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什么是民俗
生产劳动民俗
日常生活民俗
社会组织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
人生礼仪
游艺民俗
民间观念
民间文学
   什么是民俗学
中国民俗学
历史民俗学
理论民俗学
应用民俗学
民俗语言学
艺术民俗学
   关键词与术语
   观风问俗
   民俗图说
   China in Focus

民俗图说

首页民俗与民俗学民俗图说

屯堡村落的傩戏生态
  作者:朱文轶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5-15 | 点击数:11838
 

  除夕

  除夕一词,重心在“除”——以驱除、去除辞旧迎新。陆游有诗句最能体会其意味:“灯火夜过半,风霜岁欲除。”

  与除夕联系最紧的其实先是傩。《论语》中就有“乡人傩,孔子朝服而立于阼阶”,阼阶是指朝东台阶,而“除”作名词,就指台阶,“扫除自迎”,执的是主人之礼。汉语中每一个具体词意其实都包含特别丰富的内容。傩是一种驱灾避役的祭祀礼仪,傩,也就是驱的意思。古人说这种祭祀礼仪其实是为“驱尽阴气为阳导”,所以《吕氏春秋》中记,大傩,为的是驱寒气。后人注明是“前岁一日击鼓驱疫疠鬼,谓之逐除,亦曰傩”。

  由此可见,辞旧迎新在中国民俗传统中首先是逐除与祈福,贵州的傩戏可以说是现在年文化中保留最悠久的传统。爆竹与守岁,这两个最主要的传统其实也都从傩这儿来——爆竹原来就是古人以火烧竹子,以燃烧产生的爆响来达到驱疫驱灾驱恶鬼的目的。而守岁的守在传统民俗中并非是等待,而是守护。在守岁中以爆竹不断地辞旧迎新,直到新年清早还要以“开门爆竹”驱邪,所以燃放爆竹的喜庆只是后人的习俗。

  除夕送年画、春联等习俗大约五代以后才有,元时官府有送春帖之俗。而春联其实是从桃符的习俗发展而来,桃符就是桃木雕的神荼、郁垒两位门神,每年必须“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联、年画是在桃符基础上发展的,五代起开始在桃木板上写联语,然后才改为写在避邪的红纸上。后来有人说,春联就是桃符。年画也是从门神的描绘中发展出喜兴的内容。■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2004-01-15 13:36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中国蓝印花布孤单的手艺
下一条: ·坂东玉三郎:女形与艺道
   相关链接
·[宋汶阳]传统村落中非遗传承的内生动力·[林安宁]傩戏共同体研究的缺席与归位
·[杨雨点]文旅融合背景下怀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发展·[褚心宇]传统戏剧的现代困境
·[罗宇博]湖南临武(油湾)傩戏“元宵祈福”音乐文化功能研究·[邹晨欣]疫情危机下屯堡金氏家族秋祭仪式考察
·[龙圣]地方历史脉络中的屯堡叙事及其演变·[肖志鹏]非遗保护与社区治理:天龙屯堡的个案研究
·[刘梦舒]武安傩戏的象征意蕴分析·[张原]礼仪与民俗:从屯堡人的礼俗活动看日常生活的神圣化
·[杨雨点]试论侗族傩戏“咚咚推”中的“抑巫扬医”现象·[刘宸]从屯堡文化看相对劣势条件下的文化安全维护
·加强傩戏传承和保护·[欧阳光 倪彩霞]从“中国文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维权第一案”说起
·南方傩戏面具引人入胜 密语只能靠代代相传(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吉昌契约文书汇编》
·尊重是民间文艺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前提·[吴秋林]仪式与傩戏的神性空间
·撮泰吉面具·贵州岑巩特色“傩”文化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