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叶舒宪:走出文学本位的神话观
  作者:记者 蔡葩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5-31 | 点击数:9016
 


  在中国当代人文学者中,叶舒宪教授是学贯中西的卓然成家的一位。他成名较早,研究方法自成一家,为中国文学人类学和比较文学的深度拓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2010年8月,叶舒宪主编出版的《神话历史丛书》引起学术界的再度关注。该丛书积叶舒宪20多年研究之功,是他带领一批青年学者系统梳理、全新阐释中华元典,力图建构富有中华本土特色、拥有本土文化自觉立场的学术平台而推出的系列新学术成果。

  5月18日,回海南大学参加学术活动的叶舒宪教授接受海南日报记者的独家访谈。

  叶舒宪教授1994年曾受聘为海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他的很多学术创建和思想是在海南大学发端的。1999年,叶舒宪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特殊引进的人才,从海南大学到北京,当年即应邀到美国耶鲁大学执教;2001年应英国学术院邀请到牛津、剑桥、爱丁堡大学等世界一流学府交流讲学。这些海外学术经历使他最近的文化寻根研究更加显示出开阔的视野和理论反思能力。作为新时期恢复高考后入大学并留校的学子,叶舒宪的勤奋和天赋让他成为同时代学人中的佼佼者,外语好和留学海外的优势使他较早接触西方学术原著,能够得风气之先。访谈过程中得知,叶舒宪在读大学中文系时,就感到中国人关起门来做学问的历史太久了,由此造成很多人对外来学术一向持怀疑态度。但是回顾五四以来有成就的学者,几乎没有一个不曾与外来学术相接触。可见,他在进入学术研究前,已经对学术传统的去向有了一定认识,在后来演变为自觉的学术追求。有意味的是,叶舒宪研究文学人类学的最初发源地也在海南大学,对此他充满感慨。

  海南周刊:对于“神话”这个概念,中国人似乎并不陌生。但恐怕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个概念是谁先提出来的。请您谈谈相关的情况。

  叶舒宪:“神话”这个概念是20世纪初由留日学者梁启超、蒋观云等人引入现代汉语中的。在此之前,中国学术话语中没有这个词,当然也没有神话学这门学问。100多年来,中国神话学从无到有,取得了重大成就,也留下明显的局限。最初热衷于介绍和研究神话的学者以文学家为主体,如鲁迅、周作人、茅盾、郑振铎、谢六逸等,所以至今我国的神话学教学仍然只限于在大学中文系的民间文学课程范围里进行。凡是没有讲授民间文学课程的学校,当然也不会讲授神话学的专业知识。对照20世纪以来国际上神话学研究的大发展情况,国内在学科划分上的这种自我封闭之局限性非常明显。以国际的神话学理论权威学者罗伯特·西格尔(Robert A.Segal)在1996年主编出版的六大卷《神话理论》(Theories of Myth)看,文学方面的神话学研究只占六卷书中的一卷而已,即不到神话学研究全貌的百分之二十。占据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内容是哲学、历史学、考古学、宗教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视角的神话研究。与中国神话学的现状相比,文学本位的神话观成为制约我国人文学术发展的一个瓶颈。

  海南周刊:一个世纪以来的中国神话研究,将主要精力用于从古籍中寻找类似古希腊神话故事的工作,却完全忽略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中国古人为什么不能研究神话?换另一种问法:古汉语中为什么就没有“神话”这个词呢?

  叶舒宪:这个问题提得很关键。由于这样具有根本性的文化特质问题没有得到较早的提示,在中国学者中也得不到深入的思考和讨论,因此,我认为,中国文化传统的最大特征就在于其完全的和弥漫性的神话特质。不仅遍布城乡各地的无数孔庙和财神庙,无言地见证了这个多民族国度的巨大造神能量,就连被西学东渐以来的现代学者视为“中国哲学”、“中国历史”和“中国科学”的许多根本内容,也离不开神话的观照。

  不知道你注意到没有,参观北京故宫的游客,很少能够明白所谓“紫禁城”,原来就是纯粹的神话式命名!人们确信地上的皇宫对应着神话想象中的天上紫微宫,那是天帝位居天庭中央的统治标志,于是才会有人间的紫禁城这样的神圣化名号。大家都知道“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的特质,但是大家往往都忽略了“天人合一”信念本来就是神话的观念,或者说是直接来自神话思维的信仰观念,它对于整个中国传统来说,具有文化基因的作用。就连自我标榜“不语怪力乱神”的孔圣人,其实也坚信“天命”,特别关注超自然的生物麒麟与凤凰之类的神话象征意义。当年一位楚国狂人甚至直接用“凤”来比喻孔子本人。

  今人只看到神话表现的一种形式是文字叙事,所以它就被归入现代意义上的文学。但是文化传统中还有大量以图像叙事和物的叙事来表现的神话,紫禁城和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等明清两代皇家建筑莫不如此,更不用说自古以来的“天子坐明堂”制度了。从古代的高频语词“真龙天子”、“龙凤呈祥”等,到今天的高频词“龙的传人”,“巨龙腾飞”之类,离开了神话式的思考和观念,还谈什么中国文化?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新网-海南日报 2011年05月30日 16:59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生物传统知识保护应跨入惠益分享阶段
下一条: ·人文学科的发展不能被纳入“计划”
   相关链接
·[祝鹏程]现代民族国家构建中的西南民族神话·[郑博宇]日本素戋呜尊神话对中国“水”传说的化用
·[张勤 郑璐 经泽丰]转译与迭代:宋代神话的制度化建构及分形机制研究·[张晖]他者视角下的中国神话当代转型:韩国学者洪允姬的理论反思与实践阐释
·[张多]成为活态遗产:当代中国活态神话的遗产化进程及其思想轨辙·[尹博]上海都市生活的饮料神话:基于星巴克与蜜雪冰城网络言论的文化观察
·[宣炳善]顾颉刚昆仑神话研究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范式的再思考·[邢光耀]少数民族神话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谢言]从甘娲到娲甘:长诗《甘工鸟》价值重估·[谢虎]神话遗产旅游的文化内涵与叙事策略
·[魏畅]复归、生殖与丰产:尸体化生类型神话中的象征意涵·[王午琦]数字时代神话日常化重构与民俗学回应
·[苏永前]话语、意识形态与知识生产·[秦选涵]“汉学西传”视野下晚清传教士关于中国神话的研究
·[吕树明]论屈原多重身份影响的神话书写实践及文学策略·[陆佳妮]基于“语象综合体”视角下的钟馗神话传说、图像与仪式的互动机制研究
·[卢秋彤]作为仪式的游戏·[刘雪瑽]制造“神话”:近代中国的文化翻译与知识重构
·[刘天一]中国古代旱魃神话的改造与民间暴力禳旱观·[刘建波]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民间文学调查队对云南彝族神话的搜集整理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