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术史反思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术史反思

[陈建宪]野性的歌谣
——《歌谣》周刊创刊九十周年纪念七人谈
  作者:陈建宪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04-07 | 点击数:4861
 


  “姐儿脸上有点麻,出门就把粉来搽。叫声情姐莫搽粉,虽说脸麻心不麻,情人眼里麻是花。”32年前,我在家乡湖北麻城采风时看到这样一首歌谣,当时就象被电击一般,决心从此以民间文学为终身事业。在写毕业论文《中国历代民歌文献述评》的一年多时间里,我埋在武汉大学图书馆阅读歌谣集,其中最早读到的,就是《歌谣周刊》。

  我觉得歌谣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野性。所谓“野”,包含这样几个意思:从社会地位看,她属于“朝”外,即主流文化之外;从艺术形式看,她属于“统”外,即表达方式十分自由。从内容看,她属于“化”外,即较少教化,与生命原始欲望联系更紧密。

  歌谣的内在动力是人的生命力。生命象一颗种子,经风吹,遭雨打,受日晒,遭践踏。“菜子命,女儿家,肥处撒一把,瘦处撒一把。”人生会有许多挑战和磨难,但人必须去面对。歌谣既是生命的呻吟与叹息,也是生命的号角与呐喊,还是生命的沉酣与狂欢。

  歌谣与理性无关。许多歌谣就是一团炽烈的欲望。“一想吃桔柑,桔柑满口酸,想吃六月咸鸭蛋,猪油炒干饭……”这首《怀胎十想》,从水果到蔬菜、从鱼肉到酸菜,把孕妇那想吃而不得的强烈欲望,一古脑儿数下来,让人直流口水。“搂住那个亲人哟亲上个嘴,肚子里的疙瘩化成了水”,歌中爆发出极大的生命能量。周作人、朱光潜早年在《歌谣周刊》上,曾经讨论过“猥亵的歌谣”。而“饥者歌其事”,正是歌谣创作的原动力。

  强烈的欲望激起强烈的情感。“铁打链子九尺九,哥拴脖子妹拴手。哪怕官家王法大,出了衙门手牵手。”“别人丈夫乖又乖,我家丈夫呆又呆,站着象个树墩墩,坐着象个火烧岩……斑鸠叫来要天晴,乌鸦叫来要死人,死人就死我丈夫,死了丈夫好出门”。在歌谣中,爱就是爱,恨就是恨。

  人类向文明社会发展,野性不断受到压抑。但人性可以被压抑,不可能被消灭。博弈的结果是用表面上的文明,掩盖着人性的异化。正因为如此,野性的歌谣一被当代人发现,就觉得亲切和新鲜。影视和文学中,常常由于引用野性的歌谣而显出特别的感染力。

  今天我们的歌谣研究缺少活力,忽视歌谣的“野性”特征,是其重要原因之一。不同时代虽有不同语境,但人的欲望、本性和基本需求是没有多大变化的。因此“野性”的歌谣,今天仍值得发掘,值得发扬。

  2013年1月3日为纪念《歌谣周刊》90周年而作

  陈建宪(1954- ),湖北麻城人,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章来源:《民间文化论坛》2012年第6期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施爱东]民俗学的“变”
下一条: ·[王娟]《歌谣》周刊与现代学术研究的发生与建设
   相关链接
·[王兴尧]非遗在社区:学术史要略与中国方案·[毛巧晖]跨越1949:民间文学的重建及其学术史意义
·[马丽莎]东乡族口头歌谣的演说场域分类研究·[罗瑛 潘小漫]百余年来日本学者对云南民族文化研究的视域及特色
·[李正宇]韦大列对中国民俗学发轫的贡献及其意大利学术渊源·[李国太]革命文艺的“生成”:川陕苏区红色歌谣创编机制研究
·[解乐乐]渔业历史文化的镜像:《山东省渔民歌谣集解》研究·[冯文开]中国史诗研究百年学术史的回顾与反思
·[张宝元]汪玢玲三台东北大学的思想经历与其民间文学教材编纂的学术史意义·[孙宇飞]1952-1964年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民间文学出版史
·[刘雪瑽]科学与妖怪 :学术史视角的井上圆了妖怪学·[李盛]文艺现代性的中国实践
·[杨玉蝶]民间文献研究的新视域·[毛巧晖]董均伦民间文学搜集整理之研究
·[程梦稷]从“新国风”到“歌谣学” ·“学科史读与写”学术研讨会征文启事
·[姚小凡]基于高被引视角的近二十年中国民间传说研究综述·[王渭清]"非遗"保护视野中的宝鸡民间歌谣
·[王敏琪]民间文学视野下歌谣的比较研究法·[曾越洋]喝彩的“污秽”和认知构建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