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本网公告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机构
理事会
秘书处
中国民俗学网编委会
中国民俗学会志愿者团队
   学会大事记
   学会会议
会议动态
联办会议
   学会活动
中国民俗学会与非遗保护
我与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中国民俗学会成立30周年
中华春节全景纪实摄影行动
生肖卡通设计有奖征集
感受春节:马鸣湖杯学生征文
春节文化网上谈
   知识中的伙伴
敬文民俗学沙龙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北京民俗博物馆
学苑出版社
妙峰山研究会
   对外学术交流
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
   学会出版物
学会年刊
中国民俗学年鉴
   联系我们

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

首页中国民俗学会对外学术交流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

“第二届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个案研究”在美国纳什维尔召开
  作者:中国民俗学会秘书处   摄影/图:朱刚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5-15 | 点击数:14821
 

  美国当地时间2012年4月29至5月1日,“第二届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个案研究”(The 2nd China-US Forum o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Case Studies)在田纳西州纳什维尔市的范德堡大学(Vanderbilt University , Nashville, Tennessee)顺利召开。本次会议得到了中美民俗学界的高度重视,中国民俗学会会长朝戈金、美国民俗学会会长戴安•高斯丁、中山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康保成、范德堡大学柯尔柏研究中心主任比尔•艾伟等专家共同出席了会议。此次会议得到了美国鲁斯基金会、中国岭南基金会、中国教育部的资金支持。作为中美民俗学界之间长期、制度性合作的系列成果之一,本次会议以“两个学会、两所机构”之间的合作为主导,由中国民俗学会、美国民俗学会、中山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范德堡大学柯尔柏研究中心四个学术机构共同组织参与,旨在进一步推进和夯实首届论坛成功召开后所确立的合作内容及交流框架,在中美两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形成深度互访及经验借鉴,从而有效指导两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相关实践。

  通观本次会议,参会学者在话题选择上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特点:参会学者的发言虽然在内容上没有可比性,但基本上都围绕着本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实践展开。因此,所有发表可以分为以下两大类: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及经验:安伯•瑞丁顿(纽芬兰纪念大学),帕特•加斯帕(休斯顿大学),朝戈金(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黛博拉•柯迪什(费城民俗项目);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及其他:詹姆斯•李瑞(威斯康辛大学),蒋明智(中山大学),王霄冰(中山大学),施爱东(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黄永林(华中师范大学)。上述每个主题发言在会议召开之前已经互译为中英双语文稿,提前发给了参会学者,同时每场发言均设有专人负责主持和点评,点评完毕还有专题讨论。因此,虽然存在语言壁垒,中美两国的民俗者还是在两天时间中进行相对深入和充分的交流,相互之间的学习和讨论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各位参会学者的发言题目如下:
  1.詹姆斯•李瑞(威斯康辛大学)——《美国威斯康辛大学中西部上游文化研究中心简介》
  2.蒋明智(中山大学)——《中国龙文化的生命力》
  3.安伯•瑞丁顿(纽芬兰纪念大学)——《本土展示、应用民族志与虚拟展览》
  4.王霄冰(中山大学)——《民俗文化的遗产化及本真性问题——以九华立春祭为例》
  5.帕特•加斯帕(休斯顿大学)——《“卡特里娜”和“丽塔”飓风之下的幸存者:以休斯顿幸存者为核心的灾难应对研究》
  6.施爱东(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基层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理解和保护》
  7.朝戈金(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保护史诗吟唱传统的多重实践:以德尔文部的格萨尔史诗为例》
  8.黛博拉•柯迪什(费城民俗项目)——《费城民间艺术与文化遗产的教学:挑战和实践》
  9.黄永林(华中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模式研究:以湖北宜昌民间故事讲述家孙家香、刘德方和刘德培为例》
 
在上述发言和讨论中,来自中美两国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对彼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相关实践形成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也在某种程度上部分消减了由于国情、文化背景差异所造成的认识误区。在本届论坛成功召开的基础上,双方的合作也将随着下一阶段分别在中国和美国召开的第三届、第四届论坛进一步得到深化。中美双方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交流,也将随着下两届论坛的召开达到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
 
此外,中美民俗学会的领导层也在会议中间深入交换了意见,对于前两届论坛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将来制度化的合作方式已经达成了某些共识。据美国民俗学会有关领导透露,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合作项目已经得到美国某著名基金会的立项资助,在将来一段时间内双方的合作将得到该基金的有力支持。因此可以展望的是,中美双方在非物质文化相关领域的交流范围将进一步得到延展,两国学者之间的互访交流也将得到制度性的保证。
 
本届论坛之后,来自中国的两名学者已经开始了在美国各个研究机构之间的访问,他们将奔赴密苏里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哈佛大学、威斯康辛大学、华盛顿特区国会图书馆等多家学术机构,学习美国同行在民俗研究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经验。而来自美国的三位学者,也将于今年6月到中国的北京、云南、广东、湖北等地进行访问和学习,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专家和学者进行深入交流。
 
【背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美论坛”指导委员会第一次工作会议于2011年7月23日在北京成功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民俗学会主办,参与机构包括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所、北京师范大学、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中山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博物馆等,中国民俗学会会长朝戈金、秘书长叶涛,美国民俗学会会长库尔特·杜赫斯特、执行理事长迪姆·罗伊德,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黄永林等13位专家共同参与了此会。2011年11月6日至7日,由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与美国范德堡大学克尔博艺术、事业与政策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首届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政策比较”国际学术研究会在广东佛山召开,20多位中美学者出席论坛。
 
  (中国民俗学会秘书处)
 
          附:论坛传真(多图)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首届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政策比较”召开
下一条: ·AFS China-US Professional Exchange Program
   相关链接
·[高荷红]“伊玛堪”: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人类代表作·[朱燕 王锋 王峥 李锦]从“non-physical ”到“ intangible ”:“两分制 ”视角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 ”术语的选择与确立
·[朱奕丰]情知所起:文化认同视角下昆曲教育与活态传承的共生研究·[周全明 王慧婷]非遗视域下滦南评剧的在地化保护与开发
·[赵宇 张晓桐 史慧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张宇萱]整体视角与过程转向:国内外遗产化研究综述
·[张一帆]短视频语境下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路径·[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张庆全 胡燕]第七艺术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张巧坭]大石窝石作文化村落的整体性保护
·[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严利]贵州苗族芦笙舞“滚山珠”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许逸亭]“以事象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非遗商业化不足问题的分析和对策·[谢行发 沈琪]广东三灶鹤舞非遗传承与发展研究
·[谢开来]大众文化中的咏春拳叙事研究·[温必锋 尹海鹰 沈素惠 黄玉霞 王杰]传承多彩非遗,筑梦美丽花城
·[卫才华 方洁]人本中心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再评估·[王娜]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调研报告
·[王晨]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唐璐璐]饮食成为非遗:意义建构、批量生产与隐匿的商业化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