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李子贤]神话王国诸相
——对云南少数民族神话总体特征及存续的解读
  作者:李子贤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01-06 | 点击数:15351
 
在中国,我们可以在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去寻觅至今仍在存续的神话,比如整个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但最典型也最具代表性的理想考察地,是云南这个至今尚未完全崩溃的神话王国。这一点,已为国内外神话学界所公认。近30年来,不仅许多国内神话学者,如袁珂、乌丙安、萧兵、王孝廉、马昌仪、陈建宪等都到云南进行过实地考察,在其学术著作中引用了不少云南少数民族的神话资料,并从中得出新的结论;自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国外学者尤其是日本学者就来到云南这个神话王国中试图发现新资料,提出新观点。大林太良、伊藤清司、君岛久子等日本著名的神话学家都不止一次来到云南,并深入到少数民族村寨进行田野调查;近年来,韩国的神话研究者也开始关注云南,对神话王国产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①
关于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基本情况及多元一体、多源一体、多元共生、多元并存的总体特征,笔者的拙文《东亚文化格局中的云南文化》已作了粗略的论述,在此不再赘述。[3]那么,云南这一神话王国的概貌和总体特征是什么呢?笔者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此作大致的勾勒。
1.云南少数民族神话是由分属于氐羌系、百越系、百濮系(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槃瓠系等4大原始族系的20多个少数民族的神话共同组成。这就决定了它特有的多元性与多源性,既有相互影响,又各自保持了自己鲜明的特色。神话群落、神话母题及神话类型的丰富多样性,即使从世界范围内来看,也是极为罕见的。
2.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云南可视为一部活的社会发展史,一部活的文化史。生活在云南的20多个世居少数民族,分别处于不同的社会层级,呈现出不同的社会形态。独龙江畔的独龙族、怒江大峡谷的怒族及部分傈僳族、西盟阿佤山的佤族、景洪基诺山的基诺族,在20世纪上半叶还处于原始氏族社会的发展期或解体期;泸沽湖畔的摩梭人则长期保留母系氏族社会遗风——走婚习俗。与此相对应,从某种意义上说,云南又是一部活的神话史。在这个神话王国中,既可以寻觅到原生型神话,又大量存续着次生型或再生型的神话。从氏族神话→部落神话→民族神话演进为国家(地方政权)神话的发展脉络极为清晰,由单一神话向复合神话发展的线索较为常见;由原生性文化所孕育的神话向由边际性文化生成的神话之转变在云南也有特例,如傣族至迟在明代以降由于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传入而导致的文化转型,使傣族文化自此具有某种边际性文化的特征,因而神话也发生了某种嬗变,出现了与同族系之百越族系诸民族(如壮族、布依族等)的神话有极大差异性。此外,神话的历史化(如各民族创世史诗)、神话的文学化(如傣族)、神话的哲学化(如彝族)的发展脉络也很明显。
3.不同的地域与人文环境形成了神话的不同色彩与格调。云南多山,山地面积占到总面积的94%,云南人所称的坝子(盆地)仅占6%;云南海拔的落差之大,在国内外都是罕见的:与越南接壤的河口县元江之水平面的海拔仅76米,而香格里拉海拔最高之梅里雪山的卡瓦格博峰则高达6740米;云南全境被很多大江和山系所分割,宛如一座水塔,从香格里拉为起点呈扇形伸展开去,最西边有伊洛瓦底江的上游独龙江;往东有怒江,是萨尔温江的上游;再往东的澜沧江,是著名的国际河流湄公河的上游;再往东的金沙江,即长江的上游;发源于巍山县的元江流经河口,进入越南。大江两侧,都是著名的山系,如怒江两岸的高黎贡山、碧罗雪山,都是鬼斧神工般“劈出”的横断山脉,相对高度达二、三千米;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一年四季骄阳似火,香格里拉的德钦县周边则常年冰雪覆盖。值得注意的是,云南所处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我国中原汉文化、长江中下游文化(稻作文化及楚文化)、南亚次大陆印度文化、中南半岛文化的交汇点和“冲积地”。因而,云南既有自己独特的原生性文化,同时又具有边际文化的某些特征,传统的原生性文化与外来的异质文化交相辉映,在有些地区(如白族、纳西族、傣族及某些彝族地区)则二者圆融,形成了新的特色文化。特定的地域或地理环境往往是形成某种特定人文环境的重要因素。怒江大峡谷长期以来交通闭塞,处于某种封闭状态,这里的文化基本上是原生性文化,缺少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互动,少有与其他民族的跨文化交流而获得的历史发展动因。当地的独龙族、怒族、傈僳族、白族(勒墨人)等自身的传统因素对其历史进程的影响因素极大,其历史主要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发展,即单向的“纵向”发展。他们拥有的对话形式就基本上只有历时态视阈的“我——我对话”(纵向、古今对话)。这样,他们的神话基本上是原生性或次生性的神话,如氏族神话、图腾神话等。只有少数地区由于在20世纪初基督教的传入才在其创世神话,特别是人类起源神话中,掺杂进了某些圣经神话的成分。朴质清淳,是这些民族的神话共有之个性特征。而一些由于在地理位置上占有优势地位的民族,如白族、彝族、纳西族、傣族,他们在自己的历史发展中,早已产生了与外来文化(如汉文化、印度文化等)的碰撞、交流,乃至互动融合,就从单向的“纵向”发展,转向跨文化交流、互动的“横向”发展。这些民族的对话方式,就不仅只有“我——我对话”,还拥有了共时态视阈的“我——他对话”(横向、内外对话)。因此,他们的神话就早已吸收了许多外来文化的因子而显得更加厚重多彩。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莫光辉]少数民族传统节庆开发与区域产业联动机制建构
下一条: ·[李鸣]少数民族法制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相关链接
·[关伟铭 关志和]「同源异脉」系统性保护民俗活动的完整文化特征·[李子贤]韩国济州岛传承的活形态神话|
·[高健]神话王国的探寻者 ——李子贤神话研究评述·[高健]神话王国的探寻者
·[葛荣玲]遗产研究:理论视角探索·[李子贤]韩国济州岛传承的活形态神话
·[高健]评李子贤《再探神话王国——活形态神话新论》·[陈晓峰]论村镇文化的多元性特征
·[张皋鹏]羌族妇女传统服饰地域性差异研究·海内外神话学家汇聚昆明 解读“神话王国”云南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