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罗红光]常人民族志
——利他行动的道德分析
  作者:罗红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2-04 | 点击数:11795
 

  4.互动:连带感

  他向我提出过两个请求,我都努力满足了。这更加深了他对我的崇敬和信任。

  “小溪老师,我想,我想……学电脑”。我的笔记本闲下来时,我会拿到他的房间,给他用,并教给他一些简单的办公操作。他非常聪明,至今为止,他已掌握了计算机的指法及WORD,PHOTOSHOP的操作。

  “小溪老师,我想,我想……认您做姐姐。”我没有很快答应他,我担心自己做不到姐姐的义务,几天后,他又向我提出。

  “我一直就把你视为弟弟啊!”第一次看到他露出牙齿的笑,以后的日子里,总是“姐姐,姐姐”叫个不停。

  我请求他教我国际语言,手语的学习。由于我们的共同努力,我已经能和聋哑班的孩子们进行简单的交流。这拉近了我和孩子们的距离。“女生们希望您交她们手语表演《感恩的心》。”聋哑班的八个孩子和我共同上演了一幅无比动人的画面。——小溪(2005年11月22日)

  5.调适:和谐、互惠

  许多孩子年龄很小,或有残疾,智力障碍,无法和他们交流,更谈不上沟通理解。不过现在我更正了工作目的和受到了HEHE鼓舞的状态下,我相信自己能及时调整心态,融入孩子圈中。——Xieyue(2005年7月23日)

  心中曾经有过的憧憬;让小姐们自救,脱离此种职业的想法,不仅屡遭打击,而且今天某位我一直视为重量级的朋友,说出“不相信任何男人,甚至自己的丈夫”的话,我当时心中为之一酸,十分难过,因为这使得我来参加“志愿者”活动的初衷受到了动摇,于是短信给了丈夫。丈夫的一番分析和开导才让我心情得到一些好转。想想自己其实在某些方面过于简单,对于社会的了解还远远不足。我应重新调整心态,迎接这余下的五个月。—— Lily(2005年8月12日)

  我心想:你们的问题,还是你们的问题,我只是来学习和参与式配合工作的,不是来改革,更不想改变谁的思想。如果想通过我们改变学校某方面存在的问题的话,OK!没有问题。但必须争得各负责人及各位老师的同意和支持,并尊重当地的习俗和本土文化,因地制宜。在此,提醒后继的志愿者:群众是基础!——Yimar(2005年8月3日)

  虽然有的伙伴们在田野中的日子里有过很多的这样那样的痛苦,我认为,痛苦过去了就是收获。这么长时间了,对我的总结就是:思想稍有成熟些,碰到事情我至少还会冷静下来先慢慢地分析,然后再去面对它、解决它。人总是在慢慢长大的,经历的事情多了,对事情的本身,甚至是整个社会都会有与以往不同的认识。——小耗子(2005年12月1日)

  今天,现在,此时此刻,我的心态又已经和昨天不一样了。一直以来,我都改变不了环境,所以,我只有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去适应周遭的一切。我想,事情总该一步一步来,不能急于求成。从最初的新奇,到前一阵的困惑,再到不断地在忍耐中调整自己的心态,我一步一步地终于从急躁而消极的情绪中摆脱出来了。我昨天还在日记里写到我从事的工作虽然没有改变,但是我竟然心态逐渐平和了下来,我都不知道性子那么急的我,竟然可以把心态调整得那么好……我现在的经验就是:(1)忍一下,再忍一下,一切都会好起来;(2)先做人,再做事;(3)只有把心态平和下来,才能找到正确的方向。不放弃,我永远也不放弃。失败了也不放弃!——深深的海洋(2005年9月1日)

  由上所见,我们的志愿者虽然程度不同,但在各自的田野中都在某种程度上迷失过自我,并拥有寻找自我的漫长过程。这一点与初入田野的人类学家一样,充满了陌生、怀疑、不信任、异文化冲击等,但他们也进行了主动或被动的调试。事实上这就是文化的力量所在,即:文化不仅有排他的力量,同时也具备了凝聚的力量。是排他抑或凝聚,区别在于动机。在志愿者行动中,施助方与受助方,包括服务机构在内,理论上他们的动机是一样的,因而前提是利他,而不是排他。

  (三)研究的焦点及其分析

  由于没有一个中途退出的志愿者,所以志愿行动表现出较稳定的行动轨迹:都经历了从“陌生人的他者”、“我是谁”到“自我的社会化”这样一个心路历程。我们可以把工作日志所记录的心路历程划分到不同的层次中,如图2所示:

图2志愿看互为他者的条件

  与此同时,作为志愿者主体,他们虽然各异,但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的相似性,以及他们与相关团体之间关系的相似性构成了我们研究的共同基础。在服务机构中的志愿者行动表现为如下共性:(1)找感觉;(2)孤独、无助(文化冲击、自以为是、城乡差异、精英意识);(3)参与方式;(4)文化冲突(性格、错位);(5)自我调整;(6)成为一员(被接纳或失败)。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研究者和志愿者之间的异同,从参与并实践的意义上来讲,研究者和志愿者都是异文化的他者,这意味着他们在各自的田野中也将面对语言、水土、生活习惯及价值观上的实际问题,但就本研究的方法论而言,在主体性、亲和力、可信度这三方面志愿者远比远距离的研究者有力。因此,常人民族志可以在生活世界的日常对话中得到检验。常人民族志的案例让我们看到了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3年04月11日 15:02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熊凤水]流变的乡土性:内核机理与理论对话
下一条: ·[齐钊]社区·区域·历史:理解中国的三种进路
   相关链接
·[蒙锦贤]文明的套式: 清代“苗图”中耕织图像的生产意义·[陶子煜]当局者观
·[苏长鸿]民俗仪式理论对当代学校教育研究的启示·[靳思怡]西方经典民族志中的田野经验
·张多:《神话观的民俗实践——稻作哈尼人神话世界的民族志》·[卢锐]析毫剖厘:家庭民俗学视野下的“云阳面业”家庭成员的自我民族志
·[李牧]民俗与日常生活的救赎·[王杰文]表演的民族志及其伦理困境
·[李牧]现当代艺术的民俗学根源·[喀毛措 东主才让]藏族女子成年礼”的仪式传播解读
·[柏仙爱]礼俗互动传统中的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孙艳艳]修行中的“身体感”:感官民族志的书写实验
·[王心怡]交流实践及其文本再生产:以粉丝群体中的个体履职与秩序建构为例·[陈杭勋]多点民族志视角下民间传承群体及其实践与民俗节日差异化
·[毕雪飞]七夕的礼、俗与礼俗互动·[庄孔韶]金翼山谷冬至的传说、戏剧与电影的合璧生成研究
·[李牧]“人类学转向”下当代艺术的文化逻辑 ·[赵旭东]视频直播的民族志书写
·[张连海]感官民族志·[曹晋 孔宇 徐璐]互联网民族志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