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中秋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中秋节专题

[张勃]重月传统与文化选择:中秋节在唐代的形成
  作者:张勃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09-18 | 点击数:22420
 

  (二)中国素有关注月亮的传统

  日月这两大天体,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它们不仅带给人们温暖和光明,其运行规律还是中国古代制订历法的基础;根据它们抽象出来的阴阳观念,则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也是中国人理解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基本概念。而月亮的时缺时盈,盈时的圆满、照亮黑夜以及无月时的无边黑暗,都能引发人们对月亮的兴趣和感情。中国素有关注月亮的传统。

  这个传统的表现之一是历代王朝都重视对月亮的祭祀。《文献通考》“祭日月”对祭月礼的价值、内容与源流有十分详细的考证,姑引其中一些如下:

  陈氏《礼书》曰:“古者之祀日月,其礼有六:《郊特牲》曰:‘郊之祭,大报天而主日,配以月。’一也;《玉藻》曰:‘朝日于东门之外。’《祭义》曰:‘祭日于东,祭月于西。’二也;《大宗伯》:‘四类于四郊,兆日于东郊,兆月于西郊。’三也;《大司乐》:‘乐六变而致天神。’《月令》:‘孟冬,祈来年于天宗。’天宗者,日月之类,四也;《觐礼》:‘拜日于东门之外,反祀方明。礼日于南门之外,礼月于北门之外。’五也;雪霜风雨之不时,于是乎渲,六也。夫因郊蜡而祀之,非正祀也。类涠祀之,与觐诸侯而礼之,非常祀也。春分朝之于东门之外,秋分夕之于西门之外,此祀之正与常者也。日言朝,则于日出之朝朝之也;月言夕,则于月出之夕夕之也。日坛谓之王宫,以其有君道故也;月坛谓之夜明,以其明于夜故也。

  ……

  汉武帝因郊泰峙,朝出行宫,东向揖日,其夕西向揖月,则失东西郊之礼也。魏文帝正月祀日于东门之外,则失春分之礼也。齐何佟之曰:‘王者兄日姊月,马、郑用二分,卢植用立春。佟之以为日者太阳之精,月者太阴之精。春分阳气方永,秋分阴气向长。天地至尊,故用其始,而祭以二至,日月次天地,故祭以二分,则融与康成得义矣。’魏薛靖曰:‘朝日宜用仲春之朔,夕月宜用仲秋之フ。’此尤无据也。后周于东门外为坛,以朝日,燔燎如圜丘;于西门外为坛于坎中,方四丈,深四尺,以夕月,燔燎如朝日。隋唐坛坎之制,广狭虽与后周差异,大概因之而己。”[21]

  从这两段文字可以看出,我国古代是十分重视日月祭祀的,虽然不同历史时期祭月时间有所不同,但“春分朝之于东门之外,秋分夕之于西门之外,此祀之正与常者也”,也是普遍的主张和做法。

  夕月属于国家祭祀活动,民众难能参与。然而,这并不影响人们对月亮普遍抱有神秘而美好的情感。关注月亮传统的表现之二,就是民间流传不少关于月亮的传说和故事。

  表现之三,则在于我国拥有大量吟咏月亮以及借月抒怀的文学作品,从《诗经·陈风·月出》到宋谢灵运的《怨晓月赋》、谢庄的《月赋》,到梁元帝的《望江中月诗》、梁沈约的《咏月诗》等,月亮成为一个颇具中国特色的文学意象。

  关注月亮的传统在唐代依然延续。在国家层面,依然重视对月亮的祭祀,如根据《大唐开元礼》,政府要在秋分日于西郊祭月,卷26、27分别有关于“皇帝秋分夕月于西郊”、“秋分夕月于西郊有司摄事”的详细规定。在民众层面,一方面,人们依然讲述着先前已有的月亮故事,李白的《古朗月行》可谓这方面的明证。“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白云端。仙人垂两足,桂树作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22]在仙人、桂树、白兔、蟾蜍等词汇的背后,都隐藏着关于月亮的美丽传说和想象。另一方面则有拜新月的习俗。吉中孚妻所作《杂曲歌辞·拜新月》就描绘了女子们拜新月的景与情:

  拜新月,拜月出堂前,暗魄深笼桂,虚弓未引弦。拜新月,拜月妆楼上,鸾镜未安台,蛾眉已相向。拜新月,拜月不胜情,庭前风露清,月临人自老,望月更长生。东家阿母亦拜月,一拜一悲声断绝。昔年拜月逞容仪,如今拜月双泪垂。回看众女拜新月,却忆红闺年少时。[23]

  至于唐代文人对月亮的书写,有新月、初月,有春月、秋月、关山月,更是不胜枚举。庾抱的《卧痾喜霁,开扉望月,简宫内知友》,上官仪的《入朝洛堤步月》,李峤的《秋山望月酬李骑曹》,姚崇的《秋夜望月》,陈子昂的《月夜有怀》,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卢照邻的《明月引》、《江中望月》,张九龄的《望月怀远》、《秋夕望月》,等等,或写月色月景,或借月抒情,无不显示出月亮在他们心目中的重要位置。

  基于上述种种,或可以说,中秋赏月习俗的兴起,其实是中国素来关注月亮这一传统在唐代的延续,当然,在唐代这个具有其自身特性的历史时期,经由时人的文化选择,它也变得与先前有所不同了。而最大的不同,就是赏月这个本来在很多日子都可以进行的活动,已越来越集中于八月十五这个日子。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民族艺术》2013年第1期

上一条: ·中秋节里的“兔儿爷”:祭祀神仙变成儿童玩具
下一条: ·[张勃]夕月礼与夕月坛
   相关链接
·[赵玉平]中秋节起源新说·[马荣良]“改火清明后,优恩赐近臣”
·王者荣耀中秋皮肤上线,2021荣耀中国节圆满落幕·[柯小杰 张沙]嫦娥形象的变迁与中秋节“团圆”意象的构建
·[牛钧鹏]敦煌讲史变文所见唐代民间文化合流现象探析·[张勃]端午龙舟竞渡习俗至迟出现于唐代考
·[海力波]从《庐江民》看唐代志怪中的祆教仪式·[海力波]金液与苏摩:唐代志怪中的印伊文明元素
·月饼模子·[尹晓龙]西汉太一神祭祀与元宵节起源
·[张瑞娇]文学共情与节日定型:从《全唐诗》看唐代中秋节俗·[萧放]中秋节的时代价值
·[黄永林 孙佳]博弈与坚守:在传承与创新中发展·[任志强]狐与胡:唐代狐精故事中的文化他者
·[张茜]历时与共时视角下唐代女性服饰民俗的流变研究·[秦宗财 房凯]浙皖地区中秋舞香龙节俗的历史与现状
·[雷伟平]空间的体验消费:“中秋节”节日经济价值的实现研究·[张多]他乡的中秋:全球化时代的中秋与个体
·[巫其祥]兔与中国民俗文化 ·面对当空皓月,远在他乡你会否怦然心动?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