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间信仰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间信仰

[孔祥涛]救主、仁君与长生之源:明清以来民间教派的太阳神
  作者:孔祥涛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2-08 | 点击数:21516
 

宋代伴随道教内丹派崛起太阳神信仰的广泛传播 三国至唐宋,道教内丹派在食六气的基础上发展出许多食气法,其中包括每天四时即早、午、晚、夜的食气法。金、南宋时道教内丹派崛起,以养气术改造道教外丹法为内丹法,主张吸日、月、星精华,炼人体精、气、神,最后结丹而成仙。随着道教内丹派在民间的兴盛,大江南北拜日风气之盛行,对明清以来民间教派产生了直接影响。

明清时期拜日型民间教派的形成 明清时期,道教内丹派进一步世俗化。与此同时,在官方提倡“三教合一”的大背景下,三教合一成为遍及朝野的社会思潮。世俗化的道教内丹派与儒教(主要是宋明理学)、佛教(包括禅宗和净土宗)合一,并糅和民间的原始宗教信仰遗风,形成新兴的拜日型民间教派。它们继承了史前以来的太阳神信仰及前述各个时期与太阳神信仰有关的思想观念、修炼方法、崇拜仪式,因而其太阳神崇拜带有前所未有的杂糅色彩,从对太阳的称呼“星君”、“爷爷”、“老祖”、“佛”等各号混用,即可见其一斑。

三、民间教派太阳神的象征意义

我国民间教派中的太阳神,为什么会被赋予这样的形象? 

明清时期民间拜日风气之盛行,与道教内丹道的推动固然密不可分,但还有更深层次的经济、政治原因。明清民间教派的主体信仰者是农民群众,民间教派的思想观念,属于乡土意识的一个部分,因此,必须从明清农村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方面寻找答案。

中国是文明发育较早的地区。七千年以前,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就出现原始农业。黄河中下游的仰韶文化、长江中游的屈家岭文化、浙江河姆渡文化即是原始农业文化的代表。传说神农时代“制耒耜,教民农耕”(《白虎通》卷一),炎黄时代“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史记·五帝本纪》)。这一时期农业生产力极其低下,人类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极弱,农业收成的好坏,整个氏族部落、部落联盟原始农业居民的饥饱、寒暖乃至生死,完全取决于自然条件的优劣,尤其是太阳的状况。因此,作为“全民”宗教的原始太阳神崇拜——太阳作为丰收之神和部落保护神,反映了原始农业对太阳等自然条件的深刻依赖,以及原始农业居民对农业生产条件(庄稼生长与自然界的关系)的朴素认识。随着农业的发展,对农业生产条件认识的深化,人们还认识到风、雨、雷等自然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于是周代太阳独尊的地位丧失,太阳作为至上神、丰收神及王权保护神的角色被更有包容性的天所夺得。从周到清朝,农业一直是国家的经济命脉,太阳仍是影响农业收成的最主要的自然条件之一,因此仍被历朝作为丰收神和王权的象征而崇拜祭祀。就民间而言,自战国时期起,小农经济成为农业社会的经济基础和农民的经济命脉。虽然与原始农业相比,个体农业生产力有了相当大的提高,但它以一家一户为单位、靠手工劳动操作,生产效率还很低,仍依赖于各种自然条件,无法从根本上抵御自然灾害,保证农民的温饱生活,人们不得不靠天吃饭,依仗天的恩赐。在精神意识上,也就不能不继续拜伏在自然神的脚下,乞求上天赐予阳光和雨露,以过上“风调雨顺,四季安宁”的太平生活。纵览中国古代和近代历史,自然灾害随时间呈现增多增频之势,旱灾、涝灾特别多。每逢大旱、大涝,总有成千上万户农民破产,背井离乡,出外乞讨,甚至卖儿卖女,以取糊口之资。饿殍遍野、死者相枕、易子而食的记载不绝于史。饥饿死亡的威胁,孤力无助的惨遇,化作浓重的历史意识,积淀于农民群众的脑海中,从而加强了对太阳神的敬与畏。因为,旱灾与涝灾可以看作是太阳照耀的过剩与不足所造成。所以说,人们对太阳生养化育、恩泽万物的歌颂,既是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对天人关系等自然知识的朴素总结,也是对太阳神恩赐的祈求和期盼。《礼记·外传》 云“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所以部分农民把掌管其“食”的太阳奉为“天”即世界的创造者和统治者,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农民对太阳温暖、照耀、生育化育恩典的歌颂与祈求,对太阳仁君的膜拜,反映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孱弱,体现了小农在大自然面前的弱者心态,同时也表达了他们对太平盛世丰衣足食、平安和顺幸福生活的美好憧憬。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王恬]海峡两岸神灵俗信、传说的比较
下一条: ·[杨忠谦]辽代的拜日风俗及文化解读
   相关链接
·[黄俊杰]“天灶地设”:大理古城南门城隍庙中灶的符号象征意义·[马晴]从食俗到节庆
·[李雄锋]神化和俗化:南狮“点睛”仪式的象征意义与应用逻辑·[肖海明]试论清代《天津天后宫行会图》的叙事结构和象征意义
·[晏周琴]甘肃省莲花山地域多民族共有的泉神信仰及象征意义·[雷米·马修]昆仑山在先秦中国文学中的象征意义与现实之美
·[陈进国]宗教内卷化与去过密化·[才贝]论后藏“望果节”仪式结构及象征意义
·[荣新]丧葬纸扎的源起及其象征意义·[车锡伦]“非遗”宝卷集收进民间教派的经卷
· [刘宗迪]太阳神话、《山海经》与上古历法·[郑书京]韩中茶文化内在数字的象征意义
·关于颁发第二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太阳神鸟奖”的通报·[瞿明安]论象征的基本特征
·[何彬]论中日正月食品的象征意义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