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
《中国古代民间故事长编》是中国古代民间故事文本的资料汇编,它不仅可以供广大读者阅读欣赏,而且可以为文学艺术创作提供丰富的素材,至于在民间故事史的研究领域,《长编》的史料价值更是明白无疑的。
古代民间故事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又是我们的祖先日常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的流播还对我国古典文学、古典戏曲的发展产生过不可低估的影响,在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但是古代民间故事的口头流传方式又有着较大的不稳定性和无法保存性,在对它们进行历史研究时就又不得不依赖于文本。
也许有人会说,我们今天所听到的民间故事里,都有着历史的影子,这些故事所讲述的内容本身就是一种“历史”,难道不可以凭借今天我们所听到的口头讲述去研究民间故事史吗?我们说,仅仅用今天听到的口头讲述去研究民间故事史是很不够的。就像长江、黄河,今天的河床里积淀着不同时代的沉积物,固然有十分古老的成分,却也必然还会有新近产生的成分。我们要研究长江、黄河的历史,当然需要考察今天的长江、黄河,但是还必须依靠古地理所提供的材料,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同样的道理,今天我们所听到的民间故事讲述只是“传统的”,却不是“古代的”。古代的民间故事,限于当时的物质条件,已经无法保存当年口头讲述的原貌了。我们研究古代民间故事,虽然也可以参照今天的口头讲述,但更重要的是要获得当时的记录。这种记录哪怕是有所残缺,也比没有要好。在这种情况下,典籍文本就显得格外珍贵。
笔者关注这方面的工作大约已有二十多年。典籍中的古代传说故事材料分布并不平衡,寻觅和钩沉有诸多困难。一般而言,在诸子散文、史书方志、文人笔记、宗教经典和民间抄本这些门类中间,传说故事的蕴藏量都相当丰富。
古代民间抄本,较之经过印刷后出现大量复本的典籍更难以保存,今天还能见到的已是凤毛麟角。保存在少数民族中的这一类手抄本自然更应引起重视。只是限于条件,我们目前还无法大量地利用这一类文献来钩沉古代民间故事。我们知道,民间抄本的作者比士大夫更为接近民间,使得这一类文献中所保存着的口头文学也更加具有研究价值。
综上所述,历代作家在将他们所辗转听到的口头故事转换成文本形式时,由于在写作动机、文学主张、审美情趣、行文习惯等方面的不尽相同,导致他们手下的文本出现很大差异,其中一些文本离当今民间文艺学所提倡的科学记录有较大距离,但是对他们在保存民间文化遗产方面筚路蓝缕、开启山林的工作,则应给予充分的尊敬,对于这种由于历史局限所带来的缺憾也应该有足够的理解。
借着这个话题说开去,即使在今天,当我们将依旧活在人们口头的故事写成文本的时候,同样也应该允许有不同的做法。而这不同的做法则又取决于不同的目的。比如说,为了挖掘和保存民间文化遗产,为了学术研究的需要,我们应该尽可能忠实地记录,设法保持口头故事的原貌;而为了给人民群众提供通俗读物,让今天的读者,尤其是少年儿童也能够喜欢这些口头故事,我们不妨做些改写的工作,把传统故事中明显不适合当今时代的内容去掉,尽可能从故事的内涵中挖掘出能够引起今天读者共鸣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把故事写得更加精彩一些;再进一步,为了能够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使得一些优秀的口头故事能够更上一层楼,进入文学名著的行列,我们还应该欢迎今天的作家们能利用这些口头故事素材进行再创作。以上三种不同的目的所导致的三种不同做法,最终必将在文本的风貌上出现种种差异。
如果我们认为这种状况是正常的,那么对于在历代典籍文本中所出现的如此复杂的状况也就完全可以理解了。
典籍浩瀚,汗牛充栋,奉献在读者面前的这部《长编》难免有管窥蠡测、挂一漏万的缺憾。希望得到学界和广大读者的批评指正。如果有可能的话,我还想在听取了各方面意见之后,把《长编》做得比现在更好些。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