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立法保护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法保护

百年老油坊 生死维权路
——非遗文化保护为何有法难依
  作者:庄庆鸿 张轶婷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02-26 | 点击数:11132
 

被拆除的百年老油坊。 高飞供图

  “本以为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它就能一直‘活’下去。可现在,遗产传承人都被赶走,失去了在原址榨油的机会。”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李健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

  他所说的,是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滦镇的沣峪口老油坊,是我国仅存的几处百年老油坊之一。如今,这个百年“活化石”的院落已被拆作一堆瓦砾,即将被建成供游人参观的博物馆。

  “活化石”的起死回生

  老油坊历经清末到民国的战火硝烟,存活了下来。但到了21世纪初,它却濒临消亡。

  当时,它是“西安兰台档案用品印刷厂”的一部分。2004年,印刷厂将老油坊承包给了村民高让让,合同期限为20年。

  “刚承包的时候,油坊里杂草丛生,几乎都要荒废了。房子也快倒了,根本就没人榨油。”高让让向中国青年报记者回忆。

  当时58岁的高让让,吊住了老油坊的“最后一口气”。从1967年起,他就是一名普通的榨油工。

  为了救活油坊,他和儿子高飞连续几年拉着架子车走街串巷,吆喝着:“卖油呦!卖油呦……”他们没有买新的机器,延续着传统的老工具。瓦房内保留着直径近40厘米、长约15米的大圆木。夏天,老人和儿子光着膀子卖力地拉动粗大的红心白杨木杠杆,汗水一道道流下。

  在他的努力下,枯竭的老油坊,终于又开始流出菜籽油和香油。

  到了2007年,由于年久失修,老油坊厂房已破败不堪。高让让把情况反映到滦镇街道办。为了免于出资维修,街道办又与高让让达成协议:“双方在原有承包期限上续期40年,并要求油坊不得转产;高让让一次性向滦镇街道办支付40年承包费7万元。”

  延长了承包期限后,高家父子更用心经营老油坊。他们让老作坊也“时髦”了一把,打起了“纯手工”的宣传名头。

  百年老作坊和农田也重新建立起了“供血纽带”。他们多年收购油籽,周边农民越来越多地种起了油料作物,一担担挑进这个百年院落。

  若不是这年8月一群“特殊客人”的来访,老油坊也许还在继续默默无闻地榨油。

  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王智便是来访者之一,与他同行的,还有几位非遗保护志愿者。

  “我们去的时候,老油坊破烂不堪。但第一眼看到它,我就非常兴奋!”王智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

  “它既是文物,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据他推算,老油坊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

  “油坊设备很古老,是清朝洋务运动后期光绪年间遗留下的工业文化遗产。最具历史意义的是,他们用传统的工艺榨油,这是西安乃至西北地区极为罕有、极为濒危的古老技艺。它还是一个活态存在,是中国传统手工技艺的活化石。”

  油坊院子里还有古代石猴一尊。每年做油时,高氏父子还延续着“敬龙王”、“拜石猴”的传统风俗。

  “老艺人谈到,由于作坊中有巨大的油梁如同龙一般,故而油坊始终供奉龙王。另一种说法是油也是液态,所以供奉龙王。民间受《西游记》影响认为猴能镇住龙王,所以形成了对龙王、石猴的民间供奉习俗。”王智说。

  他们的造访,使高让让萌生了为老油坊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想法。“一开始我并没有申遗的概念。直到王主任他们说,老油坊有非常宝贵的价值,应该去申遗,我才有了这个意识。”

  申遗,让老油坊“麻雀变了凤凰”。

  2008年,沣峪口老油坊被陕西省人民政府认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次年,高让让、高飞父子被省、市两级政府认定为陕西省非遗“老油坊榨油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申遗成功后,老油坊的名气更大了。陆续有媒体来报道,开车赶来油坊买油的人越来越多,时不时还有游客来参观。”高让让回忆。

  一本本金灿灿的证书、聘书,曾让高家父子扬眉吐气,是他们的骄傲。但后来,他们再怎么跟政府出示这些“金字招牌”,也没有挡住推土机的轰鸣。

  直到现在,66岁的老人仍怀念那段“油坊很忙,但是平静”的时光。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新网-中国青年报 2013年02月25日 05:57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国家文物局:建设传承体系 保护文化遗产
下一条: ·[柯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法律责任
   相关链接
·[赵宇 张晓桐 史慧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王娜]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调研报告
·[王晨]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罗浩然]论非遗传承团体的立法必要性与规则构建
·[丁涛]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研究·[邓又嘉]民间传说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社区参与
·[程瑶]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确认和界定·[陈佳慧 陈泽童 王阳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性别平等实践
·潘鲁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实践——写在中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周年之际·[马盛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讲》
·新书发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经验》·[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
·[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马千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合作路径与中国方案
·[孟令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动物伦理:以法律间张力重塑部门联动机制·[王心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故事传统的公共化
·[程瑶]饮食方式与非遗保护的中国实践之反思·[杨利慧]“将社区的声音带到最前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社区参与的多重实践模式
·[程瑶]转危为机:紧急情况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活用·[林继富]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基本方向与问题导向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