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学者评介

首页民俗学文库学者评介

[唐兰冬]杨成志的学术足迹
  作者:唐兰冬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5-16 | 点击数:7857
 

 
  从民族文物事业到民族博物馆的实践
 
  民族学、人类学与博物馆之间有不可分离的关系。20世纪30年代,蔡元培认为,民族博物馆既可以供给民族学研究的资料,又可以表现每一个民族文化与“发扬民族精神”,故曾创议设立中华民族博物馆。
 
  杨成志在中山大学的23年间,一直主持民俗陈列室和古物陈列室,同时兼任广州市立博物馆民族和民俗部主任。他也认识到建立博物馆的重要性:“人类科学的研究若脱离了博物馆便等于缺了实验室一样!”他曾前后两次出国环游世界,在各地参观各科别、各类型的博物馆三千多所,他对博物馆考察、学习、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在当时是少见的。
 
  1932年,杨成志赴法国留学,分别师从法国巴黎大学民族学研究所民族学教授Marcel Mauss、民族学研究所主任兼教授Paul Rivet、巴黎人类学院实验室主任兼社会学教授Papillant,学习法国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理论以及整理、分类、陈列和保藏民族文物的方法。
 
  1935年冬,杨成志从法国学成回国,复职于中山大学。次年,他在北平研究院院刊上发表《现代博物馆学》一文,认为:“一国的文野,视乎其文化程度的发达与否,惟其文化的真精神,全恃博物院代为表现。故欧美各先进国莫不视博物院为文化的宝库、科学的大本营、教育的实验场、宣传的集团军、专家的资料库。其政府既目此为国家元气,其人民复籍此求知识源泉,诚有以也。”1947年,杨成志在《中山日报》的广州市立博物馆专刊上,发表了《博物院与教育、文化科学之关系》,倡议设立省立博物院。
 
  1949—1966年,杨成志到中央民族学院执教,兼任研究部民族文物室主任。在他的主持下,文物室民族文物达到23000多件,共分为生产、交通运输、农林畜牧、家庭各种工具和用具、文化艺术、历史文献等15个门类,照片达10000多幅。其中,台湾高山族的文物达500多件,多属珍品。
 
  1949—1950年,杨成志两次参与故宫博物院举办的少数民族文物展览的征集和组织工作。1956年,周恩来总理号召在首都建立十大博物馆,杨成志作为“中国民族博物馆十二年远景规划”召集人和执笔人,提出在首都设中央民族博物馆,在五个自治区设区博物馆,在自治州设州博物馆,中央民族学院暨地方民族学院设展览馆、文物馆。这些工作,有力地促进了民族文博工作,为民族博物馆的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杨成志在民族学、人类学、民俗学研究方面成绩斐然,在民族博物馆建设方面,也倾注了大量心血。他在后半生致力于民族博物馆的工作,支持建立国家民族博物馆,虽遇种种艰难阻力亦坚持己见,毫不放弃。如今,先生虽已故去多年,但是其单骑调查所体现出来的热情、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对民族博物馆建设所作的贡献,仍激励着许多后辈。斯人已逝,我们将行走在前人的路上,勇往直行。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4月9日第289期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王东平]白寿彝先生民族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下一条: ·敖其:倾听传统民俗在当代的回响
   相关链接
·[田逸凡]现代民俗问题格意识在中国的发生和应用性探讨·[柯小杰 王君钢]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服务民族学专业教学
·[刘广宇]中国节日影像志:回到节日本身的理论自觉·[苏永前]作为对话场域的“神话/历史”:两种人类学的“神话/历史”之辨
·[苏林]看见、记录、表达:影视人类学视阈下的民俗文化记录·[李牧]现当代艺术的民俗学根源
·[丁木乃]彝族坨坨肉食俗及其社会文化意义·[周星]民俗语汇·地方性知识·本土人类学
·[赵世瑜]唐传奇《柳毅传》的历史人类学解读·[赵世瑜]唐传奇《柳毅传》的历史人类学解读
·[漆凌云]立足本体:故事研究向叙事本位的回归·[漆凌云]立足本体:故事研究向叙事本位的回归
·[胡蓉]浅议《天工开物》的人类学意义·[马威 哈正利]在科学与人文之间:马林诺夫斯基的现代性人类学
·[周大鸣]中国人类学研究的概念创新与实践经验·[庄孔韶]金翼山谷冬至的传说、戏剧与电影的合璧生成研究
·[熊迅 张举文 孙正国] 民俗影像的操作化与可能性·[李牧]“人类学转向”下当代艺术的文化逻辑
·[潘宝]遗产人类学视域中的非物质文化·[周大鸣]三十而立——中国都市人类学的发展与展望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