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学者评介

首页民俗学文库学者评介

钟敬文:倾注一生开拓民俗学
  作者:胡亚柱 洪继宇 李培 谢立群 余作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03-19 | 点击数:10830
 

  百岁登顶,被誉中国民俗学之父

  1979年后,噩梦结束,钟敬文已过古稀之年。但他并未有半点停歇,毫不喘息便投入了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的恢复之中。

  上世纪80年代之后,钟敬文开始肩负学术要职,成为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的一面旗帜。1979年,他为恢复民俗学的学术地位而呼吁奔走,亲自邀集顾颉刚、容肇祖、杨堃、杨成志、白寿彝、罗致平等七位著名学者联名倡议建立中国民俗学会。1983年,中国民俗学会成立,钟敬文当选为理事长。

  一方面,他脚踏实地,扎实投入基础性研究工作。除了撰写大量学术论文外,他还倾注心血组织编纂《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歌谣卷、故事卷、谚语卷)。此外,两次组织全国高校教师编写了基础教材——《民间文学概论》、《民俗学概论》。

  另一方面,他高瞻远瞩,以“中国学问”和“世界眼光”来构建民俗学的发展。钟敬文提出:“民间文学和一般作家文学,是两株树上开出来的形状和色香各异的花朵。”在他的提倡和努力下,民间文艺学被提升到新的研究高度。

  在长达80年的研究生涯里,他就像在攀涉一座高峰,不懈怠、不停歇。上世纪90年代,钟敬文提出了以“民俗文化学”代替“民俗学”的设想。晚年,他更是提出“建立中国民俗学派”的构想。对此,中国社科院教授、民俗学者施爱东认为:“‘五四’以来,我们大量引入西方学术,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几乎全盘拷贝了一份西方学科目录,晚年钟敬文提出建立‘中国民俗学派’,觉得有自成一派、自立体系的必要。而能够指出这种必要且能够倡导体系建构的,在现代中国民俗学界,只有钟敬文。从这一点上看,钟敬文并不是一个常规研究的科学工作者,而是科学革命的建构大师。”

  凭借对学术理想“执着如怨鬼”的精神,凭借一个诗人的激情勃发,钟敬文在“年登大耋”之时攀上事业顶峰。他被尊称为“中国民俗学之父”,桃李满园。及至半世纪以来,全国民俗学、民间文艺学的诸多骨干,都出自他的门下。

  “事功未竟意难安”。2001年,年近百岁的钟敬文因病住院,而他的学术激情不但没有消退,反而勃发“勇冠三军”(程千帆语)之斗志。他的病房变身研究所,几乎每一天,都有博士登门商讨论文。临终前,他还在进行《中国民俗史》的编写,手下在读的博士生还有15位。

  钟敬文一生出版有《钟敬文文集》、《民间文艺学及其历史》、《钟敬文学术论著自选集》等巨著。而晚年的钟敬文在回忆文章《我与我的时代·祖国》中曾这样写道:“我一息尚存,就要为所从事的事业竭尽智能。因为它已经成为我整个生命的全部了。”钟敬文把自己比喻成一粒麦子:这一粒麦子如果用掉,就一粒都没有了。可如果把一粒麦子种在土里,就会长出麦穗,结出许多麦子。长达80年的问学之路上,他甘作一颗“麦粒”,忍受冬的严寒相逼,最后在春的泥土中萌芽、播撒种子。

  这百岁的不懈跋涉、一生的坚毅求索,饱含了多少冷暖甘苦?钟敬文在98岁高龄时写下的《拟百岁自省》中,表达了永不消磨的理想:“学艺世功都未了,发挥知有后来贤!”

  南方日报记者 胡亚柱 洪继宇 李培 特约通讯员 谢立群 余作明

  【本文参考了《飞鸿遗影——钟敬文传》(安德明 著)、《风雨世纪行——钟敬文传》(杨哲 著)、《钟敬文民间文学论集》、《民间文化大风歌——钟敬文百年华诞纪念文集》(白庚胜、向云驹 主编)、《钟敬文生平·思想及著作》(杨哲 著)等,对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叶春生,中山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教授刘晓春的帮助表示感谢。】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 2013年3月16日A10版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苗书梅]孙作云的楚文化研究
下一条: ·[吴真 谢立群]寻访民俗大师钟敬文的故乡
   相关链接
·华西民俗学论坛(2025)|“回向历史的民俗学:理论、方法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在蓉启幕·中国民俗学会2025年年会征文启事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2期活动预告·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5年1-2月受理)
·[彭牧]从专家主导到社区参与:美国公共民俗学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形成·[毛巧晖]从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到田野研究新范式
·深切缅怀陶立璠先生——中国民俗学会唁函·[刘先福]芬兰历史地理学派的生成与演进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1期活动预告·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11-12月受理)
·[杨德亮 金明艳]民俗学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周星] “民俗”的体系化与“民俗学”的体系化——对中国民俗学教科书的结构分析
·中国民俗学高端论坛(2024)在济南举行· 中国民俗学会积极参与春节申遗工作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中国民俗学会第十届常务理事会第四次会议在广州召开·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9-10月受理)
·全国先进!中国民俗学会香文化专业委员会荣誉主任孙亮荣获“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称号·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7-8月受理)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