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罗红光]常人民族志
——利他行动的道德分析
  作者:罗红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2-04 | 点击数:11792
 

  【注释】

  ①J.马库斯等人的实验民族志强调知识的公共性、多点民族志等,试图超越传统人类学民族志的束缚和浪漫化。“常人民族志”具备了试验民族志的以下三个基本特点:1.把田野经历作为实验的焦点和阐述中心所产生的文化书写形态,对道德权威下“集体表象”的批判;2.有意识地组织试验文本,尝试作者与研究对象和读者的平等对话,自我反思知识与权力关系;3.把研究者当成文化的“翻译者”,对单向解释的批判。

  ②《流动人口现2.3亿新高拿什么温暖城市候鸟》,载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20815/204312859748.shtml.

  ③〔日〕今村仁司等合著、周秀静等译:《马克思、尼采、弗洛伊德、胡塞尔》,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页。

  ④范可在新近关于认同的研究中也表明:“建构认同实际上就是建构‘他者’;而‘他者’的建构完全可能是对‘他者’的误读、诋毁,甚至赋予‘他者’一种子虚乌有的形象。”(详见范可:《他我之间——人类学语境里的“异”与“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第4页)

  ⑤阎云翔:《私人生活的变革》,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第237—261页。

  ⑥杜靖:《阎云翔下岬的意义在哪里——从〈礼物的流动〉到〈私人生活的变革〉》,载《创新》,2009年第4期。

  ⑦阎云翔:《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第260页。

  ⑧雷锋:《雷锋日记》,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63年。

  ⑨雷锋(1940—1962年)是个孤儿,后来从军,期间他经常做好事,在一次执行公务中不信殉难。后来人们将他生前的《日记》出版,题为《雷锋日记》,毛泽东也把这位大公无私的利他精神被称为“为人民服务”。雷锋笔下的那种任何政治气候也掩盖不住的青春激情。这是一本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共产主义理想者的利他主义日记。《雷锋日记》里弥漫的政治激情、大公无私精神,让人看不到他的日常生活。

  ⑩一方是富家少爷,另一方是在富人家做事的丫鬟,他们之间相爱了。一方是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自由的博爱,另一方则是在父母的权威呵护下,义务和角色分明的仁爱。

  (11)在二次分配系统中运筹和消耗公共物品的一种社会劳动。公共服务领域中包含了诸如专业性、职业化等很多不同性质的内容,本文强调公共服务的“社会化”,所以面向普通人能够参与的公共服务。

  (12)罗红光、王甘、鲍江合编:《16位志愿者的180天》,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第34页。

  (13)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也在进行新民族志撰写实验。该中心在其建设的10个农村调查基地组织当地村民用日记体记述本文化。在这种“写文化”实验中,研究对象即文化持有者成为民族志的作者,他/她们运用“主体”方法,从“本文化”内部视角对自己民族和村寨的社会文化进行叙述与评论。详见何明主编:《新民族志实验丛书》(共10册,2007年至2009年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丛书主体部分即为当地村民对本村发生的社会文化的记述)。

  (14)常人:本概念由柳田国男(YanagitaKunio)对英文“人民”(people)的日文翻版“常民”而来,指经营日常生活的普通人。然而“常民”并不具备古典马克思主义意义上的阶级背景,也不具备公民社会中人们对其自身政治和权利的诉求,因而它又不能完整地表达英文“人民”(people)这一含义,本文取其中性含义:1.一个人在特定的主题上没有专业和专业知识(引自《牛津字典》);2.生活世界里的普通而平凡的大众(引自柳田国男)。伽芬克尔(HaroldGarfinkel)曾用“常人方法学”批判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表述的差异问题。本课题在交往实践这个意义上使用它。

  (15)有关这一研究,可详见波拉尼的《大转变》(K.Polanyi,TheGreatTransformation,Boston:BeaconPress,1994)。

  (16)中期会议是志愿者之间反思和总结经验召开的一次全体会议。

  (17)unintendedconsequence这一英文表述由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RobertMerton)普及并衍生成为一个社会学范畴,景军将其翻译成“未预结局”,它指的是行为者根本没有预想到的社会行动后果。(详见景军:《国家同志:媒体、移民与一位农村老年妇女的自杀》,载《中国社会学》(第七期),2009年)

  (18)〔日〕杉万俊夫,『グル一プダイナミックス』,京都大学出版会,2001年,第53—57页。

  (19)〔美〕詹姆斯·克利福德、乔治·E.马库斯合编,高丙中、吴晓黎、李霞等译:《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和政治学》,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15页。

  (20)刘新在自己的一项研究中将人格上的断裂称为“自我的他性”(othernessofself),意思为,因为社会变迁以及时空压缩的原因,自我从一种身份急速地转换成另一种身份,并伴随着道德断裂的现象。本文则是从相互有差异的主体之间的共识何以可能这一问题出发,认为,除了双方共建的公共性(外在的社会化),还有内在(身心)化的公共性存在——自我的他性的可能与意义,并呼应诸如“反思”、“审美”、“批评”、“欲望”等代表社会化的个体存在。

  (21)(23)〔英〕奈杰尔·拉泊特、〔英〕乔安娜·奥弗菲林著,鲍雯妍、张亚辉译:《社会文化人类学的关键概念》,华夏出版社,2005年,第162页。

  (22)BatesonG,StepstoEcologyofMind,London:Paladin,1972,p.126.

  (24)〔美〕安·兰德著、焦曉菊译:《自私的美德》,左岸文化出版社,2007年,第56页。

  (25)(26)〔德〕哈贝马斯著、曹卫东译:《包容他者》,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4页。

  (27)罗红光:《不等价交换:围绕财富的劳动与消费》,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

  (28)〔美〕流心著、常妹译:《自我的他性——当代中国的自我系谱》,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1页。

  (29)〔美〕流心著、常妹译:《自我的他性——当代中国的自我系谱》,第102页。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本文刊于《世界民族》2012年5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3年04月11日 15:02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熊凤水]流变的乡土性:内核机理与理论对话
下一条: ·[齐钊]社区·区域·历史:理解中国的三种进路
   相关链接
·[蒙锦贤]文明的套式: 清代“苗图”中耕织图像的生产意义·[陶子煜]当局者观
·[苏长鸿]民俗仪式理论对当代学校教育研究的启示·[靳思怡]西方经典民族志中的田野经验
·张多:《神话观的民俗实践——稻作哈尼人神话世界的民族志》·[卢锐]析毫剖厘:家庭民俗学视野下的“云阳面业”家庭成员的自我民族志
·[李牧]民俗与日常生活的救赎·[王杰文]表演的民族志及其伦理困境
·[李牧]现当代艺术的民俗学根源·[喀毛措 东主才让]藏族女子成年礼”的仪式传播解读
·[柏仙爱]礼俗互动传统中的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孙艳艳]修行中的“身体感”:感官民族志的书写实验
·[王心怡]交流实践及其文本再生产:以粉丝群体中的个体履职与秩序建构为例·[陈杭勋]多点民族志视角下民间传承群体及其实践与民俗节日差异化
·[毕雪飞]七夕的礼、俗与礼俗互动·[庄孔韶]金翼山谷冬至的传说、戏剧与电影的合璧生成研究
·[李牧]“人类学转向”下当代艺术的文化逻辑 ·[赵旭东]视频直播的民族志书写
·[张连海]感官民族志·[曹晋 孔宇 徐璐]互联网民族志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