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历史民俗学

首页民俗学专题历史民俗学

[商传]农工互动:晚明城乡新现象
  作者:商传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9-09 | 点击数:7177
 

  据当时山东巡抚尹应元奏称:“有脚夫小民三四千名,聚集围绕马税衙门,声言本监招募答应长随人等,不遵本监杂粮十石以下及小本生意不行抽税条约,在本州新旧城凡系背负米豆生理之类尽行抽税,以致贩卖俱不进城,小民度日不支。”(《万历邸钞》万历二十七年己亥)脚夫三四千名,并非临清城市中全部农民工,但是他们不去背负米豆,城市生活便无法维持。此类杂粮小贩,或多求生意于城乡之间,其身份亦农亦商贩,他们的贩运,也成为城市生活的依靠。而杂粮小贩与搬运脚夫,也成为相倚为生的群体。

  这段材料还告诉我们一个情况:这些进城的农民,无论以搬运为生,还是以贩卖为业,他们都并未能真正取得稳定的城市生活而成为市民,他们居住在城外或者就居住在农村,每日奔走于城乡之间。他们虽然依靠城市谋生,但是当他们在城市中没有生活出路的时候,往往又回到农村,因为毕竟那里才是他们世代生存之地,因此他们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还无法摆脱流离于城乡间的两栖群体的命运。一般来说,农民进入城市,以打工为生。他们要成为稳定的城市居民,并且与原籍的农村逐渐脱离,至少需要三代以上的城市生活经历。因此,晚明虽然是一个城镇发展相对快速的时期,但是当时的城镇可能更像是一个集市,人们以此为生,却并不一定能够固定生活在那里。

  三

  明人谈及京城,称五方杂聚,而所聚者“要皆贸易迁徙之民,及在监游学之士而已”(吴应箕《留都见间录》卷下)。所称贸易迁徙者,即流入城市之工商业者。

  当然,随着晚明城镇的发展,来自农村的群体中也不乏有人因具备高超的技能而取得稳定的城市生活,基本脱离乡村,成为城市中不可或缺的一员。这些久居城市且能够生存于其间的进城农民,也便改变了原有身份,成为了城市市民中的一员。而此类事旧称“豪匠冒合”。周忱《与行在户部诸公书》云:

  其所谓豪匠冒合者,苏松人匠丛聚,两京乡里之逃避粮差者,往往携其家眷,相依同往,或创造房居,或开张铺店,冒作义男女婿,代与领牌上工,在南京应天不知其名,在北京者,恩典天府变无其籍,粉壁题监局之名,木牌称高手之作,一户当匠,而冒合数户者有之,一人上工,而隐蔽数人者有之。兵马司不敢问,左右邻不复疑。由是豪匠之生计日繁,而南亩以日衰矣。(《皇明文衡》卷27)

  因知自宣德、正统间,乡里避粮差的农民,已开始进入城市谋生。由于城市生活的需求,晚明时代城镇之中,已成为能工巧匠辈出之地,这些能工巧匠是城市生活的重要成员。他们或者起家于城市社会下层,或者从乡间来到城市,从师学艺,以其努力与聪敏脱颖而出。

  崇祯《吴县志?人物》中,记载了许多能工巧匠的事迹。如嘉靖中雕工周治,“精于雕镂嵌空,以金玉珠母石青绿,嵌作人物花鸟老梅古杆,玲珑奇巧,宛如图画”。又有嘉靖中赵良璧,“铸锡壶称绝技,后人多谬托其名”。“马勋、李昭、柳玉台、蒋苏台、沈少楼,皆扇工之最驰名者。马圆头、李尖头、柳方头、蒋沈,则方圆并精,各擅其巧。裱扇面则有胡得芝,所用褚褶,自得心手相应之妙。”“陆子刚碾玉妙手,造水仙簪,玲珑奇巧,茎细如毫发。”“尤敬者,墨拓妙手,而装裱则有徐三泉、王后溪,文氏停云馆帖必用此三人,故擅一时之名。”“鲍匠者,徽人,寓吴。精造小木器。其制度自与佣工不同。板方则袁友竹,车旋则邬四,皆一时之良工。”“杭元孝,万历中善制扇,仿高丽式,精整绝伦。生平所制有限,海内鉴赏家宝藏之,虽重价不可得其传。”“周定业履,蒸稻薪制之,极坚久。先期定制,非几月不可得,远方名贵多闻而致之。”“冯氏麦柴团扇,紫竹柄心,制极工,他人仿之弗能及,四远皆购之。”“胡四,铜工也,万历中铸彝鼎等器,能仿古,与旧鼎莫辨。”“刘谂,字子分,雕琢工也。所制晶玉玛瑙诸器,皆摹古式,极人物花鸟之巧。”

