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吴晓东]鲧窃息壤神话考
  作者:吴晓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1-25 | 点击数:23124
 


摘   要:鲧窃息壤神话中“息壤”与“帝”的所指并不清楚,而对“鲧復生禹”的解释也莫衷一是。实际上,羿、尧、舜、禹等人物属于太阳神系列,嫦娥、女娲、娥皇、女英等则属于月神系列,而鲧、共工、蓬蒙、吴刚属于雷神系列。日神、月神、雷神三方的关系以日神和雷神的矛盾为主线,以月神与雷神的关系为辅线。月神系列不仅具有人格化的特点,还有物化的特点,表现为息壤、不死药、砍了又复原的桂树等。吴刚伐桂神话有可能是鲧窃息壤故事的变异,息壤、不死药、可复原的桂树等事项都来自古人对月亮盈亏圆缺的印象。“鲧復生禹”是“鲧覆生禹”的语言讹误,其原型是雨后日出,鲧演化为禹父导致了原来作为雷雨之神的鲧变成了布土治水之人。

关键词:鲧;息壤;吴刚伐桂

作者简介:吴晓东,男,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北京 100732),主要从事神话学研究。


     一、鲧窃息壤神话的几个问题

   鲧窃息壤神话最早见于《山海经·海内经》:“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侍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復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1]402~403郭璞注释这段话时引《归藏·启筮》说:“滔滔洪水,无所止极。伯鲧乃以息石、息壤以填洪水。”[1]402《天问》《淮南子》等文献也有相关记载。总起来说,鲧窃息壤神话主要涉及以下三个问题:息壤是什么;帝是谁;“鲧復生禹”怎样解释。

  关于息壤。郭璞注《海内经》说:“息壤者言土自长息无限,故可以塞洪水也。”[2]536也就是说,息壤是一种可以自己生长、膨胀的土壤,但现实中是否存在这样的土壤确实让人怀疑。也有学者试图论证这种土壤的存在,比如顾颉刚的《息壤考》说:“在渭河峡谷里黄土层间,常有地下水位增高和地下水流增大的现象。地下水位入冬冻胀,春后消融,地下水流又不断地施压力于上部较薄的地层,使得土地突然隆起。息,是长大的意思。土壤会自己高胀起来,所以秦国人称它为‘息壤’。”[3]李广信则认为“息壤应当是古代人们利用草、木、竹、石、土创造的加筋土,用以拦截阻挡洪水”[4]。仓林忠认为息壤是“远古人们在治水中创制的装载着石块、泥包、沙袋的竹木笼和藉之建成的防护堤;鲧为造息壤窃用神庙里的铜礼器成为尧舜为政治需要而殛杀他的藉口”[5]。罗漫认为息壤是膨润土[6]。膨润土是一种遇水就膨胀的物质,由于某种原因可能会膨胀,好似土壤会自己生长,但现实是它并不能因此特性就具有治水的功能。另外,文献中息壤与息石并举,如果用膨润土或其他物质来解释息壤,息石又作何解释呢?

  关于帝的问题。文中“帝”字出现了四次,这四个“帝”当是同一个人,但学界对此观点不一,有的认为拥有息壤的帝与杀鲧的帝不是同一人,比如袁珂认为拥有息壤的帝是黄帝,“据上文‘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则此帝自应是黄帝”[2]536。而郭世谦则认为“此则谓天帝也”[7]745。无论是黄帝还是天帝,总之不是杀鲧的帝。民间传说《鲧王治水》也说拥有息壤的帝与杀鲧的帝不同,说鲧偷的是天帝的息壤,息壤被天帝收回之后治水失败,帝尧大怒,杀了鲧[8]412~418。关于杀死鲧的帝,《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云:“舜之罪也殛鲧,其举也兴禹。”[9]91而《左传·昭公七年》又说:“昔尧殛鲧于羽山,其神化为黄熊。”[9]293一说舜,一说尧。《史记》调和二者,说“舜归而言于帝”,请“杀鲧于羽山”[10]4。也就是说,直接杀死鲧的人是舜,不过他得到了尧的首肯,说尧杀鲧也可。《史记》虽调和了尧舜二说的矛盾,却调和不了与《海内经》的矛盾。《海内经》中帝命令去杀鲧的人是祝融而不是舜。杀鲧的帝与拥有息壤的帝是否一致始终是一个问题。

  关于“鲧復生禹”。按字面解,“復”是“复”的繁体字,是“又”的意思,可解释为鲧又生出禹。这本身没有多少疑问,“生”并一定非要理解为亲自生,但郭璞注释《海内经》时引《归藏·启筮》云:“鲧死三岁不腐,剖之以吴刀,化为黄龙。”[2]537《初学记》卷二十二引《归藏》云:“大副之吴刀,是用出禹。”[2]537说大禹是从鲧的腹中剖开取出来的,并且《天问》也说“伯禹腹鲧,夫何以变化”。由此有学者认为“鲧復生禹”当是“鲧腹生禹”,情况又复杂化了。那么,怎样理解“鲧復生禹”和“伯禹腹鲧”?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郑艳】

上一条: ·[萧放]老人制度与基层社会治理:从《教民榜文》看明太祖基层社会治理方略
下一条: ·[覃德清]壮族神话谱系的构拟与神圣空间的生成
   相关链接
·[祝鹏程]现代民族国家构建中的西南民族神话·[郑博宇]日本素戋呜尊神话对中国“水”传说的化用
·[张勤 郑璐 经泽丰]转译与迭代:宋代神话的制度化建构及分形机制研究·[张晖]他者视角下的中国神话当代转型:韩国学者洪允姬的理论反思与实践阐释
·[张多]成为活态遗产:当代中国活态神话的遗产化进程及其思想轨辙·[尹博]上海都市生活的饮料神话:基于星巴克与蜜雪冰城网络言论的文化观察
·[宣炳善]顾颉刚昆仑神话研究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范式的再思考·[邢光耀]少数民族神话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谢言]从甘娲到娲甘:长诗《甘工鸟》价值重估·[谢虎]神话遗产旅游的文化内涵与叙事策略
·[魏畅]复归、生殖与丰产:尸体化生类型神话中的象征意涵·[王午琦]数字时代神话日常化重构与民俗学回应
·[苏永前]话语、意识形态与知识生产·[秦选涵]“汉学西传”视野下晚清传教士关于中国神话的研究
·[吕树明]论屈原多重身份影响的神话书写实践及文学策略·[陆佳妮]基于“语象综合体”视角下的钟馗神话传说、图像与仪式的互动机制研究
·[卢秋彤]作为仪式的游戏·[刘雪瑽]制造“神话”:近代中国的文化翻译与知识重构
·[刘天一]中国古代旱魃神话的改造与民间暴力禳旱观·[刘建波]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民间文学调查队对云南彝族神话的搜集整理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