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直接展现社会/文化群体的“主位”观点
在当代人类学的民族志创作中,由当地文化持有者提供的“主位”观点日益受到重视。文字型民族志作品一般通过作者对被报道人讲述内容直接或间接的引用来表达“主位”观点,然而,经由外来者居中介绍和翻译的观点,究竟在何等程度上反映了文化持有者的真实意见,是否已被民族志作者的文化立场所“污染”,经常会遭到来自该社会/文化群体或学界研究者的质疑。影像民族志通过同期录音的方式,让文化持有者直接表述其“主位”观点,从而更接近真实的意思表达。特别是由文化持有者亲自摄制的社区/原住民影像民族志,更可能揭示社会/文化群体中不为外人所知的行为或观念,如秘密信仰、地下仪式、内部暗语等,在人类学者难以触及的私密领域展现重要文化内容与核心“主位”观点。
促进本群体的自我教育和文化认同
与文字写作技艺相比,操作影像工具和驾驭视听语言更易于被普通人——甚至是文盲或不谙主流语言文字的少数族裔——所掌握。社会/文化群体成员能够创作社区/原住民影像民族志,并在影像作品拍摄与传播的过程中,获得表达其文化观念或社会意愿的权利。影像民族志第一次使得人类学研究中的两方——民族志作者与被研究对象——拥有了同一个跨文化对话的平台。后者创作的影像民族志作品同样能够揭示某些人类学知识,阐释其文化特质,并与民族志作者的观察、描述和理论建构彼此求证。影像民族志的“赋权”具有深远的意义,它不但为长期在人类学话语体系中失声的社会/文化群体提供了一种发言的工具,也通过这种与口述传统相通的文化传承方式,促进了本群体的自我教育和文化认同。
综上,当代人类学影像民族志强调“互为主体性”的学术立场,要求民族志作者运用“自我反射式”的方法从事田野观察和拍摄工作,建立以影像分享和视听互惠为准则的拍摄关系,鼓励社会/文化群体的内部人士以社区/原住民影像为载体的跨文化对话,达成更趋近真实的文化共识。在21世纪这个视觉文化无所不在、“眼球经济”如潮的时代,数字影像设备已经成为灵便易用的“自来水笔”,人类学影像民族志也势必将成为我们描述当代社会图景、呈现文化变迁势态、展现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得力工具。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11月02日第374期 【本文责编:思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