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民俗学会2025年年会论文•
新质生产力驱动民俗学研究方法变革的内在机理与实践路径
刘欣 朱堃
(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事务中心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博物馆)
摘 要: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新质生产力正深刻改变民俗学的研究范式。传统民俗学依赖于田野调查和文献分析,聚焦于农业社会背景下的民俗事象,强调语境化的“深描”与阐释。然而,新质生产力催生了如网络购物节、文旅直播、“村超”“村BA”等新兴数字民俗形态,其海量、动态、跨地域的特性对传统研究方法提出严峻挑战。新质生产力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GIS等技术工具,为民俗学研究带来方法创新:一方面提升数据采集与分析的效率,实现民俗资源的数字化保存与可视化呈现;另一方面极大拓展研究对象,使“数字民俗”成为新的研究领域。然而,技术介入也带来诸多挑战,包括宏观数据分析与深度语境解读之间的张力、研究者数字素养与传统田野技能之间的失衡,以及数据隐私、技术霸权与文化主体性之间的伦理困境。面对这些挑战,民俗学研究需采取融合路径:构建“传统田野+数字工具”的混合方法框架,培养研究者的跨学科能力,建立符合数字伦理的规范机制,并积极探索基于技术实践的方法论新范式。最终,民俗学应在坚守田野传统与拥抱技术变革之间寻求平衡,实现研究范式的系统性创新,以回应数字时代的学科发展需求。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民俗学研究方法;变革
下载相关附件>>>>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