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本网公告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机构
理事会
秘书处
中国民俗学网编委会
中国民俗学会志愿者团队
   学会大事记
   学会会议
会议动态
联办会议
   学会活动
中国民俗学会与非遗保护
我与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中国民俗学会成立30周年
中华春节全景纪实摄影行动
生肖卡通设计有奖征集
感受春节:马鸣湖杯学生征文
春节文化网上谈
   知识中的伙伴
敬文民俗学沙龙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北京民俗博物馆
学苑出版社
妙峰山研究会
   对外学术交流
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
   学会出版物
学会年刊
中国民俗学年鉴
   联系我们

昆仑论坛

首页中国民俗学会学会会议专题研讨会昆仑论坛

让青海民族文化旅游迈向国际化
——专访浙江宁波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后周彬
  作者:刘志强 侯淑娟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8-30 | 点击数:7939
 

  青海新闻网讯(本网记者 刘志强 实习生 侯淑娟 摄影报道) 8月20日,站在青海湖边上的一个陌生男子从内心发出两个字:美哉!

  这位瘦高男子叫周彬,来自浙江宁波大学旅游系,该系副教授。

  8月18日,由青海省委宣传部、中国民俗学会、青海省社会科学院、青海省旅游局、青海省民俗学会主办的“昆仑神话的现实精神与探险之路国际学术论坛”在西宁举行。对民族文化旅游有专业研究的他被青海省社科院作为嘉宾特邀参加本次论坛会。

  在当天的“昆仑神话的现实精神与探险之路国际学术论坛”上,周彬坐在会议室里,他一边专心地记录着其他专家们的发言,一边向青海专家们请教有关青海的文化旅游知识。三天后,他写出了一篇发自内心的关于青海文化旅游的论文──《青海省民族文化创意旅游发展途径探讨》。这篇文章在专家们的审读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这是一篇很有深度,很有价值的文章,对我们今后研究昆仑文化和青海旅游文化具有较高的价值。”青海省社科院院长赵宗福说道。

  周彬在文章中这样写到:对位于青藏高原拥有丰富民族文化资源的青海省来说,民族文化创意旅游开发无疑是实现区域旅游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发展创意文化产业已成为经济落后地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摆脱贫困增强软实力的有效战略。

  周彬在记者采访时说,青海发展民族文化创意旅游具有很大的优势:其多民族的文化体系,类型多样且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保存良好的原生态自然环境,政府部门的积极推动,旅游开发地区的潜在优势等都为发展青海民族文化创意旅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青海这个完全符合世界旅游求新、求异、求知的需求趋势的神圣地方,一定会在不久的将来显现出她独特的魅力。

  “要发展民族文化创意旅游就要培养和引进创意人才,为青海民族文化创新提供智力支撑,并且加强民族文化保护,保障旅游社区权益,强化制度创新,保护民族文化创意知识产权。”在青海湖边,周彬毫无掩饰地说。

  周彬,一位年轻的博士后,近几年来,除了本职工作以外,一直在科研单位研究国内文化旅游方面的课题。这位只有33岁的年轻人,站在青海湖边上时,对青海文化旅游的未来充满了信心。他说,青海很年轻,青海的文化旅游也刚刚开始,青海的文化旅游不晚,因为青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这对青海打造文化旅游有很大的帮助。

  “青海湖真的很美,当我们站在这里,用心灵读懂青海湖的时候,也就读懂了我们的生活。”周彬在青海湖边有很大的感触,对他感触最深的还是青海湖的美和昆仑神话传说。

  针对青海的文化旅游,周彬有点小小的建议。他说,青海的文化旅游不要光赶潮流,还有立足文化的原创性,塑造特色民族文化创意旅游产品,构筑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集群,推动集约化发展。同时实施政府主导战略,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他认为只有健全与完善民族文化创意旅游发展的功能设施服务体系,积极营造有利文化、创意、旅游相互渗透与融合的产业组织氛围,才能将青海的旅游业翻开新的一页。

  周彬感慨,这次到了青海以后才让心灵感到了震撼,碧色的青海湖就像一颗蓝色的宝石镶嵌在这个神圣的地方。巍峨的塔尔寺、美得让人窒息的金银滩都在彰显着青海的原始文化。“她们独有的魅力是发展青海民族文化创意旅游的基石,我们应该让这些纯朴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民族文化面向全世界,让异彩纷呈的多元民族文化吸引更大的国际市场。”

  “青海民族文化创意旅游产品的开发,要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原则,延续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形成独具特色的青海民族文化穿衣旅游品牌”.周彬高兴的说,青海湖、三江源、昆仑文化、藏传佛教、可可西里等都是具有垄断性的旅游资源,都可成为青海发展民族文化创意旅游的号召力品牌。只有将青海特色的民族文化发展为旅游品牌,才能让青海的原始淳朴的自然景观,古老神秘的文化遗产,风格迥异的民族风情走向国际市场。

  【学者简介】周彬,男,汉族,1979年6月出生。2000年本科毕业于河南大学地理科学专业,2003年在云南师范大学(与云南省地理研究所联合培养)获人文地理学专业硕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自然地理学专业,并获博士学位。2006年至今在宁波大学旅游系工作,2009年晋升为副教授,2010年被聘为硕士生导师,目前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后研究人员(在职),中国地理学会会员(ZJ129),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和休闲农业。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4项,主持国家教育部和浙江省级科研项目2项,市厅级科研项目10余项,在《地理科学》、《第四研究院》、《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文章来源:青海新闻网 2012-08-30 18:01:45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将文化旅游变成一次心灵的洗礼
下一条: ·依托昆仑神话发展青海民族文化产业大有可为
   相关链接
·“国际视野下的高原民俗文化学术研讨会”在青海西宁成功举办·[赵宗福]论昆仑神话与昆仑文化
·[米海萍]昆仑神话的书写特征·“2013'中国昆仑文化国际学术论坛”在青海省格尔木市召开
·让昆仑文化在格尔木腾飞——访赵宗福·依托昆仑神话发展青海民族文化产业大有可为
·将文化旅游变成一次心灵的洗礼·昆仑神话:远古的精神象征与文明记忆
·让昆仑文化成为青海的新名片·“昆仑神话的现实精神与探险之路国际学术论坛”在西宁举行
·“格萨尔与世界史诗国际学术论坛”在西宁圆满落幕·多重视野交织下的《格萨尔》研究
·相聚一堂,共论“格萨尔与世界史诗”·“格萨尔与世界史诗国际学术论坛”在西宁开幕
·[吉狄马加]神话,永远闪烁着远古文明的诗性光辉·神话:东西方文明求同存异化解冲突的沟通之“桥”
·朝戈金:给文化根脉“施肥”·施爱东:置身青海 感受昆仑文化的魅力
·麦克道维尔:在青海打开昆仑神话这扇窗·刘魁立:是江河之源更是昆仑文化之源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