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除夕
除夕一词,重心在“除”——以驱除、去除辞旧迎新。陆游有诗句最能体会其意味:“灯火夜过半,风霜岁欲除。”
与除夕联系最紧的其实先是傩。《论语》中就有“乡人傩,孔子朝服而立于阼阶”,阼阶是指朝东台阶,而“除”作名词,就指台阶,“扫除自迎”,执的是主人之礼。汉语中每一个具体词意其实都包含特别丰富的内容。傩是一种驱灾避役的祭祀礼仪,傩,也就是驱的意思。古人说这种祭祀礼仪其实是为“驱尽阴气为阳导”,所以《吕氏春秋》中记,大傩,为的是驱寒气。后人注明是“前岁一日击鼓驱疫疠鬼,谓之逐除,亦曰傩”。
由此可见,辞旧迎新在中国民俗传统中首先是逐除与祈福,贵州的傩戏可以说是现在年文化中保留最悠久的传统。爆竹与守岁,这两个最主要的传统其实也都从傩这儿来——爆竹原来就是古人以火烧竹子,以燃烧产生的爆响来达到驱疫驱灾驱恶鬼的目的。而守岁的守在传统民俗中并非是等待,而是守护。在守岁中以爆竹不断地辞旧迎新,直到新年清早还要以“开门爆竹”驱邪,所以燃放爆竹的喜庆只是后人的习俗。
除夕送年画、春联等习俗大约五代以后才有,元时官府有送春帖之俗。而春联其实是从桃符的习俗发展而来,桃符就是桃木雕的神荼、郁垒两位门神,每年必须“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联、年画是在桃符基础上发展的,五代起开始在桃木板上写联语,然后才改为写在避邪的红纸上。后来有人说,春联就是桃符。年画也是从门神的描绘中发展出喜兴的内容。■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2004-01-15 13:36 【本文责编:思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