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本网公告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机构
理事会
秘书处
中国民俗学网编委会
中国民俗学会志愿者团队
   学会大事记
   学会会议
会议动态
联办会议
   学会活动
中国民俗学会与非遗保护
我与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中国民俗学会成立30周年
中华春节全景纪实摄影行动
生肖卡通设计有奖征集
感受春节:马鸣湖杯学生征文
春节文化网上谈
   知识中的伙伴
敬文民俗学沙龙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北京民俗博物馆
学苑出版社
妙峰山研究会
   对外学术交流
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
   学会出版物
学会年刊
中国民俗学年鉴
   联系我们

2016年会专区

首页中国民俗学会学会会议历届年会2016年会专区

[鞠熙]借鉴古代城市治理智慧,实现文化名城自我更新
  作者:鞠熙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10-25 | 点击数:3113
 

 

 
借鉴古代城市治理智慧,实现文化名城自我更新
鞠熙
(北京师范大学)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时指出:“经过新中国60多年的建设,北京成为一个保有古都风貌的现代化大城市。这是中华文明的一张金名片,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他强调:“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但是,今日北京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实现街区自我更新等方面,仍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一方面需要党、政府和人民群众群策群力、共商对策,另一方面也需要借鉴北京八百年建都史中宝贵的历史经验与城市治理的智慧财富。我们建议:从文化建设入手开展工作,调动城市居民保护城市的自觉性与主动性,以赋予日常空间以历史价值、鼓励长期居住、打造公共空间、传承人类记忆为抓手,重建北京旧城居民的认同关系,借鉴中国古代城市智慧,可以实现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自我保护与自我更新。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蒋惠婷]非遗视域下浙江武义草昆传承与发展研究
下一条: ·[莱莎]妈祖之旅:从民间萨满到海神
   相关链接
·[浩斯巴雅尔 木仁]《元朝秘史》中的民俗文化遗产的数字化研究:挑战、机遇与实践探索·[韩亚轩]“花儿”中的程式、表演与文化记忆考察
·[郭凤尧]民俗场域中女性参与的类型构建及禁忌逻辑·[顾佳敏]从地方符号到公共认同:“苏超”出圈的文化认同动态建构路径与机制
·[高瑞华]“传统”的发明:当代通海洞经音乐传承人的身份认同与文化重构·[高继显]城市民俗学视角下的夜市文化研究
·[付晓丰]从技术祛魅到新民俗建构:中国婚礼摄影的现代实践与文化重构·[冯晶 卫才华]“太行文化人座谈会”的乡村社会改造与文艺实践
·[樊存常 邱晨]弘扬梁祝文化 读书爱家报国 倡树爱情永恒·[段淑洁]身体、社会与文化:节庆民俗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个记忆维度
·[杜韵红]乡村振兴背景下中国生态博物馆研究综述:理论演进、实践反思与未来路径·[杜小钰]石臼湖舞龙非遗的活态传承与长江文化精神特质研究
·[董帅]民俗类非遗创新转化的理念和模式探究·[丁玉蓉]从"蛇妖"到"新女性":白蛇传说的民间叙事流变与文化记忆重构
·[翟笑轩]自然景观与民间传说的动态共生·[邓又嘉]非遗语境下传统表演艺术的“新生”
·[邓晶晶]锡林郭勒盟牧区的饮食生活方式变迁·[崔泽玲]山西朔州社火寻踪:从朔城区到平鲁区,看地方文化在全球交流与本土扎根中的传承新径
·[崔若男]从“national poetry”汉译看歌谣运动的文化民族主义取向·[程瑶]“活鱼要在水中看”:非遗保护政策研究的立场、理念和循证路径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