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笔者近10多年的田野调查及思考,云南少数民族活形态神话的走向,大概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第一,有的少数民族由于其传统文化的根基相对脆弱,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包括神话在内的传统文化业已出现急剧衰退的趋势。[14]不过,即便如此,活形态神话的终结也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上个世纪40年代,光未然先生在收集彝族支系阿细人创世史诗《阿细人的歌》的时候,就发现在年轻人中能够从头到尾唱完“先鸡”的已经不多了。但是直到本世纪初,笔者在“先鸡”的故乡竟然发现有的老年人还会唱“先鸡”,在当地甚至还举办了吟唱“先鸡”的比赛。第二,有的传统文化根基较深厚、并居住在相对封闭地区的少数民族,如开远市碑格乡的彝族,在可以预见的时间内,神话赖以存活的文化生态系统尚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神话虽然已进入式微期,但会继续存活下去。与碑格乡彝族情形类似的地方,在云南不占少数。第三,一些不仅传统文化根基深厚而且有着长期与外来文化交流、互动历史的少数民族,如白族、纳西族与部分地区的彝族等,早已形成了在与外来文化交流、互动的过程中丰富自我、提升自我而又不丢失自我的文化保护机制,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似乎已经有章可循。这样,就为神话的存续预设了空间。例如,至今仍然繁盛的白族本主信仰就为很多神话的存活保留了一个“母体”,即便像九隆神话那样的古老神话,由于九隆圣母被视为本主而一直得以在民间存续。第四,神话的存活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是:传承场、传承人、与神话传承相关的祭仪或信仰民俗,以及人们对神话的依存度(或神话功能)的存在并融为一体。当下,云南少数民族神话逐渐进入式微期的重要标志,就是上述几个基本条件在一些地区已逐渐淡出人们的社会生活。其核心是人们的价值取向、信仰体系以及文化心理结构已发生了变化。但是,我们又应当看到,一些过去被政治强势干预而被迫中断的民俗文化事象,有的正在被重新激活。自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一些曾经一度中断的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及重大祭祀活动,已在陆续恢复。如文山州举办的盘王节,红河州及普洱市哈尼族的昂玛突(祭村寨守护神)、景颇族的“木脑纵戈”等,都有助于相关神话的存续。笔者的初步结论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科技意识的增强,思想观念的改变,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将不可避免的进入“后神话时代”。然而,活形态神话的存续仍然会延续相当一段时间。现在就断言活形态神话已经终结,显然为时尚早。而且,神话作为各个民族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该民族传统文化的表征,一定会随着人们文化素质的提升,文化自觉意识的增强而得到应有的珍视和保护。
注释:
①如韩国延世大学的金善子博士,以及青年学者罗相珍多次深入到楚雄州姚安县马游村对创世史诗《梅葛》的相关情况进行田野调查,并拟将《梅葛》翻译成韩文在韩国公开出版。
②关于“云南少数民族神话的分类及特点”,可参见拙著《探寻一个尚未崩溃的神话王国》,云南人民出版社,昆明,1991年,第1—15页。
③章建刚、杨志明在其合著的《艺术的起源》(云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中对“原始”的含义已有阐述。
④凌纯声《云南卡瓦族与台湾高山族的猎首祭》,见《中国边疆民族与环太平洋文化》(下),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台北,1979年。大林太良《印度支那北部佤族的人类起源神话》,谢国先译,见袁珂主编《中国神话》,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北京,1987年。
⑤笔者认为:比较民间文学更多的是注重民间文学文本资料的占有,注重从作品叙事内容的比较中判断其作品的原始与否,而不太注重对某一特定作品与文化语境、民俗环境的内在联系之分析。
⑥2010年8月25日,参加“兄妹婚神话与信仰民俗暨云南省开远市老勒村(彝族)人祖庙考察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中外学者,在赴开远市碑格乡架吉村进行文化考察时,聆听了彝族支系仆拉人贝玛(祭司)吟诵的完整的洪水型兄妹婚神话。
参考文献:
[1][英]维罗妮卡·爱恩斯(Veronica Ions).神话的历史.杜文燕译[M].太原:希望出版社,2003.
[2][美]米尔西·伊利亚德(Mier Xi Eliade).宇宙创世神话和“圣经的历史”.朝戈金译[A].阿兰·邓迪斯.西方神话学论文选[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
[3]李子贤.东亚文化格局中的云南文化[J].思想战线,1999,(1).
[4]印顺.中国古代民族神话与文化之研究[M].台北:正闻出版社印行,1992.
[5]杨终.云南古佚书钞[M].王叔武辑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79.
[6]杨寿川.云南特色文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7]何叔涛.试论元江白族的传统观念及其社会机制[J].白族学研究,1991,(1).
[8][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导论.毕然,郭金华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9]杨利慧.神话的重建——以《九歌》、《风帝国》、《哪吒传奇》为例[J].民族艺术,2006,(4).
[10]萧兵.中国神话文化(序)[A].徐华龙.中国神话文化[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
[11]约翰·B.诺斯(John B. Noss)、戴维·S.诺斯(David S. Noss).人类的宗教.江熙泰等译[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
[12]李福清.从神话到鬼话——台湾原住民神话故事比较研究[M].台北:晨星出版社,1998.
[13]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佤族社会历史调查(二)[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
[14]李子贤.云南少数民传统文化保存教育刍议——以怒江峡谷诸民族为例[J].思想战线,1998,(4).
(本文原载《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6期第67~76页)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