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张勃]先有“二月二”,后有“龙抬头”
——二月二的起源、流变及其文化意义
  作者:张勃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2-28 | 点击数:14983
 

  三、 二月二的文化意义

  以上大致勾勒了二月二的生长演变史。笔者以为,二月二起源于唐代,与中和节的创设有密切是关系。元明以后的二月二则是在继承前代节俗的基础之上,根据二月的节气、物候、月令宜忌不断丰富发展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它吸纳了既有节日——惊蛰和春社的传统行事,从而成为一个活动多样、内涵丰富的春天的节日。其文化意义大致可以归纳如下:

  1、“二月二,龙抬头,大囤尖,小囤流”:对农业丰收的企盼

  中国传统社会,历来以农业为立国之本,农业生产的丰歉直接关系着国计民生。二月二时处仲春,是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春耕生产即将全面开始的季节,二月二的许多节俗活动便围绕着农业生产而展开。

  (1)填仓

  填仓,又叫画仓、打灰囤、围仓等,是二月二最重要的习俗活动之一,尤其流行于山东、河南、河北、江苏、安徽和东北三省等地。仓囤是人们储存粮食的地方,初二一大早(有的地方在初一下午)用灰(常常是庄稼秸秆的灰)画成大大小小的仓囤,仓囤往往还要画成多圈以表明粮食多得仓囤放置不下,只有在上面添加其他的器物才令粮食不至于流溢出来;有的囤外再画上梯子,以表明囤是如此之高大,只有登上梯子才能放置或取到粮食。人们在打灰囤的时候,口里还往往念念有词,如“二月二,龙抬头,大囤尖,小囤流”、“青灰摺子圈连圈,圈套圈,大摺满,小摺流,今年又是大丰收”等等。在耕作尚未开始之时,人们就在模拟和描述五谷丰登、仓囤盈满的景象,足见其对农业丰收的渴望是如何强烈。而填仓活动中往往还有占岁的活动,比如有的地方,人们会在画好的仓囤中挖一小坑,将谷子、豆子、玉米、小麦、芝麻等各种粮食放置其中,埋好,看过几天哪种先发芽来判断各种农作物的收成好坏,其中包含的仍然是对丰收的关心和热望。

  (2)引龙祀土

  农业生产基本上是靠天吃饭,风调雨顺是农业丰收的前提和保障,而春耕时节最需要的是雨水,在春雨贵如油的北方更是如此。在民众的心目中,龙是司雨的神,秋冬之间往往潜入水中蜇伏不出,到春天才会重新醒来,二月二是龙抬头的日子,这一天有不少活动便是围绕龙而进行。要想让龙行云布雨,首先就得将它从睡梦中唤醒,设法让它抬头升空。所以有些地方的人二月二一大早就会用棍棒击梁头,以敲醒他们担心还在沉睡的龙;也有的地方摊煎饼、煎焖子,以烫醒沉睡的龙。更多的地方会撒灰(或糠、水)蜿蜒成龙形到那些俗信龙在的场所(井、河)将龙小心翼翼地引回。而在江苏邳州,人们还会用灰撒成龙的形状,人们对它顶礼膜拜,以祈祷保佑今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为了让龙顺利抬头,完美愉快地升空,人们还千方百计地讨好龙,把水饺叫龙耳,把春饼叫龙鳞饼,把面条叫龙须面等,并举行一些祭祀活动,还设下种种禁忌,如妇女不准动剪刀针线,怕戳了龙眼,穿了龙头;又忌刀切,怕砍了龙头;不能用磨,怕压了龙头等。所有这些节俗活动,都是在对龙崇拜信仰的基础上进行的,旨在获得农业生产得以丰收的最重要的前提条件——风调雨顺。而祀土谷神的一个重要目的亦在于祈求土地神保佑风调雨顺,农业丰收。祀土谷神之外,一些地方的人们还祭祀仓神,仓神就是保管粮食之神,对他的祭祀同样是希望借助神的威力以获得粮食的丰产。

  (3)驱害虫

  对于农业丰收而言,各种虫害也是极大的敌人。所以驱除害虫避免虫害就成为农业丰收的一个重要条件。俗话说:“惊蜇过,百虫苏。”在这个时候,通过一些象征性行为驱除危害庄稼生长的害虫就成了比较常见的现象。江苏海州一带人们会在农田中燃火把驱除蝗虫;邳州的人们则会在围仓龙(填仓)时把五谷杂粮放到褶子中令鸡啄食,认为可将害虫消灭;湖南兴宁等地则将糍团插到田间以糊住鸟嘴可令其不吃庄稼苗;青海农村二月二吃土炒大豆叫咬虫儿、认为咬死了虫儿庄稼就不生虫害了,等等,都是驱虫以避免虫害的仪式行为。

  (4)试犁、种菜、饭牛

  人们还往往在二月二试犁、种菜、饭牛,从而使其成为农事生产开始的标志性时间。

  如果说填仓、引龙、祀土、驱虫等诸多仪式是渴望农业丰收的民众表达内心愿望并希望借助超自然的力量来实现这一愿望的努力,它们更多带有信仰甚至是巫术的色彩,那么试犁、种菜、饭牛就是通过实实在在的劳动和精心准备去开拓那条通往农业丰收的道路。这些节俗活动虽然形式各别,操作逻辑也颇多不同,但它们无不包含着人们对于农业丰收的强烈企盼,也无不是保证这企盼得以实现的方式和手段。

