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术史反思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术史反思

[王娟]《歌谣》周刊与现代学术研究的发生与建设
——《歌谣》周刊创刊九十周年纪念七人谈
  作者:王娟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04-07 | 点击数:5409
 


  作为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的一部分,发源于北大的歌谣征集活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民间文学、民俗学运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意义重大。可以说这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思想史上最可纪念的事件之一。歌谣运动具有多重的意义,它不仅标志着中国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的兴起和发展,而且还促进了一些具体学科和研究领域的出现,如俗文学、方言学、歌谣学等,并间接影响了中国文学、历史学、文艺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歌谣运动改变了传统知识分子对文学、社会,历史乃至普通民众的态度。而且,对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的发现也使得人们重新认识了中国文学与文化,并发现了改造旧有文化,创建新文化、新思想的工具和手段。作为中国歌谣运动的主要阵地,《歌谣》周刊的出现意义重大。

  首先,来自底层民众的口传歌谣,以及口传故事、传说等终于可以登堂入室,有了展示自我的舞台,并成为了众多知识分子观摩、研究的对象。董作宾、刘经庵等学者对民间歌谣的研究开启了现代歌谣研究的先河。口传民俗不仅成为传统文化,而且也成为精英文化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

  其次,对于新起的民间文学、民俗学、歌谣学、方言学等学科,《歌谣》周刊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界定学科范围、定义基本概念、梳理学科框架、探讨新的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的园地。一些学者,如家斌、为君、周作人等还不失时机地翻译和介绍了西方民间文学、民俗学、歌谣学的研究历史、动态和理论方法,为中国民间文学、民俗学、歌谣学等学科和研究领域的建立提供借鉴。《歌谣》周刊上,众多学者关于“歌”和“谣”的讨论,如为君、朱自清、林庚、李素英、何植三、卫景周等学者关于“诗”与“歌谣”的讨论;家斌等学者关于西方“歌谣”的定义和概念的介绍;邵纯熙、周作人、傅振伦、许竹贞、台静农、王肇鼎等学者关于歌谣的分类、特点、价值、功能和研究方法的讨论等等,使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一些学科和研究领域的建立和成长。通过《歌谣》周刊,许多学者如朱光潜、罗庸、梁实秋、胡愈之、魏建功、赵元任等还利用歌谣材料讨论了许多涉及语言学、文学理论等学科的问题。歌谣运动和《歌谣》周刊还为其他人文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另外,《歌谣》周刊中的许多讨论不仅开拓了人们的思路,而且引发了知识分子们对许多传统问题的再思考,如关于《诗经》和童谣的讨论。以童谣为例,童谣和儿歌不再是古人眼中的“诗妖”,而是儿童教育中的重要工具。许多学者,包括周作人、钟敬文、郑振铎、叶绍钧、褚东郊等都充分认识到了儿歌在儿童思想、性格形成方面的重要作用,认为童谣和儿歌对儿童的影响绝不亚于学校的课本。

  《歌谣》周刊中许多关于民间文学、民俗学、歌谣学基本问题的讨论对当代民间文学、民俗学、歌谣学的研究依然具有启发和指导意义。 


  王娟(1965- ),河北唐山人,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文章来源:《民间文化论坛》2012年第6期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陈建宪]野性的歌谣
下一条: ·[陈泳超]周作人手稿《绍兴儿歌集》考述
   相关链接
·[王兴尧]非遗在社区:学术史要略与中国方案·[毛巧晖]跨越1949:民间文学的重建及其学术史意义
·[马丽莎]东乡族口头歌谣的演说场域分类研究·[罗瑛 潘小漫]百余年来日本学者对云南民族文化研究的视域及特色
·[李正宇]韦大列对中国民俗学发轫的贡献及其意大利学术渊源·[李国太]革命文艺的“生成”:川陕苏区红色歌谣创编机制研究
·[解乐乐]渔业历史文化的镜像:《山东省渔民歌谣集解》研究·[冯文开]中国史诗研究百年学术史的回顾与反思
·[张宝元]汪玢玲三台东北大学的思想经历与其民间文学教材编纂的学术史意义·[孙宇飞]1952-1964年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民间文学出版史
·[刘雪瑽]科学与妖怪 :学术史视角的井上圆了妖怪学·[李盛]文艺现代性的中国实践
·[杨玉蝶]民间文献研究的新视域·[毛巧晖]董均伦民间文学搜集整理之研究
·[程梦稷]从“新国风”到“歌谣学” ·“学科史读与写”学术研讨会征文启事
·[姚小凡]基于高被引视角的近二十年中国民间传说研究综述·[王渭清]"非遗"保护视野中的宝鸡民间歌谣
·[王敏琪]民间文学视野下歌谣的比较研究法·[曾越洋]喝彩的“污秽”和认知构建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