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1月10日,是钟敬文教授逝世十周年的忌日。为表示对钟先生的崇高敬意和深切怀念,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俗学所与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等机构的民俗学者一道,在文学院励耘学术报告厅举办了第十七期“敬文民俗学沙龙”。钟敬文先生的女儿钟宜教授、著名民俗学家陶立璠教授、以及来自北师大、社科院、北大和中央民大的诸多学者和学生参加了这次学术纪念活动。钟老生前照片的展示和讲课录音的播放使沙龙充满了浓厚的追思气氛。
此次活动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吕微研究员主讲,由刘铁梁教授主持、杨利慧教授和户晓辉研究员担任评议人。演讲题目为《神话学:一门认识人的信仰——叙事实践的严格科学》。首先,吕微以“赞美与批评”为切入点,对当下民俗学术范式的转型历程进行了反思与总结,以追念钟先生一代人的学术精神的深刻影响。而他的问题意识,一方面直接出自神话学学术史上代代“师承”的理论思考,另一方面也间接来自当下民间文学─民俗学实践所表达的诸多现实关怀。随后,在进入正题之时,吕微就指出,本次发表的主旨虽然是关于神话学的学科理论,但“神话”一词亦能替换为“民间文学”、“民间信仰”或“民俗”,实质上是一次针对整个学科何以安身立命的思考。通过对康德的“实践理性”和“理论理性”等哲学意义的思索与借鉴,吕微对马林诺夫斯基、博厄斯等学术大家对神话的理解以及“中国神话历史化”的观点进行了批判性的解读,认为神话的研究应注重先验性的意义。由此,吕微深入讨论了诸如,神话的内容与形式对神话何以为神话的作用与意义,民俗文化、民间信仰进入公民社会的合法性与合理性是什么,在民间社会之上能否建构自由的公共空间,以及“俗民”作为自由的主体是如何可能的等复杂问题。实质上,吕微在回答神话学基本理论专题的同时,也面对着民间文学-民俗学的现实实践课题,面对着人何以为人等存在意义层面的哲学话题。
杨利慧教授和户晓辉研究员都高度肯定了吕微关于本学科根本问题的潜心思考和已取得的可喜成果。户晓辉认为,正是因为有像吕微这样具有学科关怀的学者,才使得民俗学科的理论基础更为扎实。杨利慧指出了讲演具有的启示意义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随后,刘铁梁、刘宗迪、高丙中、陶立璠等学者先后就讲座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整个会场的“对话”气氛十分活跃,在场的师生都受到了颇多的启发,而大家也以最佳的方式表达了对钟先生的追思(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所)。
文章来源:北师大文学院 【本文责编:思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