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间信仰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间信仰

[沈洁]“反迷信”话语及其现代起源
  作者:沈洁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8-24 | 点击数:18700
 

  注释:

  ①《汉语大词典》,第10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2年版,第817页。

  ②周绍良、赵超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909-911页。

  ③[日]阙名:《论欧洲现情》,《皇朝经世文新编》,卷16,“外史”,沈云龙编《中国近代史料丛刊》第76辑,第751册,第1287页。

  ④[德]伯伦知理著《国家论》卷3,见光绪二十五年七月二十一日《清议报》,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国五十六年影印版,第25册,总第1645页。

  ⑤关于伯伦知理《国家论》翻译过程的考证,详见巴斯蒂:《中国近代国家观念溯源──关于伯伦知理〈国家论〉的翻译》(《近代史研究》1997年第4期);狭间直树编《梁启超·明治日本·西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郑匡明:《梁启超启蒙思想的东学背景》(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

  ⑥随举一例,比如光绪二十五年六月十一日《清议报》上所载《域多利埠倡祀孔子启》一文,文中批判崇祀鬼神,“于是自由平等与进化日新之义不明,人心乃萎弱,国势乃凌迟,无特立不羁之气,有犬马奴隶之质。”(见光绪二十五年六月十一日《清议报》,第21册,总第1338-1340页。)文中对巫觋杂神信仰的批判已经充满了近代色彩,比如对自由、平等、进化以及民族主义的观照,但所使有的词汇仍然沿用传统的“淫祠”、“陋俗”等语。

  ⑦关于近代中国的日译新名词研究,主要有下列论著:狭间直树编《梁启超·明治日本·西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王汎森:《“思想资源”和“概念工具”──戊戌前后的几种日本因素》,《中国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黄兴涛:《近代中国新名词的思想史意义发微──兼谈对于“一般思想史”之认识》(《开放时代》,2003年第4期);王彬彬:《隔在中西之间的日本──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问题》(《上海文学》1998年8月);马怀荣:《近代文化引进与汉语表述系统的更新》(《东方论坛》,1994年第3期),等等。

  ⑧《社会教育》,见《游学译编》1903年,第11册,“教育”类,第5-6页。

  ⑨比如,1904年9月11日《安徽俗话报》第11期上卓呆的《续无鬼论演义》一文,该文不仅使用了“迷信”一词,且分析了迷信的发生逻辑;1904年12月31日《东方杂志》第1年第11期转载《岭东日报》的《论疆臣之迷信神权》一文,首次在文章标题中使用“迷信”概念;1905年5月28日《东方杂志》第2年第4期转载《中外日报》的《论革除鬼神迷信之法》一文,把“下流社会之迷信”看作国家贫弱的根源。诸如此类,不一而举。

  ⑩富士川游著,咀雪译:《论信仰》,见光绪三十一年十二月十五日《新民丛报》第24号,第69-72页。

  (11)梁启超:《保教非所以尊孔论》,原载1902年2月22日《新民丛报》第2号,见《梁启超哲学思想论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96-97页。

  (12)梁启超:《保教非所以尊孔论》,第96-97页。

  (13)中国之新民:《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见光绪二十八年二月一日《新民丛报》第3号,第45页。

  (14)中国之新民:《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49页。

  (15)梁启超:《保教非所以尊孔论》,第96-97页。

  (16)《论宗教家与哲学家之长短得失》,原载1902年10月31日《新民丛报》第19号,见《梁启超哲学思想论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42页。

  (17)《论宗教家与哲学家之长短得失》,第142页。

  (18)《论佛教与群治之关系》,原载1902年12月30日《新民丛报》第23号,见《梁启超哲学思想论文选》,第145页。

  (19)(20)(21)(23)《论宗教家与哲学家之长短得失》,第138-139页,第139页,第143页,第142页。

  (22)梁启超著,黄坤评注:《新民说》,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54页。

  (24)见《东方杂志》第2年第4期(光绪三十一年四月),“社说”类,第89页。

  (25)《中国宗教流弊论》,《东方杂志》光绪三十三年第2期,“宗教”类,第1-2页。

  (2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9页。

  (27)陈榥:《续无鬼论》,原载《浙江潮》第2、3期(1903年),见王友三编《中国无神论史资料选编(近代编)》,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232-233页。

