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历史民俗学

首页民俗学专题历史民俗学

[叶舒宪]蛇—玦—珥:再论天人合一神话与中华认同之根
  作者:叶舒宪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4-20 | 点击数:9803
 

  二、模拟人面蛇身之神:玦与“珥蛇”神话起源新解

  珥蛇的外观效果是要标志神性的。与此吻合对应的是《山海经》中多次讲到人面蛇身形象:如《海外西经》叙述的轩辕之国,那里的人至少寿命八百岁。其形象特征是模拟神的:“人面蛇身,尾交首上。”袁珂先生注解说:“古天神多为人面蛇身,举其著者,如伏羲、女娲、共工、相柳……;或龙身人头,如雷神、烛龙、鼓等是矣,亦人面蛇身之同型也。”(《山海经校释》第221页)

  一旦在人头的耳部戴上蛇形的耳坠或耳玦,那不是呈现出类似的人面蛇身形象吗?早期的玉玦为素面的几何形,不易看出其神话原型。但是,也有一些玉玦不是素面的,而是刻意模拟某个动物形象,如红山文化屡见不鲜的玦形龙、玦形鸟形象——这就把玉器所效法的动物原型和盘托出了,不但易于理解,还能做举一反三的推论:素面玉玦的制作,原来也可能是模拟动物形的,只是没有细部的形象刻划而已。刻划出龙蛇形的耳玦,在商周以后还十分流行。据此推测:玦乃珥蛇的变体形式。玉玦的环形是卷体之蛇的象形,而蛇形耳坠则为直体之蛇。笔者采集到的一件新石器时代玉玦,在环状缺口的一端分明刻有双眼形象,明显是模拟龙蛇形的。红山文化直体之蛇的耳坠已经现身,我们可以期待有朝一日正式发掘出土的卷体蛇形耳玦。

  东亚玉器发生期最典型的器形是玦和璜。目前看,二者均代表着某种原始神话观念,即以肖生形模仿原则来象征通天或通神的能力。具体看,璜为模仿龙,玦为模仿蛇。既然凡是有人面蛇身形象者,多为神灵,那么模仿人面蛇身造型的玉耳坠或玉玦,不是寄托着沟通天人或神人的神话愿望吗?从西亚文明中产生的犹太教和基督教,禁止偶像崇拜,要想考证其原初的神灵形象很困难,因为无所依凭。而对华夏文明而言,偶像崇拜从史前图腾的龙凤龟蛇,一直到孔庙中圣人和关帝庙中的关公,都有具体可感的直观形象。珥蛇也好,佩璜也好,其符号生产的象征意义,正可从这个角度去理解。

  对于神话学家和象征学家来说,也许在各种动物中,没有比蛇更加神秘莫测的。考古学家已经追溯出一万多年前旧石器时代刻划的灵蛇形象。女神文明论的倡导者金芭塔丝教授在《女神的语言》《活着的女神》等著作中将蛇解释为史前女神的主要化身。就华夏的观念而言,古人龙蛇并称,在神话中细分则有区别,混称则相互认同。即便是在十二属相中,也是大龙小龙并称,而且在排序上并列在一起,显然二者之间有密切的呼应关系。如果要简单明快地从外形上加以区分,那就是以头部为判断依据:龙是增加了兽头的蛇;蛇是没有加兽头的龙。《山海经》中的烛龙,名字是龙,外在特征却是“人面蛇身”。可见作为蛇形耳饰的玦、坠,与作为龙形项饰的璜,具有同类的象征符号功能,代表人类之中的少数精英,以此种稀有的玉器饰品来模拟神灵的形象。如第一王朝的圣王夏启,《山海经》既形容他“珥两青蛇,乘两龙”(《大荒西经》),又形容他手持玉环身佩玉璜(《海外西经》),一副能够驱遣龙蛇而升天的模样。如今,遥远的夏代早已随风飘逝,那时没有留下文字,后人对夏启的事迹及其真伪,一直争论不休。不过仰仗科学的考古发现,今人终于能够看到夏启时代甚至更早时代的龙形玉璜与蛇形耳饰了,这是司马迁和孔子做梦也想不到的事。

  三、天人合一神话观:玉器起源与华夏认同

  玉蛇耳坠的出现,给玉玦起源的神话学意义分析,打开突破性的缺口,同时也给整个东亚玉文化起源的神话观念基础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启迪。理由很明确,玉玦是迄今所知东亚地区出现最早的玉器生产形式,始于距今8000年的兴隆洼文化,那正是后来的红山文化玉器传统之滥觞。兴隆洼文化玉器以玉玦为主,但是圆环性的玉玦代表什么样的神话信念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红山文化珥蛇新证据的发现,启发我们做出一种推测:玉玦就是最初的珥蛇形式,只不过是将蛇简化为卷体的几何形式而已。对龙蛇神话的背景分析表明,红山文化的玉蛇耳坠和先前已出土的红山文化双龙首玉璜一样,是以图像叙事的方式表达着神人沟的神话想象。这就有助于说明,在史前期的大传统传承中,天人合一神话信仰早已经存在。同时还能说明,早期玉器的两种形制(玦与璜),如何同龙蛇形象一起,从沟通天人的神话中介符号,逐渐演变成为统一的中华认同的形象符号。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华读书报 2012年04月18日08 版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井上清:钓鱼列岛属于中国
下一条: ·[福田亚细男]近代日本的历制改革与民俗活动
   相关链接
·[孙艳艳]中原民间经歌:中原神话调查的“二次田野”·[李鹏]文字文明的溯源:人文纪录片《汉字五千年》的神话学阐释思考
·[杨利慧]当代神话学的立场和追求:在整体时间观和互文之网中重新理解神话与神话学·第五届中国神话学与西王母文化研究学术讨论会1号通知
·[向柏松 张兆芹]神话学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于玉蓉]《史记》体例之数的神话学新探
·[杨利慧]当代神话学的立场:在动态而开放的互文之网中研究当代神话·[苏永前]神话的理论化与理论的神话化
·[陈杰]盘古神话的生成:本土化与地方化的结合·[张多]元宇宙:数字时代的宇宙观及其神话学批评
·[陈连山]从神话学立场论夏朝的存在·[谭佳]悖论式嫁接:比较神话学在晚清的出现
·[杨利慧]神话主义研究与“朝向当下”的神话学·[于玉蓉]连续与独特:“中”之源流的神话学探赜
·中国民俗学会唁函:深切缅怀李子贤教授·讣告:沉痛悼念李子贤先生
·[杨利慧]“朝向当下”的神话学论纲: 路径、视角与方法·[赵蕤]日本神话学“南方说”研究
·东亚神话比较研究的大视野·[沈玉婵]从《长生宴》到《神话与史诗》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