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本网公告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机构
理事会
秘书处
中国民俗学网编委会
中国民俗学会志愿者团队
   学会大事记
   学会会议
会议动态
联办会议
   学会活动
中国民俗学会与非遗保护
我与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中国民俗学会成立30周年
中华春节全景纪实摄影行动
生肖卡通设计有奖征集
感受春节:马鸣湖杯学生征文
春节文化网上谈
   知识中的伙伴
敬文民俗学沙龙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北京民俗博物馆
学苑出版社
妙峰山研究会
   对外学术交流
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
   学会出版物
学会年刊
中国民俗学年鉴
   联系我们

昆仑论坛

首页中国民俗学会学会会议专题研讨会昆仑论坛

将文化旅游变成一次心灵的洗礼
——访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小军
  作者:刘志强 侯淑娟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8-31 | 点击数:7989
 

  青海新闻网讯 (本网记者 刘志强 实习生 侯淑娟报道) “昆仑神话的文化旅游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但是当我们探讨昆仑文化的时候,也许圣灵文化心路旅游会将文化旅游变成一次心灵的洗礼。”来自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的张小军教授在“昆仑神话的现实精神与探险之路国际学术论坛”上说。

  8月18日,由青海省委宣传部、中国民俗学会、青海省社会科学院、青海省旅游局、青海省民俗学会联合主办的“昆仑神话的现实精神与探险之路国际学术论坛”在西宁举行,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小军受邀参加本次论坛会。

  在多年的研究中发现,昆仑文化就是昆仑神话,它是对广大青海人民几千年独具特色卓越创造的肯定,也是对神秘高原自然、人文、审美经验的积累,更是对生息繁衍和社会进步而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在多年的研究过程中,许多专家从地方到民间,再从民间到基层,反反复复探究昆仑文化的历史和现存的资料。在一些蛛丝马迹中发现,昆仑文化就在青海,而青海的湟源县就是西王母的故地,这对我们的专家进一步研究昆仑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青海是昆仑文化的发源地和传承地,也是古典文化中最具影响力的神话系统。在人类学的意义上,特别是结构主义人类学的意义上,神话是一种宇宙观──理解自然或人类而形成的心智结构秩序。”来自清华大学的张小军教授对记者说。

  “青海真漂亮,这里的山水,以及草原都是那样的吸引着我们,让我们在高原的午后放松心情,感受大美青海带给我们的美,我们要对青海说声谢谢。”张小军说。

  张小军对记者说,今年是他第一次来到青海,当踏进青海的那一刻,这里的每一寸土地和山水都带给他美的享受,特别是走进神奇的塔尔寺和青海湖,心灵再一次得到了震撼和放松。

  有人说,青海是一片神奇而又充满梦想的地方。真的,当张小军踏进这片神奇的土地时,这里神话般的美景和昆仑神话就深深吸引着他的目光。在青海短短的4天时间里,张小军对昆仑神话更加有了浓厚的兴趣,他说:“昆仑文化是自然文化,体现着历史的延展性,昆仑文化的研究是对整个青海高原的山山水水到人文生态的逐步认识过程。”

  在青海湖边,张小军一边欣赏着美丽的景色,一边听着昆仑神话传说,当谈及西王母时,他对记者说,西王母是我们伟大的中华母亲,所以说昆仑文化不是青海的,也不是中国的,它是属于全世界的!

  如今,研究昆仑文化的人越来越多,而对于青海来说,昆仑文化不仅是自然文化,也是人文文化,更是经济文化。所以,众多专家在研究昆仑文化的同时一直在研究着青海的文化旅游。“只要将文化旅游做好了,那么旅游经济自然而然的就跟上去了。”张小军说。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昆仑文化作为一个品牌,极具诱惑力,也具有挑战性,但不管任务有多重,有关专家还是在努力而大胆地担着重任,为昆仑文化的明天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张小军说,昆仑文化是青海昆仑神话从最初的神话学研究,逐步扩展到人类学、文化学、社会学、符号学、经济学等更为广阔的研究领域,我们要将悠久的历史传承、厚重的文化积淀孕育的昆仑文化保持它原有的内涵和魅力。

  8月19日,张小军站在塔尔寺的门口,面对着青海浩瀚博大的文化,他不禁感叹道:“这是一段古老而又神秘的历史,我们要挖掘要传承更要保护,让这些神山圣水的精神倾入人的心灵,那时候,我们的文化就会更加的灿烂,道德就会更加的高尚。”

  【学者简介】张小军,男,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贵州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研究员,“985”清华大学“认知科学创新基地”认知人类学学术带头人,中国人民大学高等历史和社会研究中心合作教授,中南大学兼职教授,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市社会学理事。近年来,承担并主持的文化保护相关项目包括文化部:贵州省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创新项目;中欧论坛:贵州文化遗产保护和乡村发展项目;世界银行贷款项目:贵州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项目──社会影响评估项目。

 

  文章来源:青海新闻网 青海新闻网 2012-08-31 16:40:09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昆仑神话:远古的精神象征与文明记忆
下一条: ·让青海民族文化旅游迈向国际化
   相关链接
·“国际视野下的高原民俗文化学术研讨会”在青海西宁成功举办·[赵宗福]论昆仑神话与昆仑文化
·[米海萍]昆仑神话的书写特征·“2013'中国昆仑文化国际学术论坛”在青海省格尔木市召开
·让昆仑文化在格尔木腾飞——访赵宗福·依托昆仑神话发展青海民族文化产业大有可为
·让青海民族文化旅游迈向国际化·昆仑神话:远古的精神象征与文明记忆
·让昆仑文化成为青海的新名片·“昆仑神话的现实精神与探险之路国际学术论坛”在西宁举行
·“格萨尔与世界史诗国际学术论坛”在西宁圆满落幕·多重视野交织下的《格萨尔》研究
·相聚一堂,共论“格萨尔与世界史诗”·“格萨尔与世界史诗国际学术论坛”在西宁开幕
·[吉狄马加]神话,永远闪烁着远古文明的诗性光辉·神话:东西方文明求同存异化解冲突的沟通之“桥”
·朝戈金:给文化根脉“施肥”·施爱东:置身青海 感受昆仑文化的魅力
·麦克道维尔:在青海打开昆仑神话这扇窗·刘魁立:是江河之源更是昆仑文化之源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