  2、“二月二,围墙根,蝎子蚰蜒不上身”:对人身康宁的热望

  俗话说:“立春三日草芽青,惊蜇一过虫子生。”那些出动的虫子(有时也包括野兽)其实不仅会危害庄稼,也会对人的身体造成侵扰。在科技昌明、杀虫剂、灭鼠灵层出不穷的当代社会,蝎子、蚰蜒、蜈蚣、蚊子、苍蝇、老鼠、毒蛇等害人的例子尚且屡见不鲜,传统社会里,毒虫攻击人身造成伤害的事情更加普遍。由此在虫子初生的季节人们通过一些特殊的活动希图消灭它们就成了二月二节俗里十分重要的内容。

  明清以后,二月二撒灰除虫相当普遍。人们把灰撒到墙边、门槛、香台等处,边撒还边唱一些歌谣,如“二月二,围墙根,蝎子蚰蜒不上身”、“围墙根,蝎子不蜇光腚妮,围香台,蝎子不蜇光腚孩”等,这些歌谣明确表达了撒灰的动机所在。

  除了撒灰驱虫外,驱除毒虫还有多种方式。其中之一便是把二月二的各种饮食活动都冠以驱虫的名目,比如河南一带把摊煎饼叫“熏虫”,辽宁新民一带把烙春饼叫“烙虫虾”,陕西米脂一带把吃黄米馒头叫“咬蝇子”,山西芮城一带吃油条叫“咬蝎尾”,宁夏一带把炒麦豆叫“炸臭虫”,山东一带把炒豆子叫“炒蝎子爪”,并有“吃了蝎子爪,一年不挨蝎子蜇”的说法。再一种常见的方式就是用棍棒、扫帚或者鞋子敲打梁头、墙壁、门户、床炕等处,击打时也多伴着歌谣,比如“二月二日打炕沿,蝎子蚰蜒不见面。二月二日打炕头,蝎子蚰蜒全不留”、“二月二,拍瓦子,蝎子出来没爪子。二月二,拍大床,蝎子出来不螫娘。二月二,拍大辙,蝎子出来不螫爹”等等,驱虫的意蕴由此表露无遗。另外,人们还会以燃香、火照虫烛的方式驱虫,或者使用一些俗信对害虫有威慑力的物品如符图、葫芦、剪刀形状的剪纸、绵鸡等。比如江苏常州一带的人们就会张贴蜒蚰榜,上面倒书“诸虫蚂蚁直入地”七字,并用红笔勾上。

  概括而言,在虫子初生尚不能为害于人的季节,人们无论是使用煎、爆、炸、烤、熏、击、拍打等种种可以恐吓虫子以及对虫子造成伤害乃至置其于死地的方式,还是运用语言的特殊力量去诅咒虫子得病、死亡,或者制作并使用一些能够镇压、消灭虫子的物什,其实质都是建立交感、模仿基础上的一些巫术手段。虽然难以奏效,却表达了人们避免毒虫危害、人体安康的良好愿望。

  值得注意的是,类似的一些行为方式还在一些地方被解释为驱邪避瘟、不得疾病的手段,比如山西永和撒灰时会撒成弓箭的模样,意在驱除邪气。翼城的村民们到各家门口,向院内洒以米羹,门前撒以石灰,称作“禳瘟”,旨在将瘟疫禳解并驱散之;保德等地用过年烧的旺火灰将房舍圈围起来,可以防止野狼侵害。上海、江苏、浙江等许多地方,二月二要吃“撑腰糕”,俗信吃了可以强筋壮骨,不腰痛;河北新河一带有“二月二,吃灯盏(以油煎之),吃了灯盏不发眼(指眼睛发炎);二月二,吃枣花(即馍馍之有枣者),吃了枣花不长疮”的说法;而在浙江城乡郊区,节日期间多吃“芥菜饭”,据说可以明目,不生疮疖。在辽宁本溪县沙河沟村,俗信二月二“洗龙头”、“剪龙头”会让人一年内都会头清目爽,聪明灵俐,发丝黑壮。当地还会用高粱杆串成“龙尾”缝在孩子的后衣襟上,令其连续佩带三五日,以为如此可辟邪驱凶,令孩子在新的一年内健康成长。显而易见,所有这些节俗活动突出的都是对远离病害、生活康宁的美好期待。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下载相关附件>>>>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张勃]上元灯树千光照 元宵:多元文化汇就的“大河”
下一条: ·[湛晓白]晚清民国知识分子的阳历认知
   相关链接
·[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
·[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
·[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
·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
·[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高鹏程]传统节日当代传承的寺院参与
·[高俪杰]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价值及地域差异·[郑至豪]从地方志看湖北新洲许逊信仰的历史变迁
·[季中扬]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徐赣丽]当代城市空间中的民俗变异:以传统节日为对象
·“风俗画的20世纪”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开幕在即·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征文入选名单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