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23日至24日,由范德堡大学中美教育文化中心和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办的“第四届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在华盛顿特区史密森尼学会所属美国印第安人国家博物馆召开。
本次论坛的主题是“田野工作、记录、保存和利用”。中美各有四位学者发表演讲,中国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朝戈金,华中师范大学黄永林,中山大学宋俊华、王霄冰分别以“民族文学研究所少数民族口头传统档案库:困境和出路”、“文化生态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族群弥合”、“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阿肯阿依特斯’的国际传播”为题发表演讲。美国学者杜克大学汤姆•兰金,乔治•梅森大学德波拉•拉檀兹•舒提卡,美国民间生活中心、国会图书馆尼可•赛勒,史密森尼民间生活和文化遗产中心詹姆斯•I•杜伊驰演讲题目分别为“视觉化的美国民俗生活:摄影、电影以及传统文化”、“在美国与移民社区工作的最佳实践”、“档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使用中的作用”、“ 策划史密森尼民间生活艺术节项”。会上,来自中、美的评议人对上述演讲进行了点评。
开幕式上,史密森尼学会历史艺术文化副会长理查德•库林、范德堡大学中美教育文化中心主任比尔•艾伟、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宋俊华、鲁斯基金会海琳娜•柯兰达分别致开幕辞。中山大学宋俊华、范德堡大学比尔•艾伟、中国社会科学院朝戈金、美国民俗学会蒂姆•罗仪德致结束辞。
美国史密森学会和国会图书馆的有关专家和官员到场听会并致祝贺,鲁斯基金会也派官员全程参加。
会议传真 摄影:陈熙
中方学者在美国国会图书馆民俗生活中心参观 摄影:朝戈金
本次会议得到了美国民俗学会、中国民俗学会、中山大学范德堡大学、史密森尼学会历史、艺术和文化副会长办公室及民俗生活和文化遗产中心、国会图书馆美国民俗生活中心的支持。同时,还得到了亨利•路思基金会、美国国家人文基金会的赞助。
这次会议是该系列论坛的一个高潮。第一次工作会议以及前三次论坛简况如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美论坛”指导委员会第一次工作会议于2011年7月23日在北京召开,会议由中国民俗学会主办,13位中美学者出席论坛。“首届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政策比较”于2011年11月6日至7日在广东佛山召开,本次论坛由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与美国范德堡大学克尔博艺术、事业与政策研究中心共同主办,20余位中美学者出席论坛。“第二届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个案研究”于2012年4月29至5月1日在美国田纳西州纳什维尔市范德堡大学召开,本次论坛由由中国民俗学会、美国民俗学会、中山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范德堡大学柯尔柏研究中心主办,9位中美学者发表演讲。“第三届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生产性保护” 于2012年11月17日至18日在华中师范大学召开,此次论坛由美国民俗学会和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办。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2013-06-19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