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学者评介

首页民俗学文库学者评介

[段宝林]多面统一的学者吴小如
  作者:段宝林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08-28 | 点击数:4088
 

  
  俗文学“与我国民族所独有的语言文字、风土人情有关。
缺了"民族的"这一特点,我们的俗文学就俗不起来”。

  吴小如先生是我的老师。印象中,他讲课的内容总是少而精,条理非常清楚。他声音洪亮,抑扬顿挫有如京剧的道白一般,真是一种享受。先生执教数十年,常言:以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为最大快乐,以讲课为主要“嗜好”。吴组缃先生称赞其授课效果之好,“无出其右者”。

  吴小如课讲得好,这绝不是偶然的。他家学渊源,他的父亲吴玉如先生是著名的书法家和国学大师。吴小如自幼学习就十分勤奋,阅读古今中外文学作品既多又广,而且有自己的见解。中学时代,他就开始发表文艺评论文章。在上大学之前,他已经有了在中学讲课的经验。在大学学习期间,吴小如又师从林宰平、俞平伯、朱自清、沈从文、废名、游国恩、浦江清等名师。他曾说在登门求教俞平伯先生之前,已经读遍了俞先生的全部著作,所以见面时能“身心相通”。后来,他成了俞平伯先生的得意门生。吴小如还认真学习废名的文章,并写出了上万字的评论。

  吴小如和沈从文的相识是林宰平先生介绍的。后来,吴小如又帮助沈从文编京派文学的重要副刊,不仅写了许多很有分量的评论文章,而且总在与作者的沟通中,对稿件提出有见地的修改意见。吴小如的许多评论文章,都于20世纪90年代收入《今昔文存》、《读书拊掌录》、《书廊信步》等书中出版了,这些文章,在今天看来仍有很大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例如他对张爱玲的评论。前些年,社会上出现了“张爱玲崇拜”,至今犹有余波。当时,吴小如对她的评价便非常深刻而全面,且很有先见之明。吴小如指出张爱玲的问题所在,他在评论中写道:“她火候不到,有点浮光掠影……虚名、躁进,葬送了她的才华,浪费了她的心力……以致染上了过于柔腻俗艳的色彩,呈现出一种病态美的姿颜。”

  在中国文学史的教学与研究中,吴小如先生深受游国恩、林庚、浦江清、吴组缃等先生的器重,是《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等作品大部分内容的注释者和定稿人。他还出版了《古典诗词札丛》、《古文精读举隅》、《读书丛札》、《古典诗文述略》、《古典小说漫稿》、《吴小如戏曲文录》等专著,以及《皓首学术随笔·吴小如卷》、《莎斋笔记》、《常谈一束》、《心影萍踪》、《霞绮随笔》等读书随笔。他从小熟读古典诗歌、散文,对古典戏曲、小说的研究尤为深入。他精通文字、音韵、训诂,考据与欣赏都很擅长,被誉为“旷世难求之通才”。

  在戏曲评论方面,吴小如的著述也非常丰富且多具权威性。如《京剧老生流派综述》、《台下人语》、《吴小如戏曲文录》、《吴小如戏曲随笔集补编》等,其分析戏曲作品和演出见解之精到、评论之深刻,都是无与伦比的,不仅为读者所叹服,而且受到了表演者的高度重视。

  在吴小如担任中国俗文学学会会长时,先后主持出版了《中国俗文学概论》、《中国俗文学七十年》等著作,由此开创了中国俗文学学会的新局面。在《中国俗文学概论》序言中,吴小如指出俗文学要有民族性,俗文学“与我国民族所独有的语言文字、风土人情有关。缺了"民族的"这一特点,我们的俗文学就俗不起来”,“任何文学体式,都是由俗而渐变为雅的。……所谓"雅文学"无一非渊源于"俗文学"者。……俗文学作品是一切文学作品之母。这原是古今中外文学发展的一条普遍规律”。

