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维纳没有专门描述万宁的情况,重点介绍了陵水和崖州这两个他熟悉的地方。他介绍了陵水的港口、陵水河入海口以及当地共产党活动的情况,特别提到陵水的椰子工艺品:”运往海口那边的椰子在陵城进行精细的加工。海口人用椰子做的酒具、茶具、咖啡用具,现在整个远东地区都已熟知了。在上次的河内博览会上人们可以看到样品,它们的展出获得了巨大成功。“
关于三亚,萨维纳费了不少笔墨,介绍了这里的铁矿、榆林港里的珊瑚层、三亚的珊瑚石建筑。他还介绍了三亚的海滩,认为有耀眼的白沙是全岛最美的。并介绍南部沙滩之所以是白色的,是因为这些细沙来自贝壳动物以及各样珊瑚碎片,因此白得耀眼。当时的三亚有两个港口,分别是榆林港和三亚港,后者是渔港,但前者具有重要的军事价值,萨维纳援引黄强的话:”在榆林港建一座海军基地,再加上西沙群岛的支撑,就不仅能控制东京湾,还能控制马尼拉湾,让所有从欧洲前往香港和日本的船只俯首听命。“
接下来萨维纳介绍了南部的崖城、莺歌镇(今莺歌海)、感恩和儋州的几个港口,岛北的火山口、玄武岩和红土以及各处的植被、果木等。
西方人第一次深入黎族聚居区的记录
萨维纳在海南岛期间最感得意的就是1928年10月间的穿越中部山区之行,因为这是西方人第一次深入到黎区内部。1882年,美国长老会牧师香便文和冶基善曾经试图穿越黎区,但因受人蒙骗,无功而返。萨维纳对黎区之行很感兴趣,他做好了各样准备,包括针、线、小刀、剪子以及赠送给黎族人的小礼品,并专门为此学习了黎语。1928年10月,萨维纳与黄强一道,在150名士兵的陪同下,从海口出发,经定安、屯昌到琼中,再到五指山下的水满村,然后经南圣、保亭到陵水,从现在的新村港乘船到达文昌的清澜港,最后乘汽车返回海口。他们历时20天,历尽千辛万苦,随行的几个士兵甚至因为疲劳过度,回来后不久就死亡了。
黄强之所以会不畏艰险深入黎区,是因为他想修建一条铁路,这次远行等于实地勘探。萨维纳则边走边记录沿途的地貌植被、风土人情,测量山体高度,探究水系源头,并且拍照,礼拜日还不忘做弥撒。
1928年10月11日,萨维纳一行分乘14辆汽车从府城出发,沿着金江向定安进发,经过一个新建的空军营地后到达龙塘镇。次日到南吕,然后步行向岭门前进,这是汉区与黎区的交界地。在岭门,他们遇到了早期天主教徒的后代;在一个叫荔枝塘的黎村,他们目睹了黎族人的生活:”只有饱尝过人世间一切的苦难,才能忍受在这里安身……人穷得像老鼠,拿不出任何东西给我们。就在这里,我第一次看到用杵舂米。“
但是在百花岭附近的另一个黎村,他们见到的则是另一番景象:”士兵们看到黎族妇女的艳丽服饰就轰然大笑起来。额上方(系)一条绣花头帕,(身穿)一件及腰襟衣,前面绣着双排金线,袖子镶着红边,(下穿)一条整个都绣花的短裙,长仅及膝盖,窄得让她们只能迈小步,两个膝盖还要相碰,要登高或跨越,就得双脚跳。如此不方便的式样,已经流传数千年之久。“
萨维纳描述了他看到的黎族民居:”这里黎族的所有房屋通常都还有一个门,就是一个小后门,与正门相对,但隐藏在一堵隔墙后面。房子里的3间屋子,都靠一个狭小昏暗的过道跟这个门相通。而在船形屋式民居里,这个门却是开在房顶上,从屋外是看不见的。这是个安全门,遇到攻击时,由此可以逃到树林里。“
关于山区的的动植物,萨维纳写到:”快到山跟前时,植被也变了。椰树、槟榔树、竹子被栗树、乔木和鱼尾葵取代。河边大树的树枝上吊着兰科植物。这一地区雄鹿多。山谷底部黎人的狭小稻田以及山坡上僈人的田垄,都用白木做的坚固栅栏围起来,以防动物践踏。也有很多公熊和野猪,但是老虎和豹子全岛都没有看见过。“
1928年10月20日,他们来到五指山下的水满峒,萨维纳这样描述了他的所见:”这个村至少有120户人家,都是黎族。这是全岛最美的村子,位于海拔1000米处,旁边是崖州河浇灌的宽阔稻田以及五指山高耸的山峰。“就在这里,萨维纳看到了黎族妇女的纹面。他白天测量周围地形的高度,寻找万宁河与昌化江的源头,晚上则作民俗调查:”这一夜我专心研究黎人的信仰。村里所有的妇女彻夜为士兵们舂米。“
他记录了黎族纹面的来历。他写到:”我住在这些土著人中间,在所有这些问题中,印象最深的是这个传说对他们的影响。例如他们把房子建成船形,是为了纪念神话中的那条船;女人们依然纹面,是为了纪念公主的纹面;她们头戴发饰、衣服绣花,是为了纪念公主的发饰和装束;女人守寡以后必须回娘家住,以便能够再嫁,还是为了纪念公主想回她父亲家。“
萨维纳还调查了黎族人生育、死亡和婚姻的风俗:”比如黎人总是在灶房里生孩子;有病不求医,总是把巫婆请到病人床前;丧葬时宰牛狂欢,从不上坟;还有结婚7天后新人分开,新娘只有等到怀了孕才能正式成为女主人。10月23日行路时看到一个死人头,插在路边的一截木桩上,当地黎人讲:‘那是一个偷牛贼的人头,我们这儿偷东西要杀头的!’“
那天晚上他们住在南胜(一名大旗)一个黎族头人家里,萨维纳这样描述这件事:”这是一个30岁左右的年轻人,是美国新教牧师以前在府城时的学生,会说英语。他有两个妻子,也都是基督教徒,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在脖子上和手腕上佩戴护身符。一大群仆人在院子里挥舞连枷打稻子。天黑时,另一大群苦工扛着木柴回来。黄将军对我说,这个封建主不老实,他以前曾跟着共产党走。不管他是真的共产党还是看起来像共产党,我得承认,由于他家的优越条件,我们受到隆重的接待。“
接下来,经过几天的劳顿跋涉,他们终于来到陵水县城。10月29日,萨维纳一行在陵水新村港登上一艘小汽船,在港内大帆船上船民们的齐声鸣枪中离开,夜里11点到达文昌的清澜港,次日乘汽车到达海口,结束了这次历时20天的长途跋涉。
萨维纳在《海南岛志》一书的结尾感谢黄强一路对他的体贴照顾,也感谢那些给他留下美好记忆的可爱军人。而我们也感谢萨维纳,在他52岁时首次穿越连汉族人都感到陌生的黎区,凭他的坚韧和勤奋,为后人留下了一部有关当时海南岛地理人文的珍贵记录。
继续浏览:1 | 2 | 3 |
下载相关附件>>>>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 2012-06-15 07版 【本文责编:CFNEdito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