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常建华]岁时节日里的中国:上元
  作者:常建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2-07 | 点击数:27614
 
唐宋还有另外的上元食俗。《太平广记》记载了一位唐代尚食局造*[+]子手,从其技法中可知,*[+]子用软面包枣馅油炸而成。吃起来“其味脆美”,即今天的炸元宵。《岁时杂记》记载北宋汴京上元节的两种食物,一种是“焦*[+]”,最为流行,其大者称为“柏头焦*[+]”。当时卖*[+]必鸣鼓,谓之“*[+]鼓”。另一种是“圆子”,即煮糯米丸,以糖为腥(huò),谓之圆子。南宋范成大《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也记载了这两种食物:“宝糖珍粗敉(jūnǔ)(*[+]指吴中谓之宝糖*[+],特为脆美)”;“捻粉团栾意(团子)”。可见团子是实心米圆,即北宋时的圆子,团与圆意同,实为同一食品。宝糖*[+]与北宋的焦*[+]为一类,均是*[+]。就是唐代的油炸*[+]。所以“脆美”是其特征,而“焦*[+]”之焦,是说它的皮因油炸而焦脆。*[+]应当有馅。从食品原料来看,圆子、团子用糯米制成,主要流行于南方,而*[+]南北方都流行,可能北方用小麦粉制成,南方则是以米面为之。
 
 
明清时代,自古以来的上元食品均有程度不同的存在。最流行的是元宵类食品,仍分为两类。如正德《松江府志》记载上元夜“以油*[+]、珍珠圆子”为节食。其制法:“簸米粉为丸,曰‘圆子’。用粉下酵裹馅,制如饼式,油煎,曰‘油*[+]’。”(《清嘉录》卷一)圆子类在江浙一带流行,又称为灯圆、灯团、团圆;*[+]因方言的原因,又称“堆”。嘉靖《太仓州志》说:“家和米粉为丸,又煎粉饼曰油堆,或相馈遗为节食。”广东省“煎堆”,“以糯粉为大小圆,人油煎之,以祀先及馈亲友”(屈大均《广东新语》)。明代还出现了汤圆、元宵的名称。明末《明宫史》记北京上元节“吃元宵,其制法,用糯米细面,内用核桃仁、白糖为果馅,灑水滚成如核桃大,即江南所称汤圆者”。汤圆此名至今盛行南方。而元宵之称不仅流行北方,还广及南方。早在正德《琼台志》中就记载:“元夕于二、三日间以糯粉搓丸,小者煮浸糖水,大者裹以蔗糖,名元宵丸。”元宵丸,是因上元夜之名元宵而称食品的,食品的形状仿月为圆形,寓意家人团圆。元宵除自己食用外,也是祀神享先节物,人们还往往互相馈赠。明清时期安徽、山西、陕西、山东等地还保留了上元吃面茧的食俗。
 
 
(常建华著:《岁时节日里的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图记》,中华书局,2006年。中国经济史论坛扫校)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史论坛 2007-03-02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元宵节 中国人的狂欢节
下一条: ·[萧放]中国时间
   相关链接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漆凌云]结构与隐喻:元宵节放花灯传说的文化解读·[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
·[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
·[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
·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
·[高鹏程]传统节日当代传承的寺院参与·[高俪杰]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价值及地域差异
·[郑至豪]从地方志看湖北新洲许逊信仰的历史变迁·[季中扬]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
·[徐赣丽]当代城市空间中的民俗变异:以传统节日为对象·“风俗画的20世纪”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开幕在即
·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征文入选名单·[何杰峰]传统节日视野下的泰山信仰重构与变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