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春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春节专题

[黄涛]春节的现代传承
  作者:黄涛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12-11 | 点击数:12124
 

  其次,看20世纪初期以来政府和民间对春节的理解、态度。

  “春节”这个名称的诞生还代表了现代社会对传统年节的新定位,而且近百年来这种定位一直处于变动、调整之中。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那些急切促进中国步入现代化进程的许多先贤及官员实际上是把春节当作要抛弃的封建糟粕文化对待的。1912年孙中山签发的《临时大总统关于颁布历书令》还是采取“新旧历并存”的策略,并且民国政府在1914年颁布的法令中还给春节一天的假期。后来一些过于激进的官员看到新历不能很好推行,就试图用行政手段强制废除旧历。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就将公历称为“国历”,而将夏历称为“废历”,展开了一场废除旧历运动。从1928年到1929年,国民政府发布多个政令,采取措施禁止人们沿用旧历,不准印行旧历书,取消旧历节令的假期,通令各地民众将旧历年节的庆贺习俗转移到“国历”元月内举行。但是有几千年历史文化积淀的夏历和旧历年风俗在民间传统中已经根深蒂固。国民政府的这些政令在民众积习面前不仅显得简单粗暴,而且苍白无力,民间仍然照用旧历,仍过阴历年。到1934年,南京国民政府不得不停止废除旧历的政令,允许民间过旧历年关,承认“民间习俗不宜过于干涉”。经过这番折腾,新历旧历并存,元旦春节俱贺的局面似已成为无法撼动的定势。

  1949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发布《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规定春节放假3天。“文革”开始后,保留许多旧习俗的春节显得不合时宜。1967年国务院通知春节不再放假。一直到“文革”结束,虽然前述春节放假的政令没有正式撤销,但是春节假期被取消了,每到春节来临,舆论都在号召大家“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不仅职员、工人要上班,农民在大年初一也要下地干活。但是这些“革命化”措施基本没有阻止民众按着旧俗过春节,像我的家乡河北景县过年时磕头拜年的习俗就从来没有中断过。1979年,部分省区恢复了春节假期。1980年全国恢复春节放假三天的做法。

  上述对春节采取过激的打压措施的做法都是把旧历年俗放在了现代化和“革命性”的对立面,认为它与新社会是水火不容的。这种认识导致过去多个时期在政策和舆论上对春节习俗的传承有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但是由于春节所依附的夏历在反映天文气象、自然物候、生产节奏等运行规律的科学性,由于年俗文化的旺盛生命力和顽强传袭力,同时也得益于在某些时期享有法定假期,春节习俗总体上看还是过得比较热闹的,其存活指标远没有濒临危机状态。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现代化程度迅速提高,同时世界范围内的全球化浪潮其势汹汹,这对年俗传承又造成很大冲击:一方面,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提高,城乡之间社会流动增强,农村城市化有了实质的推进,这直接造成公历在农村使用效率提高,而夏历作为日常生活时间框架的功能在农民中也开始显著减弱;一方面作为西方强势文化一部分的洋节开始涌入,在城市青少年群体中有了较大市场,这些又对传统年俗文化造成新的现代传承问题。幸而,近年来政府、知识精英及社会各方面有识之士已经不同程度地认识到并重视起民族传统文化的宝贵价值,不仅有意识地弥补过去不妥当的政策、舆论对包括年俗在内的传统文化的损害,而且采取了国际上通行的文化多样性观念和文化遗产保护立场,正在逐步扭转多年来把传统年俗当作落后文化的视角,并且采取积极措施繁荣年俗文化,比如2006年将包括春节在内的多个传统节日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底又为传统节日增加了假期,这些将对年俗文化的继承、创新和繁荣有实质性的根本上的正面作用。

  在当今社会,春节习俗要得以顺利传承并获得现代人的真心喜爱,应该顺应时代生活潮流,在保持其本真性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调适。在现阶段,除了民间顺应生活方式的变化而进行过节习俗的自动更新,相关政府部门、学术界及其它社会力量在进行年俗的传承与保护时,在策略上应考虑加强春节习俗的现代性元素,促进传统年俗的现代转型

  但是谈春节的现代转型也不是一味贬斥传统的过年方式,也要看到有些传统年俗的合理性或“优美性”,防止现在一些过年方式的庸俗化或过分简单化。比如传统的拜年方式虽然现在看来显得过于繁琐费时,但是这种面对面的拜贺对于传承礼仪道德、密切人际关系有显著的正面作用。在村落里的大年初一,晚辈郑重地依尊卑长幼次序向长辈拜年,传递了中华民族的孝亲敬长伦理和礼仪;一村之中,各家的晚辈走访、拜贺各家的长辈,维系和加强了村民间的友好互助关系。这种传统的拜年,拜者恭敬郑重,受拜者也端庄有礼;到外村的亲戚家拜年则要带上适当的贺年礼品,受拜的亲戚长辈则要盛情待客,做一顿在当地看来很丰盛的宴席招待拜年者,这些宴席食物都是自家平时舍不得吃的,拜年者离开时还要准备回礼。传统的拜年很讲究礼尚往来,别人家的晚辈到自己家来拜年了,自家的长辈一定要检查督促孩子到对方家里拜年;别人送来了贺年礼物,自家也一定要招待好来客并回送礼品。从这些传统的拜年礼俗我们看到了得体的礼仪、醇厚的民风、朴实美好的亲情乡情。现在城市里的拜年大都采用电话、短信形式,甚至是用短信群发别人造好的句子,固然简便省时,但是也失去了传统拜年方式的古朴意味和原初功能。不过群发现成短信的做法也是适应于现代生活的自然形成的拜贺方式,在一定的人际关系范围内使用也有其合理性,那种挨家上门拜年、严格讲究礼尚往来的拜年习俗在现代城市里也确实难以实行了。但对于特别亲近的长辈,则不适于用这种过于简便的拜贺方式。受人上门拜贺的长辈,对于来客也应热情招待方不失礼。有些人只是希望、要求晚辈上门拜年送礼,却不热情招待来客,则是不懂礼俗的表现,这也会造成面贺礼仪难以承继。至于有些人把拜年功利化、庸俗化,把它作为追求商业利润、官场升迁等的行贿受贿的便利渠道,则是应该杜绝的陋俗。

  (编辑:赵肖为)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黄涛的博客

上一条: ·[陈连山]论科学至上主义到春节习俗的破坏
下一条: ·[笔谈]春节习俗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变异与保护
   相关链接
·[杨秀]一个京西门头沟人的春节过法儿·[刘岚]湛江市太平镇东岸村春节年例习俗调查报告
·[陈在扬]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春节习俗调查·[陈鸿炜]玉林春节饮食民俗的时间感
·[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
·[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
·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杨雪]拉祜族芦笙舞的文化特性及其现代传承保护
·[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
·[徐万邦]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
·[霍福]春节社火的文化功能·[张凤霞]民俗影像片的叙事实践
·[韩李英]春节习俗食鱼的吉祥文化浅析·[张佳伟]皇帝的节日生活实践及其对节日资源的使用
·[王月 戴建国]节日传承中的年味·[向柏松]疫情之后,话湖北春节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