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关注月亮的传统与时人的文化选择:八月十五在唐代成节的原因分析
(一)中秋节形成原因诸说
关于中秋节形成的原因,学者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至少有如下几种:
1.新罗说,如刘德增有文《中秋节源自新罗考》,熊飞也在《中秋节起源的文化思考》中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开成四年(839),日本高僧圆仁在文登县清宁乡赤山村法花院见到寺中新罗僧人过八月十五节,遂在当天的行记中写道:“十五日,寺家设馎饦饼食等,作八月十五日之节,斯节诸国未有,唯新罗国独有此节。老僧等语云:‘新罗国昔与渤海相战之时,以是日得胜矣,仍作节乐而喜舞,永代相续不息。设百种饮食,歌舞管弦以昼续夜,三个日便休。今此山院追慕乡国,今日作节。其渤海为新罗罚,仅有一千人向北逃去,向后却来,仍旧为国。今唤渤海国之者是也。’”[16]刘德增以圆仁的上述记录为基本资料,结合其他文献,认为:“在唐代文献中,中唐,特别是入晚唐以后,士大夫中出现中秋赏月之事。但在唐代,中秋尚无节日性质。中国传统的中秋节是唐朝士大夫的赏月活动与新罗侨民的节庆活动相互影响,融合而成。”[17]
2.祭祀说。如杨琳认为:“中秋节是伴随着唐王朝繁荣稳定的社会局面的出现而形成的,它跟新罗国庆祝战争胜利的节日风马牛不相及”,其形成基础是“秋分祭月的古老礼俗”,但“秋分是八月的中气,日期并不固定。如果秋分出现在上旬或下旬,祭月时所见之月就是缺月,甚至还有可能根本见不到月亮,这种情况下祭月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所以唐代民间选择八月十五这一月满之日来祭月赏月,让祭月之俗摆脱秋分的束缚,并将宗教色彩的庄严祭典世俗化为娱乐色彩的民俗活动,这就形成了中秋节。”[18]
3.玄宗生日说,如孙机在《中秋节·秋千镜·月宫镜》中以为它“似乎与唐代的千秋节不无关系。千秋节为八月五日,本是唐玄宗的生日。自开元十七年起,将皇帝‘降诞’的这一天定为大节”。“但千秋节是八月五日,与八月十五日还差十天,人们的注意力是怎样越过这十天,聚焦到八月十五夜之月亮上的呢?”孙机先生认为与玄宗游月宫传说密切相关。这一传说在当时非常流行,“而中秋赏月之举,在这种形势下,也就不胫而走,成为一种新的时尚……在后人的印象里面,中秋夜与唐玄宗的关系几乎比其降诞日八月五日更为密切。”后来,玄宗的千秋节虽然“自节令中消失”,但是开元全盛日,却在人们心目中难以忘却。“这种感情在满月流辉的八月十五夜更易被触发,于此夜赋诗者遂不乏人。”[19]
4.融合说。以朱红为代表,认为“由于皇帝(唐玄宗)的提倡,道教在当时兴盛起来。中秋玩月的那种虚空之境、月宫神仙的不老传说,与道教的思想开始融合,因此,原本即是诗歌传统题材之一的中秋赏月,则由于道教思潮的促使,而在唐代玄宗朝以后开始兴起”,并以如下的一个线性图来说明中秋节在宋代的形成:
对于新罗说、祭祀说和玄宗生日说等三种观点的难以服人之处,朱红在她的博士论文中已有若干辨析[20],这里略作补充。祭祀说应该说在一个方面解释了中秋节的起源,但这种观点仅仅阐明官方的“秋分夕月”之礼,并不足以构成对中秋节在唐代形成原因的充分解释,因为秋分夕月礼早在先秦时期即已出现,为何中秋节却只是在唐代才形成呢?再就八月五日说、新罗说、融合说而言,这三者都将注意力放在对唐代特定因素的探讨上,这种思路无疑是十分正确的。但是,八月五日乃唐玄宗诞日,其活动自有官方设计施行,上寿也好,献镜也罢,均与八月十五玩月无关,因此,完全将八月十五的起源归结为千秋节的八月五日说不能成立。隋唐时期新罗重八月十五亦是事实,但其节俗活动主要是宴赏与射,亦与八月十五玩月无甚关联,故而将八月十五完全归结为受了新罗人影响的新罗说亦不能成立。朱红的解释将八月十五的兴起与作诗联系起来,并同孙机先生一样,将唐玄宗游月宫传说也看做兴起的原因,确实有其合理性。但是对于阐释八月十五的兴起而言,尚有所欠缺。更何况唐玄宗游月宫传说的兴起,并没有充足的证据证明它到底是八月十五玩月行为兴起的原因,还是八月十五玩月行为已经流行的体现。
笔者以为,探究中秋节在唐代形成的原因,一方面应该考虑中国历来有关注月亮的传统,另一方面则应该考虑唐朝的时代背景以及时人的主观诉求。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民族艺术》2013年第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