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专著题录

首页民俗学文库专著题录

顾希佳:《中国古代民间故事长编》
  作者:顾希佳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02-02 | 点击数:9879
 

  后记

  在《中国古代民间故事长编》终于要正式出版与读者见面的时候,回想其间经历的漫长过程,不觉百感交集,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许多往事。

  我今年正好七十虚岁,而这个课题的酝酿,则是在我四十多岁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1985年,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了由我选译的“中国历代笔记小说选译丛书”《搜神记》。同年,我的恩师刘耀林先生与我合作的《中国古代民间故事选》也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1987年,浙江古籍出版社又出版了由我选译的《搜神后记》。从那时候起,我就开始有意识地去注意搜集古代典籍中的民间故事材料了。

  我与民间文学结缘,首先要感谢刘耀林先生。那时候我在海盐县文化馆工作,负责群众文艺创作的辅导。刘先生当时是《浙江日报》副刊的编辑组长,他到海盐来组稿,就认识了我。当时我向《浙江日报》推荐过不少海盐县业余作者的文艺作品,在这些作品的修改过程中往往投入了我极大的热情,这些作品后来大多发表了。就这样,我们成了忘年交。由于当时工作的需要,我的兴趣不得不十分广泛,无论小说、散文、诗歌、戏曲、曲艺、歌舞,都得硬着头皮去涉足一番。后来,刘耀林先生十分热情地向我介绍民间文学,并建议我把注意力转移到民间文学领域中来。于是1979年4月我加入了新成立的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浙江分会,从此与民间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十分有幸地认识了国内民间文学界的许多前辈学者和同行,得到了他们的教诲和帮助,而这中间我首先要提到的,仍然是恩师刘耀林先生。

  刘先生不仅把我领进了民间文学这个圈子,还经常关心我在民间文学事业中的作为。由于他古典文学的根基颇深,所以曾多次在闲谈中与我说到古籍中的民间故事材料。可以说,我之所以特别偏爱中国古代民间故事这个课题,与刘先生的引领是分不开的。

  十分可惜的是,刘耀林先生英年早逝,过早地离开了我们。从此,我在中国古代民间故事这个课题里的耕耘,就缺少了一位良师益友,常有孤掌难鸣的感慨。

  从古籍中钩沉古代民间故事的文本材料,作一番系统梳理,为下一步深入研究作准备,我的这样一个想法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萌生,当时是得到了刘耀林先生赞许的。也就是在那个时候,他与我合作,从古籍中挑选出一批比较优秀的民间故事作品,译成白话文,结集出版,试图引起学界的注意,这就是前面提到的《中国古代民间故事选》。当时我们两人的地位其实颇有些悬殊,他能与我合作,对于后学且又在基层工作的我来说,是怎样一种鼓励,可以想见。从这时候开始,我就在默默地做着准备,不断扩大阅读范围,去接触越来越多,越来越厚重的古籍。当时我还在海盐县文化馆工作,要经常下乡,工作任务很重,我的工作性质与阅读古籍似乎毫不相干,我只能见缝插针去做这件事。一边阅读古籍,一边抄录其中被我认定为古代民间故事的那些文本材料,为以后的工作做准备。这件事一做就做了二十多年,许多业余时间都泡在这里面了。1992年,我调到杭州师范学院(后改为杭州师范大学),工作条件好了许多,就开始边阅读古籍,边抄录原文,边撰写札记附录一类的文字,对其中一些重要的民间传说故事作源流、变异的考辨,渐渐地搭起了《长编》的框架来。

  人们常常用“汗牛充栋”这句成语来形容古籍的浩瀚,就一个人而言,这一辈子能读到多少古籍,是谁也不敢夸口的。更不要说还要对读到的古籍作必要的甄别和辨析。认定它们是不是古代民间故事材料,认定它与哪些古籍材料是属于同一故事类型的,那就会更加吃力了。尤其是刘先生去世以后,我基本上是一个人在孤军作战。在这期间,我始终坚持着这个课题,一直舍不得放弃。不过平心而论,对于这个课题的最终结果是怎样一种局面,自己的心里是没有底的。我曾经和民间文学界的朋友们反复讨论过,许多人都觉得这件事挺难做成功。一方面是中国古籍实在太浩瀚了,无法穷尽;另一方面则是一旦把如此之多的资料汇集起来,又有个出版的可能性问题。材料搜集得越多,越难付诸出版。一个人的精力有限,要想做成功这件事真是有些自不量力。也有人建议我组织一个团队来攻关,我又怕将来无法出版,不好向这么多人交代。尽管如此,这时候我已经深深地爱上了这件事,实在有些欲罢不能,明知不可为而仍然想为之,最终还是一个人默默地做下去了。

