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中秋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中秋节专题

[张勃]重月传统与文化选择:中秋节在唐代的形成
  作者:张勃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09-18 | 点击数:20161
 

  (二) 珍惜韶华

  珍惜韶华是与欣赏自然之美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无以复加的中秋之美,固然令人心生愉悦,却也往往激发良辰短暂、美景难再并进而哀叹生命易逝的焦虑与感伤。身心愉悦与焦虑感伤叠加在一起,使得他们不由自主地展开对生存与死亡、短暂与永恒的思考,思考的结果往往将其导向珍惜韶华、享受当下的人生态度。这是生命意识在特殊场合里的觉醒和释放。欧阳詹的《玩月》诗可以说很好地揭示了这种觉醒和释放的过程:“八月三五夕,旧嘉蟾兔光。斯从古人好,共下今宵堂。素魂皎孤凝,芳辉纷四扬。徘徊林上头,泛滟天中央。皓露助流华,轻风佐浮凉。清冷到肌骨,洁白盈衣裳。惜此苦宜玩,揽之非可将。含情顾广庭,愿勿沉西方。”[35]在月明星稀的中秋之夜,诗人首先感受到月光之美、秋夜之韵、人情之欢,但很快就意识到眼前的现实:圆圆的月亮远在天边,“揽之非可将”,是根本无法接近的,而且很快就要落下去;而这,让他自然产生了“愿勿沉西方”的深切期望。与欧阳詹相似的还有韩愈和白居易,前者在《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中极写中秋美景和人事沧桑之后,不由地感慨:“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饮奈明何?”[36]后者在其《八月十五日夜同诸客玩月》显示了几乎同样的心路历程:“清景难逢宜爱惜,白头相劝强欢娱。诚知亦有来年会,保得晴明强健无。”

  在珍惜韶华、享受当下这一人生态度的导向下,许多唐代人尽量延长玩月时间,常常到更深才罢,有的人甚至通宵不眠。当时留下的诸多诗篇都对此做了记录。如崔备《和武相公中秋锦楼玩月(得前字、秋字二篇)》诗云:“清景同千里,寒光尽一年。竟天多雁过,通夕少人眠。”[37]又徐凝《八月十五夜》诗云:“皎皎秋空八月圆,常娥端正桂枝鲜。一年无似如今夜,十二峰前看不眠。”[38]其他像孙蜀《中秋夜戏酬顾道流》中有“不那此身偏爱月,等闲看月即更深”[39]句,刘禹锡《八月十五日夜桃源玩月》中有“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40]句,王建《和元郎中从八月十二至十五夜玩月五首》中有“立多地湿舁床坐,看过墙西寸寸迟”、“夜深尽放家人睡,直到天明不炷灯”等句,[41]均可以表明当时有许多人都是玩月到深夜甚至到次日天明的。

  事实上,还有一些人对玩月是如此热衷,以至他们绝不满足于仅仅在八月十五这一个夜晚欣赏月亮。比如大历二年的杜甫,就曾经连续玩月三天,并留下《八月十五日夜月二首》、《十六夜玩月》、《十七夜对月》的诗作;更有甚者会连续玩月五天,并十分自豪地宣称:“合望月时常望月,分明不得似今年。仰头五夜风中立,从未圆时直到圆。”[42]如若天阴不能见到月亮,他们会痴痴等候。等来了,便格外觉得惊喜;等不来,便异常觉得遗憾。刘禹锡的《八月十五日夜半云开然后玩月因书一时之景寄呈乐天》描写的是前者:“半夜碧云收,中天素月流。开城邀好客,置酒赏清秋。影透衣香润,光凝歌黛愁。斜辉犹可玩,移宴上西楼。”[43]诗人等到夜半时分,终于盼来云开月出,于是不顾天晚夜深,摆下了酒席。元凛的《中秋夜不见月》则描写了后者:“蟾轮何事色全微,赚得佳人出绣帏。四野雾凝空寂寞,九霄云锁绝光辉。吟诗得句翻停笔,玩处临尊却掩扉。公子倚栏犹怅望,懒将红烛草堂归。”[44]描写月出情景的诗句已经想好,为玩月而设的酒杯也已备齐,月亮却始终不露形容,人们痴心地盼啊等啊,到很晚还不愿意回去。