  他还指出:“俗文学作品在语言文字方面(包括声韵、训诂、修辞及语法结构等)并不像它字面上所体现的是"通俗"易懂的。相反,在这个学科领域里,人们还得下大功夫、笨功夫、经久不懈的功夫去钻研它、突破它,才有可能真正理解作品的实质,抉出其精英。试看,从《毛诗》、《楚辞》到汉魏六朝的各种体式的俗文学作品,下而至于从各种敦煌文献(包括大量的俗文学作品)、宋元明清历代的话本、戏曲、章回小说到民间流行的弹词、宝卷等,迄今仍存在着我们远远没有弄明白的各样问题,如文字的校勘、词语的训释、成语典故的诠解、方言方音的辨识以及语法结构的分析等等,都有待我们去解决。我曾写过不止一篇文章,谈到整理"今籍"(当然包括俗文学作品)绝对不比整理古籍容易,甚至难度更大。试把《元刊本杂剧三十种》里的生僻文字考订出其正确涵义和用法来,我看绝对不比考释出一个新出土的古文字容易。就连流行于当前舞台上的各种地方戏的台词,其中仍有不少词语有待推敲诠释。说良心话,这确是一项吃力不讨好的浩大工程,没有无私奉献的精神和蚂蚁啃骨头的韧劲和毅力,是不易作出扎扎实实的成绩来的。而这一任务却责无旁贷地落在俗文学研究工作者和作品纂辑整理者的身上。现在我老老实实谈了出来,愿与海内外老、中、青同行们共勉,携手共进。”这段话语重心长,力透纸背,不仅是我们进行俗文学研究的纲领,更是对俗文学研究难度的非常真实而又确切的估计。

  20世纪90年代,吴小如曾经写文章为民俗学后继无人而呼吁。他的文章使我感动,曾引发我写了《民俗学的命运》一文。我深深地感到,民俗文学的命运和人们对它的认知有极大的关系,当前,人们因为对俗文学不了解,而轻视它。

  吴小如在书法上的造诣和成就,亦堪称大家。他的书法功底极其深厚,从小就临写过许多名家的字帖,后来又广泛学习各种书法碑帖达300种之多,从中博取众长,形成了自己的风格。70年来,他临池不息,相继出版了《吴小如手录宋词》、《吴小如录书斋联语》、《吴小如书法选》和《吴小如先生自书诗》等书法作品。我曾请他为《古今民间诗律》一书题签,那俊秀的小楷充满了美感。

  吴小如在古文献学、文学史、戏曲学、俗文学、书法艺术等许多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这可能使人感到他“不够专”,是个杂家。但我认为他多而不谬,可谓“多面统一的大家”。


 

  文章来源:和讯-中国社会科学在线 2013年08月26日11:22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陈哲:深山老林中传承民族文化
下一条: ·[沙野]汪玢玲民俗学研究的古代文学底色
   相关链接
·[张琼洁 李莹]从作家“雅”言到民间“俗”曲:大鼓书《贾宝玉夜探潇湘馆》的形成·[陈泳超]论仪式文艺的功能导向
·[朱佳艺]地方性知识的转换:降水母传说流变考·[罗兵 苗怀明]从民间信仰与通俗文学的互动看五通神形象的演变
·[安德明]郑振铎与文学整体观视域中的民间文学·[讲座预告]阅读的宝卷——以上海惜阴书局为例(北大,2018年10月20日周六9:00)
·俗文学研究拓宽文学史书写格局·“中国非遗保护数据库”和“中国俗文学文献数据库”正式上线
·英国汉学家杜德桥教授逝世·[豹挥]古本新生:写于《古本戏曲丛刊》第六集出版之际
·抢救民间传统生活的“活化石”·[李婉薇]追寻民俗印记:论戴望舒的广东俗语及小说戏曲研究
·中国宝卷国际研讨会暨中国俗文学学会2014年会召开·宝卷研究扩充俗文学史整体构架
·中国宝卷研究国际研讨会暨中国俗文学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预备通知·扬州大学成立中国俗文学研究中心
·东亚俗文学与民俗文化比较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在温州大学召开·[王文宝]民俗语言在俗文学作品中的重要地位
·[倪锺之]寻访木鱼书:李福清的曲艺版本研究·[孙正国]钟敬文“大文学理论”观论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