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家乡民俗学

首页民俗学专题家乡民俗学

[刘宁波]北京都市民俗文化的复合性
  作者:刘宁波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07-09 | 点击数:5625
 

  摘要:如果说“北京人”用火、保存火种及相关的的居住习俗,山顶洞人在尸骨周围撒上赤铁矿红色粉米的丧葬习俗,用鱼骨、牙齿、蚌壳等等作饰物的求育习俗,还仅仅是相对独立的原始民俗事象的话,那么从传说中黄帝、颛顼建幽都城开始,直到隋唐时期的幽州,作为我国北方的一大军事重镇,北京也就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城市民俗文化。进入公元十世纪,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都北京,于此,北京地区就开始构筑自己全新的历史文化,先后有辽、金、元、明、清五个封建王朝在此设都,辛亥革命后为北洋军政府所在地,新中国成立后又为我国的首都。北京也就逐渐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经济中心。与此相联系,具有鲜明特色的北京都市民俗文化也告形成。大体上,北京民俗文化经历了上述三个历史发展阶段,其中尤以其都市民俗文化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具体说来,北京都市民俗文化是各种各样的文化类型互化与整合的结果,表现出多角度、多层次的复合性文化特征。下面我们就从五个方面对此加以讨论。

  关键词:民俗文化; 京都市;复合性;


  (本文已刊于《北京社会科学》1993年第1期,详细阅读请下载caj版附件)


下载相关附件>>>>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

上一条: ·[艾萍]上海都市民俗特征初探
下一条: ·陕西10村民耗时4年编“村志”:7万字 含民俗人物
   相关链接
·[王蔚 熊文慧]城南龙灯的民俗文化蕴意及传承保护·[米海萍]“河出昆仑”青海说的民俗文化诠释
·[麋鉨萌]中式恐怖游戏的民俗应用与玩家体验·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
·[张兴宇]乡村振兴与民俗文化遗产资源利用·[杨涛]礼俗互动:地方民众何以融入地方节庆文化建构
·[王颖]地方文化精英与民俗文化的保护与重构·[王芳]西南地区百年客家村落的变迁与发展
·[王昌武]文旅融合背景下深圳大鹏民俗文化考察·[缪雪峰]传承民俗文化 共创美好未来
·[米海萍]试析西南民族的“昆仑”记忆与民俗文化表征·[李易坪]民俗观念与仪式表达:山东微山W村龙文化研究
·[郭烨佳]传统仪式的当代实践:泉州“普度”习俗的价值意蕴与传承路径·[郭春祺 梅文娟]“文化自觉”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创新
·[杜琛]蔚县明清壁画与民俗文化的传承研究·[刘铁梁]钟敬文民俗学思想的文明视野
·海丰召开钟敬文先生民俗文化贡献专题座谈会· [王霄冰] “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总序
·[叶晓华]客风赣韵进课堂,乡情民俗入文章·[夏循礼]节气本草饮食民俗文化及其时代价值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