  我曾经有过一个想法,哪怕这个《长编》始终无法公开出版,我一个人慢慢地做,积少成多,从微至著,总是可以的。那么,做来有什么用呢?我想,至少它可以成为我的“私人资料库”,供我自己使用,可以提供许多方便。我确实也一直在充分地利用着这样一个“私人资料库”。这些年来,我在民间文学领域里陆续发表的一大批学术论文,就非常得益于这个资料库的支撑。2008年,我的学术专著《浙江民间故事史》出版,也得益于这个资料库的支撑。这也是同行们都可以感觉得到的。1998年,我还将这个资料库里的一部分好故事译成白话文,共六十多万字,结集为《东方夜谭》上、中、下三册,由东方出版中心出版,作为青少年朋友的课外读物,也让它多少发挥些作用。当时我就在想,即使这个《长编》最终也还是无法公开出版,我这么做也值得了。所以说,即使不出版,我也不后悔。

  后来,机会终于降临到我的头上。感谢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在2006年将《中国古代民间故事长编》批准为后期资助项目,并于2007年顺利结题。感谢浙江大学出版社接受了《长编》的出版。又经过了旷日持久的反复校对,现在这部《长编》经历了二十多年的惨淡经营,今天终于能够与大家见面了,我的心情激动的程度,是可以想见的。至于这部书为什么要拖这么长时间,其中的原因也就不需要我解释了。至少我觉得,把这样一个“私人资料库”向社会公开,让别人也能利用它,以减少查阅古籍所带来的诸多麻烦,我就很欣慰了。

  倒是在即将出版的今天,我反而有些不自信起来。毕竟这是个大题目,仅凭我一个人的力量,能胜任吗?管窥蠡测,挂一漏万,常被人当作客套话,我却深深感受到它们的真实分量。家乡有句谚语:“初学三年,天下去得;再学三年,寸步难行。”我是常常要挂在嘴边的。现在年纪一天天大起来,这种感觉也一天天强烈起来。这个《长编》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许多缺憾,我比别人更清楚。如果条件许可,我倒真是希望能邀集一大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再来做一做这个课题,把今天的缺憾尽可能地弥补掉。当然,“穷尽”这句话是永远也不敢说的。或者是有年轻学者能接过这个接力棒,把它做得更好一些,我也很欣慰了。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贺学君 蔡大成 樱井龙彦 编:《中日学者中国神话研究论著目录总汇》
下一条: ·吕微:《神话何为──神圣叙事的传承与阐释》
   相关链接
·[谢亚文]格雷玛斯行动元理论在民间故事中的应用·[王之心]“北京375末班公交车事件”新媒体中的传播变体调查报告
·[田小旭]数字时代的口头传统:以喀左故事家高延云的“纺线车”故事为例·[穆昭阳]民间故事文本的“规范化”探讨
·[刘微]《青蛙儿子》故事探析·[刘经俏]次生口语文化时代的民间故事讲述
·[梁佳豪]《民俗》周刊客家民间故事与传说概述与研究·[鞠熙]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口头传统类资源普查报告
·[甲巴拉则]“谷册乌”:凉山彝族民间故事中“为支格阿鲁报仇”文化逻辑考释·[郭晓宇]长生不老之药与镇地之宝:民众对人参的地方性认识
·[阿依达娜·沙尔山]中华文化共同体视域下新疆民间故事中图腾的象征寓意· 教科文组织 ‖ “重塑非洲民间故事”系列短片将于3月29日全球上映
·[梁珊珊]搜集整理与文艺创作的融合:对20世纪80年代《徐文长的故事》文集的考察·[漆凌云]陈寅恪民间故事研究述评
·[朱家钰]幻想故事的主人公类型·[杨李贝贝]从《贡山县怒族民间故事集》出版看民族文化的抢救与保护
·[漆凌云]陈寅恪民间故事研究述评·[毛巧晖]董均伦民间文学搜集整理之研究
·[鞠熙]口头传统类非遗资源基础研究报告·[董秀团]移植与新塑:白族民间故事对印度佛教文学的吸收和化用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