  张岱也谈到:“竹与漆与铜与窑,贱工也。嘉兴腊竹王二之漆竹,苏州姜华雨之莓箓竹,嘉兴洪漆之漆,张铜之铜,徽州吴明官之窑,皆以竹与漆与窑铜与名家起家,而其人且与缙绅先生列坐抗礼焉。”(《陶庵梦忆》卷5《诸工》)此皆有技能之人,非仅天生之聪敏,且多世传之绝技,非常人所及者。

  然而也有一些人,虽然不具备特殊技能,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经营,取得了城市生活的机会。这些人中,大多数是些小商贩,或者有一技之长的打工者。比如一般的小本生意人,因为城市生活的需求,他们也可以得活于城市。

  苏州金阊钱老,列肆卖线为生,“夫妇勤苦殖家,生四子,皆克孝务业”。又有卖油人祝俸,虽处贫境而父子欢洽,得天伦之乐。银工屠潮,与兄并操作食力,家小裕。冯懋良以医为业,葬父,养继母,且分所得药资供养季弟。这很容易使我们联想起“三言二拍”中那些城市小商贩和手艺人的生活情况。随着城市生活需求日益加强,他们在城市中的生活也就逐渐稳定下来。

  万历三十二年(1604)一位家居杭州的官员因配药而需黑豆,命仆人找遍了姑苏、嘉兴而不能得。正愁不得时,忽见舍西百步之内一个店铺中,存有整筐黑豆待售。同年十月,这位官员想在家中打井而觅穿井工不可得,谁知一名打井工就租住在其隔壁,且整日持打井工具行于市中,以寻雇主(李乐《见闻杂纪》卷9)。此类小商贩、打工者,或系城市中居民,但更多当为伴随着城市发展而进入城市求生者。正是他们,支撑着晚明城市居民的生活。

  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中国明史学会,会长

  “本期关注”策划:高寿仙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博览群书》2012年04月07日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黄珅]《天下郡国利病书》流传考
下一条: ·[方志远]白话小说中的晚明社会
   相关链接
·[赖晓君]情书的世界:关于晚明书信集《丰韵情书》的民俗考察·[彭伟文]“脱序”与重构:中国民间结社研究的社会史视角
·彭伟文:《关于广东醒狮传承的社会史考察》·[方李莉]手工艺与当代中国生活方式的重塑
·[梁爽]喀左东蒙民间故事与社会身份的建构·[鹿忆鹿]晚明《山海经》图像在日本的流传
·[李俊领]近代中国民间信仰研究的理论反思·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教研相长七书”出版
·[罗士泂]物的社会生命:徽墨的社会史研究·赵世瑜:不止“大槐树”,也说说“小历史与大历史”
·[常建华]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中国社会史研究·通告║ “历史民俗学与社会史:理论与方法”跨学科国际论坛
·赵世瑜:《在空间中理解时间:从区域社会史到历史人类学》·[赵世瑜 申斌]从社会史到中国社会的历史人类学
·[彭伟文]社会的民俗、历史民俗学与社会史·[储卉娟]家国互构:社会史视角下的明代“大礼议”
·[刘捷]从晚明图书的出版看《山海经》的接受与传播·[李长莉]社会文化史的兴起
·[吴帆 吴毅]历史社会学的发展与特征·[王健]近年来民间信仰问题研究的回顾与思考:社会史角度的考察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