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本网公告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机构
理事会
秘书处
中国民俗学网编委会
中国民俗学会志愿者团队
   学会大事记
   学会会议
会议动态
联办会议
   学会活动
中国民俗学会与非遗保护
我与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中国民俗学会成立30周年
中华春节全景纪实摄影行动
生肖卡通设计有奖征集
感受春节:马鸣湖杯学生征文
春节文化网上谈
   知识中的伙伴
敬文民俗学沙龙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北京民俗博物馆
学苑出版社
妙峰山研究会
   对外学术交流
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
   学会出版物
学会年刊
中国民俗学年鉴
   联系我们

我与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中国民俗学会成立30周年

首页中国民俗学会学会活动我与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中国民俗学会成立30周年

[薛洁]做人、做学问的楷模
——纪念钟敬文教授诞辰110周年
  作者:薛洁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05-25 | 点击数:4636
 

  1997—1998学年,我有幸赴北京师范大学师从钟敬文教授,在短暂而宝贵的访学时间里,钟先生的为人、做学问给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在纪念先生诞辰102周年的日子里,我欲提笔写出感人至深的二三事,将我跃然纸上的思念之情,以缅怀、告慰先生对学生的谆谆教诲和殷殷期望。

  一、“麦穗”和“泥土”

  刘魁立先生在他的《把毕生精力捧献给民间文化事业的人》一文中说:“钟敬文先生是把高尚的品格,融于他的‘言’、‘功’之中的。”是的,谈到钟先生的人品,无不令人敬佩。他言传身教,要求他的学生做学问,首先要学会做人,并常常把自己比作“麦穗”、“泥土”。1996年9月,我参加了国家教委委托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中国民间文化(民俗学)高级研讨班的学习,钟先生在高研班结业的专题报告结束时说:“我像一粒麦穗,洒到地里,待收获时,将是一片庄稼。”的确,他是一颗默默无闻且硕大无比的知识粒种,将其倾洒进学生心田,期待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为了将麦穗根植沃土,茁壮成长,结满果实,先生又把自己比作“泥土”,“舍得将身做泥土,春风酬汝绿荫园”。这是钟先生时常鞭策自己的警句。他说:“我愿作培花的泥土,不一定自己开花”;“我们在学术上希望看到的是春色满园,而不是一枝出墙的红杏”。泥土,深厚肥沃、朴实无华并孕育万物,钟先生内蕴的真诚心愿是要“化作春泥更护花”。钟先生把自己比作“麦穗”、“泥土”,这些深入浅出、富有哲理的话语,发人深思。“麦穗”和“泥土”情愿默默无闻奉献,寄寓着先生对他的学生的殷切期望。先生正是用自己的一生实践了“麦穗”和“泥土”精神。

  二、和为贵与一鼓作气

  一天,我和易小松、张昀去接钟老来上课,一路上,先生和我们谈了很多,问我们的学习、生活、家庭和孩子。之后,先生言简意赅地说:一个家庭、一个集体,凡为人处世、接人待物都以和为贵,就什么都好办了。我在想,这是先生做人的准则,平易谦和,默默无闻,与世无争,言谈举止、点点滴滴都融进和为贵、和为上之理……不知不觉到了教学楼,我搀扶着钟老,正准备上电梯,工作人员说:停电,在抢修,等会儿就好。我们打算等一会儿,钟老说:“走,我们走着上楼。”我们很惊奇,阻止他上楼,说一会儿就修好,您不能自己上六楼。钟老甩着拐杖,坚决地说:“上!不能让那么多人等我上课,再等就要迟到了。”“那我们先上去个人说一声?”“不行!说这话的话,我也走上去了。”我们看坚持不过,只好随了先生,扶着钟老,一步一个台阶地上。上到三楼,我说:“钟老,歇会儿再上。”先生走着说着:“再上一层。”到了四楼,再劝他时,先生把拐棍朝上一指,说:“一鼓作气,上!”五楼、六楼到了,快进教室时,也没见电梯来。我们情不自禁地夸他,先生语重心长地说:“上楼需要一鼓作气,凡事都需要一鼓作气。”原来,先生一生为之奋斗的民俗学、民间文艺学事业,大凡都是靠一鼓作气、执著精神辛勤耕耘、劳动创造才硕果累累、桃李满天下的。和为贵、一鼓作气的故事给我上了一堂永生不忘的课外课。

  三、立足本土与特色研究

  无论走进励耘红楼先生的家里,还是教室、路上,先生谈的最多的是民俗学学科建设与发展。指导我,先生一开始就列出了阅读书目,要求同博士生、硕士生一起上课并参加学术活动,不仅听本专业他和几位老师的课,还需学相关学科课程。这正是我从边疆进京拜师求学的愿望。先生的言传身教、渊博学识为我打下一定专业基础后,又教导说:“民俗学、民间文艺学研究注重田野调查。你生活、工作在兵团,那儿有着军旅优良文化传统,是五湖四海人群聚集,又处新疆多民族地区。你要利用地缘优势,立足本土,研究本土民俗文化,在教学和科研上作出特色研究。”导师的一席话,使我更加明确、坚定了研究方向。在先生的悉心指导和系、所老师的教导下,我不仅修满了研究生课程的学分,还以《石河子垦区的社会民俗文化》为题,交上了一份访学答卷。钟先生给的评语是:“作者根据自己生活在该地区的亲身经历和观察,所记民俗事象真实且有条理,对研究社会民俗学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该文发表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访学专刊上,并于2002年初被评为兵团“九五”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每到春节、寿辰日、中秋节、教师节、国庆节等喜庆、团圆日子时,我都要给钟老打去电话问候,他最关心的是我在边疆从事的教学科研工作。我一一汇报。当听我讲到已开出“民俗文化学”任选课,每学期有200—300人选学;还申请关于新疆兵团、地方民族民俗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研究课题时,我可以从耳机旁感受到先生在千里之遥发自内心的无限欣慰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每一次通话,都能聆听先生的亲切教导和殷殷期望,从中受到莫大启发和鼓舞。

  现在,钟先生的“麦穗”和“泥土”、和为贵与一鼓作气、立足本土与特色研究……这一切都已变成我心中永久的回忆和精神的动力。我将浸注毕生精力,争取做好先生这颗硕大“麦穗”倾心播洒在边疆民族地区土地里生根、开花而待收获的一片“庄稼”中的一粒籽。先生离我们远去了,而他的音容笑貌、做人、做学问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和我们。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博史伊卓】

上一条: ·[薛洁]钟敬文与民俗学研究
下一条: ·[孟少平]我找到娘家了
   相关链接
·[李刚 荆淑坤]信息化时代的学术共同体构建:以中国民俗学会为例·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9-10月受理)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7-8月受理)·深切缅怀刘锡诚先生——中国民俗学会唁函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5-6月受理)·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3-4月受理)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1-2月受理)·[钟进文]向一生追求进步的人民的学者致敬 ——我和钟敬文先生的几个小故事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11-12月受理)·[王尧]钟敬文传说研究思想论略
·[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张士闪]钟敬文艺术民俗学思想探析
·中国民俗学会:会费缴纳清单 (2023年4月14日至2023年11月30日)·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9-10月受理)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叶涛]庆祝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继往开来,再创辉煌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