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文身是远古时代产生并发展传承至今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在黎、傣、高山和独龙等民族中,文身遗风至今犹存,它与各民族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息息相关,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社会和学术研究价值,并表现出物质与非物质双重属性。对它进行全方位的调查和影像记录等抢救保存工作,已刻不容缓。
关键词:文身;文化价值;艺术
中图分类号:C9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575(2006)01—0050—06
文身,是指用锐石、骨片、植物的刺以及刀、针等尖锐物在身体上刺出花纹图案,然后再涂以植物或矿物颜料,使之永不褪落的人体标识及装饰艺术,是远古时代产生并发展传承至今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现有的研究已经证明,至少在新石器时代,文身已经产生并流行于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许多地方,成为人类早期社会形态下一种非常普遍而重要的文化现象。后来,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文身之俗逐渐退居僻地,到近现代,传统文身仍在世界部分生产力低下、社会发展迟缓的民族中传承流行,成为民族学、文化人类学、民俗学、美学、宗教学等学科研究的重要内容。作为一种产生很早而又长久传承延续的重要习俗,应该引起我们民族文物工作者的重视,成为保存和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传统文身在我国的遗存现状
我国文身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考古工作者已在甘青马家窑、河南殷墟等文化遗址中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时期文身文化的遗迹。秦汉以后的史料中也有不少关于文身的文字记载。古羌族、商族、匈奴、百越及西南地区的濮、僚等民族都曾盛行文身之俗。在黎、傣、独龙、基诺、布朗、德昂、佤、景颇、怒、珞巴、彝、布依、高山等现代少数民族中,特别是在黎、傣、高山和独龙族中,文身习俗至今犹存。
黎族文身历史悠久,汉代以后史籍多有记载。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载:“妇女绣面高髻,……绣面乃吉礼,女年将及笄,置酒会亲属,女伴自施针笔,涅为极细虫蛾花卉,而以淡粟纹文其余地,谓之绣面。”[1]明清以后,记载更多,如田汝成《炎徼纪闻》:黎人“男子文身椎结。妇人,女伴互施针笔,涅两脸为虫蛾花卉,名为绣面。”张庆长《黎歧纪闻》:“女将嫁,面上刺花纹,涅以靛,其花或曲或直,各随其俗。”
20世纪30年代,民族学家刘咸曾亲赴海南黎族地区实地调查,他在《海南黎人文身之研究》中说:“黎人种属繁多,在昔,皆行文身之俗。历年以来,因与汉人相接及官府禁止,文身之事渐减少。现今仍行其俗者,有剃头黎、生铁黎、侾黎、大髻黎、小髻黎、细线黎、黑线黎、白沙峒黎、感恩县之东方峒黎、崖县之东黎等族皆风行之,尤以侾黎为最盛。”[2]20世纪50年代,民族学家们赴海南进行黎族社会历史调查时,黎族的文身习俗虽已大为减少,但在乐东县南筹乡、毛农乡,东方县王大乡、西方乡、水头乡,白沙县南溪乡、毛路乡、毛栈乡,保亭县通什乡等地仍有流行。
黎族文身以女性为主,部位主要有脸、颈、胸、手臂和腿5处。其纹饰图案主要包括实物图案纹饰,似字非字的符号性纹饰和点、线、圆等几何类纹饰。
傣族文身也从远古一直延续至现代。《后汉书·西南夷列传》载:“种人皆刻画其身,象龙文,衣着尾。”唐代樊绰《蛮书》载:“黑齿蛮、金齿蛮、银齿蛮、绣脚蛮、绣面蛮,并在永昌、开南,……绣脚蛮则于踝上腓下,周匝刻其肤为纹彩……绣面蛮初生后出月,以针刺面上,以青黛涂之,如绣状。”后来的《百夷传》、《滇志》、《西南夷风土记》、《皇清职贡图》等典籍中亦均有载记。1933年,李拂一在《车里》一书中说:“僰族男子尚文身雕题,当学僧之初,即由其爬竜于胸背额际腕臂脐膝之间,以针刺种种形式,若鹿若象,若塔若花卉,亦有刺符咒格言及几何图案者。然后涅以丹青,贵族尚赤,平民以墨。否然者,妇女群非笑之。以故无老幼,无不身首彰然者。”
傣族文身以男子为主,文身的部位一般均在胸、腹、背和四肢,而不及于脸部。文刺的花纹图案大体可分以下几种:树叶、花朵等植物纹;龙、蛇、虎、豹、狮、孔雀、鸟等动物纹;水波纹、几何纹;傣文字母、文字及其构成的咒语、符号;宫殿、佛寺、佛塔等。
新中国成立以后,傣族文身人数迅速减少,到了60年代,全身文身的情况已比较少见,大多数文身者的文身部位已仅仅局限于腿部或臂部。到了80年代,文身者已寥寥无几。即使文身之人,也仅仅是在手臂上文一个小小的图案或一两个傣文字母而已。
独龙族生活的独龙江与外界长期处于相对隔绝的状态,因此,史籍中关于独龙族文身的明确记载,清末民初才开始出现。《云南北界勘察记》载:“上江(指独龙江上游)女子,头面鼻梁两颧上下唇,均刺花纹,取青草汁和锅烟揉擦入皮肉成黑蓝色,洗之不去。”“下江一带妇女,则惟刺上下唇或只鼻尖刺一圈,下唇刺二三路不等。有的地方女子仅颌部刺以黑花,并不满脸刺也。”新中国成立后,此俗仍在流行。《独龙族社会历史调查》载:“独龙族妇女有文面的风俗。在北部地区,女子到了十二三岁就要文面。文面有专门技术的妇人,办法是将三、四根刺扎在一起,在前额、双颊、鼻子及下颚各部位刺上各种图案的花纹,然后在刺破的部位涂上锅烟及蓝色料珠研末混合的油膏,使其浸入皮肤里面,复原以后,脸上即呈现出蓝黑的花纹。她们以文面为美观。南部地区,妇女也有文面的风俗,但仅在上唇及下颚一小块,形状很像男人的胡须。”[3]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