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变迁中挖掘民族文化内涵
除了春节、端午、中秋等等耳熟能详的传统节日,还有很多包含浓厚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内涵的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元宵刚过,苗族就迎来了舟溪芦笙节,达斡尔、锡伯、鄂伦春、鄂温克等民族迎来了抹黑节,还有满族走百病、藏族摆花节、瑶族放炮节等。
北京市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牛颂同时也是北京市民族联谊会常务副会长,“组织、协助、指导各民族举办传统节庆活动,促进本市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增进与各民族群众的感情,协调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促进民族团结”,正是北京市民族联谊会的重要职责之一,近年来参与组织了很多北京市的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活动。在谈到多民族节日文化时,牛颂表示,中华56 个民族,从古至今传统节日大约有1700 个,其中汉族的传统节日有500 个左右,少数民族的约有1200 个。可以说,没有民族传统节日,就没有民族文化的大汇集、大扩散、大传承。而与节庆联系着的民俗, 则包含着一个民族文化的“遗传密码”。民族传统节日又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反映着各民族的思想和情感,代表着中国文化的特质和精神,以其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文化内涵吸引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民族传统节日,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满足群众的精神、娱乐生活,增进民族的凝聚力和文化认同以及繁荣民族经济等重要作用。
他总结了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类型:
与历法、时令、物候相关的节日,如: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民族的纳吾鲁孜节、水族端节、傈僳族阔时节;
与农业生产活动相关的节日,如:满族虫王节、白族栽秧会、哈尼族新米节;
与祭礼神灵、纪念祖先相关的节日,如:土族谢神会、裕固族祭鄂博、彝族认祖节、羌族山神节、畲族迎祖节;
与宗教信仰相关的节日,如:藏族晒佛节、傣族开门节与关门节、瑶族盘王节、苗族鼓藏节、京族唱哈节;
与追念英雄和纪念重大历史事件相关的节日,如:侗族林王节、锡伯族西迁节、瑶族达孥节、苗族四月八节;
社交娱乐的节日,如:蒙古族那达慕大会、白族三月街、黎族三月三、壮族盛大的歌圩等。
这些盛大的民族节日,无疑是非常丰厚的民族文化宝藏。
牛颂表示,北京作为首都和具有重大影响的国际大都市,是维系56 个民族向心力、凝聚力的心脏,也是展示我国民族关系的窗口。北京非常重视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全市的少数民族节日活动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独特的人文魅力、广泛的群众参与性、较高的社会影响力,既宣传了党的民族政策,又团结凝聚了各民族同胞,形成了以服务少数民族为主,宣传多民族文化,辐射全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有效平台。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文日焕、邢莉曾主持编撰《中国少数民族重大节日调查研究》。在邢莉看来,民族节日是民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间智慧和民间知识的结晶,是民族认同的标识,但今天的民族节日面对复杂的社会和经济环境,很多文化因子正大量消失,面对节日的迅速转型,要及时挖掘出民族重大节日中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内涵,关注节日转型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变迁过程。
民俗学家乌丙安认为,中国目前已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签约国,同时已经启动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这是史无前例的一个民俗文化大复兴的工程。应该重新把我国56 个民族珍藏多少年多少代的文化瑰宝抢救出来。“粗略统计,民俗文化的小类过千,细目过万。形形色色令人眼花缭乱的民俗事象,多如牛毛,不计其数。这是文化领域的基本国情,它在全人类民俗文化的总量中也占有很大的分量。过去为什么没有注意它?就是因为民俗文化和现代文化不同,它早已被人们习以为常了,我们之所以没有关注它是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就生活在民俗文化之中, 不以为然了。”
民俗学家赵书认为,传统节日是祖先留给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文化身份的重要标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集中表现,是大家共有的精神家园。节日民俗是人民的共同约定,具有不怕重复、发自内心、公众行为这三大特点, 十几亿人在一个共同时间,怀着共同的信念,办同一件事, 说明节日文化是一个伟大而又神秘的力量。 中华文化的精髓不在帝王将相的宫廷斗争,也不在将士们沙场厮杀之内,中华文化的精华蕴藏在亿万人民的实际生活之中。提高民族传统节日活动在社会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对于增进民族团结,弘扬中华文化,推动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对于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普遍愿望。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作家网-文艺报 2013年03月19日15:40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