  (28)中国之新民:《论学术之势力左右世界》,见光绪二十八年元月一日《新民丛报》第1号,第70页。

  (29)梁启超:《保教非所以尊孔论》,第96-97页。

  (30)梁启超:《保教非所以尊孔论》,第96-97页。

  (31)《新尔雅·释政》,沈云龙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44辑,第434册,第6页。

  (32)(33)《革天》,《国民日日报汇编》第1集。

  (34)《中国宗教流弊论》,《东方杂志》光绪三十三年第2期,“宗教”类,第2-3页。

  (35)《社会进化论》卷一,见光绪二十七年正月初一日《清议报》第7册,总第4524-4525页。

  (36)《中国宗教流弊论》,《广益丛报》第130号。

  (37)卢利亚:《神经语言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4页。

  (38)三爱:《敬菩萨》,见《安徽俗话报》第7期“恶俗篇”,1904年7月14日。

  (39)《论革除迷信鬼神之法》,见《东方杂志》第2年第4期(光绪三十一年四月),“社说”类,第87-88页。

  (40)[英]伯克著、姚鹏等译:《历史学与社会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6页。

  (41)比如,梁启超《新民说》中曾有“夫迷信于宗教而为之奴隶”之语,这里“迷信”并非意指信仰,而是指向对于宗仰的盲目的、不假思索的信任;吴稚晖在《书神州日报〈东学西渐篇〉后》一文中有语:“口读中国书,头挈鞑子尾,二百六十余年之八股,其成效可睹矣。尚迷信此物定能爱国耶?”此处“迷信”一词甚至与宗教、信仰等全无关系,而是指为一种偏离正统的思维习惯。(见《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卷3,第477页。);徐珂所编《清稗类钞》中有“明代迷信八股,迷信科举,至亡国时而尤盛”之语。(徐珂编纂《清稗类钞》,讼狱类,第3册,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982-983页。)

  (42)王国维:《论新学语之输入》,《王国维学术经典集》,江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01-102页。

  (43)王汎森:《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58页。

  【作者简介】沈洁,博士生,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100872

(原文刊于《史林》2006年第2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爱思想网 2011-04-07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刘宗迪]拨云见日寻“龙”踪
下一条: ·[周星]“民俗宗教”与国家的宗教政策
   相关链接
·赵昕毅主编:Chinese Popular Religion in Text and Acts·[于晓雨]岱阴后石坞信仰空间中的代际传承及历史叙事
·[叶泽强]地方村落保护神的建构与重构过程·[徐慧丽]多元身份:浙南杨府爷信俗嬗变及文化心理
·[王晟聪 李浩昇]民间信仰组织的村庄治理参与机制·[王海娜]葛洪信仰与葛洪题材木版年画初探
·[马梦洁]明清民间信仰中国家力量与地方社会的互动·[马兰]中国民间信仰的研究模式
·[吕树明]造神:当代民间车神信俗的实践逻辑·[刘扬]从地仙到宗教正神:民间信仰空间的多种面向
·[刘师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视野下的昆明官渡古镇土主信仰研究·[李承柳]试论汉代民间信仰的实用性特点
·[赖伟鸿]“香火”的隐忧:从身体实践到数字民俗的仪式变迁·[黄俊杰]“天灶地设”:大理古城南门城隍庙中灶的符号象征意义
·[刁统菊]当下后土文化的传播与影响·[陈思涵]潮汕地区祭祀仪式中的性别秩序
·[林旻雯]民俗生活中的掷筊实践与衍变·[段友文 贾安民]民间信仰谱系的生成演进逻辑
·[张佳伟]不同性质宝卷中的叙事方式及其功能定位·[刘伟波]牡丹江流域萨满文化的研究现状及其保护开发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