 点击数:4227
 


  11月16—17日,中国民俗学会成立3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2013年年会在西安召开,来自国内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200多位专家学者共商民俗学科建设与民俗文化发展大计,探讨在方兴未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潮中,中国民俗学研究如何在坚守人民立场、坚持话语创新的基础上获取长足进步。

  “非遗”概念转变民俗学话语体系

  在当下中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日常生活关系的讨论,折射了非遗保护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004年中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后,“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新的文化话语开始在国内传播并逐渐为政府和民众所接受。

  中国民俗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朝戈金认为,亚洲国家的民俗学学者对口头传统的认识与研究,催生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与研究,进而催生了在全球范围内大力推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热潮。

  在非遗保护中,基本观念的澄清尤为关键。中国民俗学会名誉会长、辽宁大学教授乌丙安提出,“原生态”就常常被误解为文化遗产最原始的状态,被描绘为不可能存在的状态。其实,原生态对文化遗产来说,指的是文化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自然自在的那种状态,还没有从日常生活中被遗忘、被淘汰、被丢弃或有意毁坏。但原来的文化生态遭遇了激烈文化冲撞,将要自动或是被动变迁,于是才产生了抢救和保护它们的种种必要性,使这些有价值的活态文化遗产重新回归现代日常生活,成为民众精神家园的重要文化元素。

  浙江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与教育学院副教授宣炳善表示,非遗这一新话语实际上为民俗学的发展提供了不同学科交流、整合和生产新知识的机会。在非遗保护过程中,多元社会主体积极参与,其文化理念与话语表达方式也在发生变化。民众学到了新知识,逐渐培养了文化自觉意识,提高了文化自信,也产生了文化权利意识;民俗学者则培养了多元社会主体的互动意识,参与文化建构,并进一步拓展民俗学学科的知识生产方式,实现了从现代民族国家的话语生产方式向文化全球化展示与竞争的话语方式的转变。

  “在文化全球化语境下,伴随非遗保护的深入开展,民俗学的学术话语在发生变化,文化民主化理念与法治中国理念将深刻影响民俗学的话语表达方式。”宣炳善表示。

  口头传统对民俗学研究意义深远

  朝戈金认为,中国大多数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书写体系,而各种类型的口头传统蕴藏总量在世界上位居前列,具有重要学术研究价值。因此,中国学者要有担当,要超越书斋式、学究气的研究理路——言必称文字文献和实物,深刻认识到千百年来在民众中口耳相传的知识和信息体系,并非“口说无凭”、“荒诞不经”、“不足采信”的道听途说。

  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陕西国际商贸学院文化与艺术学院院长傅功振认为,“民俗文化工作者和学者应该端正立场,站在民众的立场上真实描述、研究民俗文化,恢复民俗文化的主体性地位。”傅功振表示,“在这方面,首先应该解放思想,端正文化观念,将民俗文化真正纳入中华民族文化的体系。”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3-11-18
【本文责编:博史伊卓】

上一条: ·【讲座预告】约翰·劳顿:网络与形态学:朝向民间叙事的运算研究(8月26日周一上午)
下一条: 无
   相关链接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2年9-2023年4月受理)·民间叙事研究经典系列讲座 | 朝戈金教授讲授“口头传统与口头诗学”
·[杨杰宏]“采风”传统与民歌研究的问题检讨·会费缴纳清单(2022年3月7日至2023年4月13日)
·中国民俗学会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征文启事·巴莫曲布嫫:加快落实“研究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林继富]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基本方向与问题导向·“保护我们的活态遗产”:2003年《公约》名录增加 “新成员”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七届常会开幕式在摩洛哥拉巴特举办
·中国民俗学会第十届理事会会长、副会长名单·中国民俗学会第十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名单
·中国民俗学会第十届理事会理事名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七届常会即将开幕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精粹》全七册出版·[季中扬]亲在性与主体性:非遗的身体美学
·中国民俗学会第十届代表大会暨2022年年会开幕·[朱向羽]非物质文化遗产“铢铢镲”的传播演变研究
·[张梦瑶]新文科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专业建设的思考·[余文星]“一带一路”格局下新会葵艺的传承创新与品牌开发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