  珍惜韶华、享受当下这一人生态度,使许多唐代人不仅自己不放过玩月的时机,而且劝别人也要做出同样的选择,恰似许浑在其《鹤林寺中秋夜玩月》中所说:“莫辞达曙殷勤望,一堕西岩又隔年”[45],又如薛莹在其《中秋月》中所言:“劝君莫惜登楼望,云放婵娟不久长。”[46]

  (三) 渴望团圆

  在我国,明月早已与思恋亲人、怀念故乡联系在一起。而中秋月,既圆且明,又处于万物开始变得萧索的仲秋季节,就更容易触动人们的心弦。对月思人,是许多唐代人的中秋节活动主题;渴望团圆,则是他们的萦绕难去的中秋情怀。

  团圆,只有在离别后才显示出其存在的意义,渴望团圆,也是离别后才会滋长的一种情绪。在唐代,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风气的开放、守卫国家安全等因素,离开故乡亲人外出求学、经商、仕进、游历、戍边的人很多,相知相交的好友也会由于多种原因被迫分开。在这种情况下,“高秋今夜月,皓色正苍苍。远水澄如练,孤鸿迥带霜”的时候,也便成为“旅人方积思”的当然时间[47]。鹊飞露重里的寂寞,清秋朗月下的孤独,他日相守相聚时相知相契的温暖与欢乐,此时此地不能共享良辰美景的惋惜与遗憾,种种滋味酝酿发酵成浓得化不开的情思与乡愁。一般的人也许将这种情思和乡愁化作泪水,而诗人则将他们化作诗行。武元衡怀念从兄,于是写道:“地远惊金奏,天高失雁行。如何北楼望,不得共池塘。”(《八月十五酬从兄常望月有怀》)白居易思念元稹,于是写道:“银台金阙夕沈沈,独宿相思在翰林。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八月十五日夜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李群玉怀念家乡,于是写道:“泪逐金波满,魂随夜鹊惊。支颐乡思断,无语到鸡鸣。”(《中秋广江驿示韦益》)[48]。仔细阅读唐朝人留下的中秋诗篇,类似武元衡《八月十五酬从兄常望月有怀》、白居易《中秋夜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的作品是相当多见的,如郑谷的《荆渚八月十五日夜值雨寄同年李屿》、孙纬的《中秋夜思郑延美》、许浑的《中秋夕寄大梁刘尚书》等,诗里都充溢着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张祜更在其《中秋月》中发出了“人间系情事,何处不相思”的反问式感叹。[49]中秋节,在唐代已经具有了深深的团圆内涵。

  欣赏自然之美、珍惜韶华与渴望团圆,这些在唐代有突出表现的中秋情怀,并没有因为后来唐代的灭亡而消失,只是伴随着社会变迁和不同时代价值观念、审美倾向的变化而有所变化。尤其是中秋节所蕴含的团圆内涵,由于现实生活中别离现象的普遍而越发浓厚,宋代以后,中秋节成为中国传统节日体系中最具团圆意味的一个节日,乃至许多地方就径直以团圆节来称呼它了。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民族艺术》2013年第1期

上一条: ·中秋节里的“兔儿爷”:祭祀神仙变成儿童玩具
下一条: ·[张勃]夕月礼与夕月坛
   相关链接
·[马荣良]“改火清明后,优恩赐近臣”·王者荣耀中秋皮肤上线,2021荣耀中国节圆满落幕
·[柯小杰 张沙]嫦娥形象的变迁与中秋节“团圆”意象的构建·[牛钧鹏]敦煌讲史变文所见唐代民间文化合流现象探析
·[张勃]端午龙舟竞渡习俗至迟出现于唐代考·[海力波]从《庐江民》看唐代志怪中的祆教仪式
·[海力波]金液与苏摩:唐代志怪中的印伊文明元素·月饼模子
·[尹晓龙]西汉太一神祭祀与元宵节起源·[张瑞娇]文学共情与节日定型:从《全唐诗》看唐代中秋节俗
·[萧放]中秋节的时代价值·[黄永林 孙佳]博弈与坚守:在传承与创新中发展
·[任志强]狐与胡:唐代狐精故事中的文化他者·[张茜]历时与共时视角下唐代女性服饰民俗的流变研究
·[秦宗财 房凯]浙皖地区中秋舞香龙节俗的历史与现状·[雷伟平]空间的体验消费:“中秋节”节日经济价值的实现研究
·[张多]他乡的中秋:全球化时代的中秋与个体·[巫其祥]兔与中国民俗文化
·面对当空皓月,远在他乡你会否怦然心动?·两岸专家论道 全方位解读中秋文化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