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首页民俗学专题跨学科话题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胡经之]生活审美化,艺术应何为?
  作者:胡经之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4-11 | 点击数:6760
 


  社会要以人为本,渐已成为我们大家的共识。个体的生命价值也日益受到重视,个体生命的日常生活已被纳入哲学视野,成为文化哲学的重要对象。从哲学高度来审视人的日常生活,乃文化哲学题中应有之义。那么,美学呢,要否面对日常生活?

  当代人的日常生活随着“初级现代化”的推进,正在向全面小康发展,发生了急遽变化,丰富多彩,新奇纷呈。古人云:“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审美需要伴随着日常生活的提高也逐渐发展起来。

  于是,日常生活中的审美问题也就凸显出来。一方面,审美的日常生活化、自然审美、艺术审美、文化审美等多种审美活动,逐渐进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过去只有极少数文化精英所能享受的,如今的“小资”、“中产”乃至小康人家也渐能享受。生活空间的拓展,自由时间的增多,已容许人们投入更多的审美活动,逐渐使日常生活丰富、完美起来,审美正在逐步走向日常生活化。另一方面,日常生活本身也在逐步审美化。衣食住行、日常起居的消费质量在提高,日常生活的品位在提升,普通人可以从日常生活中获得更多的审美享受,生活本身有了更多乐趣。

  无论是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还是审美的日常生活化,都在提醒我们,文化美学,应对此加以关注。文化美学理所当然地要把日常生活的美学纳入视野,探索人们应如何按照美的规律来安排生活,什么样的生活才是美好的生活,生活的意义究竟何在。

  确实,当代人的审美活动已经超出了文学艺术的范围而渗透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如广告、流行歌曲、时装、电视及至环境设计、城市规划、居室装修等广阔的领域,城市广场、购物中心、超级市场、街心花园的日益美化,必然引发人们的美学思考。

  日常生活的急遽变化,呼唤文化美学不能只停留在文艺美学,而要进入日常生活领域,探讨生活的审美问题。

  审美如何才能日常生活化,关键在于怎样把人类创造出来的人文之美以及由天造地设天然就有的自然之美引进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这要历史发展到较高水平才能做到。过去就很难,皇家园林、苏州园林只有极少数人才能享有,就是大山名川,也只有漫游不为稻粱谋的徐霞客等文人雅士方能去体验。如今,现代媒介能把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自然遗产一一呈现于影视屏幕。现在的问题反而是,涌入我们日常生活的审美实在太多,使普通人无所措足,先进文化能进入日常生活当然好,落后文化、腐朽文化呢?难道都要进入寻常百姓家?我们已经在生活中遭受到了那么多的“审美疲劳”,难道还要忍受更多的“审美反感”?我们的文化美学不能不回答现实问题。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关键问题则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把日常体验提升为审美体验,而不是仅仅沉溺在日常生活的物质消费中。但是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是否就消解了艺术?为什么就不能进而促进艺术的进一步提升呢?为什么在把日常体验提升为审美体验之后再提升艺术体验呢?而对日常生活审美化,艺术究应何为?我想就此稍作谈论。

  依我看来,艺术和生活应是相互促进的关系。艺术不必然比生活高明,平庸的、拙劣的艺术远比生活贫乏,这样的艺术若是消解,并不奇怪,也不足惜。但艺术可以而且应该有比生活高明之处。如果艺术真正发挥了自己的长处,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基础上有更高的提升,艺术怎么会被日常审美化所消解?所以,我们的艺术,真应该正视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把日常生活的审美体验提升为艺术体验,推进艺术创造更上层楼。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文艺学网 2008-3-17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陶东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艺学的学科反思
下一条: ·[陶东风]也谈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艺学
   相关链接
·[吉国秀]数字技术驱动的民俗学知识生产·[方云]赓续与再造:新中式生活景观的日常生活美学实践
·[杨镕]文本化与语境化:民间艺术传承的双重路径·[朱梁灏]民俗学的日常生活转向与批判的日常生活研究述论
·[赵帅鹏]民俗物质性:从新艺术史到图像民俗的理论接合与跨界思考·[张佳庆]艺术乡建的当代性问题和传统性价值研究
·[徐伊雯]水陆画艺术解构新诠·[熊婧彤]乡民艺术与乡土社会秩序的构建
·[吴竞尧 牛乐]“艺术在地化”与“在地化的艺术”·[闻云峰]彝乡的“年味”:云南省洱源县松鹤村吹吹腔春节演剧的调查研究
·[魏甜甜]时间的复调:乡土性与现代性张力中的日常生活文明化进程·[王小明]民间艺术文化生态视野下的热贡艺术唐卡传承与保护
·[王邓军 王琪]图像学理论下徽州汪满田鱼灯艺术探析·[田书宇]百姓日用即道:王艮的日常生活思想及其民俗学意义
·[刘卓越 孙义苏]非遗活态传承中的身份重构:梅庵派古琴传承人的代际实践·[刘源源]艺术民俗学视野下大南坡村乡建中的乡民艺术研究
·[刘丝雨]都市传说演变历程中的功能转向:基于“下水道有鳄鱼”故事的爬梳·[林嘉欣]新民俗场域中的流动个体
·[梁秋实]“采山儿”:大兴安岭林区城镇居民自然采集生活的调查报告·[胡洋]现代民俗学表理论方法的回顾与反思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