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吴晓东]毛衣女故事的母题构成与主角来源
  作者:吴晓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4-20 | 点击数:6877
 

  三、毛衣女故事男、女主角的来源

  在蚕马神话早期,马这一角色只是一种动物,而不是人。目前没有马演变为人的异文出现。到了牛郎织女神话故事,虽然牛郎已经是人,但从故事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出它处于人牛相伴的过渡阶段。也就是说,一开始与蚕结合的是马,后来马被牛替换,再后来发展到人牛相伴,最后牛消失了,只剩下人。在“牛郎”这一角色产生之前,只有一个角色,即牛本身。在浙江搜集到的一则牛蚕神话故事即如此:话说有一员外家,小姐到花园游玩,遇见一头牛,从此之后,小姐便怀孕了,员外问丫鬟怀孕缘由,丫鬟便把那天小姐游玩的情况说了,员外觉得很丢人,一气之下就把那头院子里的牛杀了。并把牛的皮剥了,晾在院子里的树上。小姐知道了,很伤心。正在哭的时候,刮起了大风,牛皮也就飞了起来,并把小姐也裹走了。过了几天,人们在一棵桑树上找到了牛皮,打开一看,里面有很多小虫子。人们知道这事小姐变的,便将这些小虫子喂养起来,并用这棵桑树的树叶喂养这些虫子。这些虫子就是蚕,后来,蚕结了茧,人们抽出丝来织成衣服。[6]328-330

  这则神话的牛尚未分化为牛与牛郎,可视为典型牛郎织女神话的前期异文。牛分化为人与牛的类似现象在其他文本也有存在。在日本,有一个故事叫《养犬星与七夕星》,说的是一个青年男子带着他的狗去垦荒,见有一群仙女在湖里面洗澡,他便把其中一个女子的衣服拿走了。被拿衣服的女子没办法离开,只好嫁给他,并生了一个孩子。后来女子发现衣服所藏的地方,就穿上飞回天上去了。一位老者告诉这个男子,把一千双草鞋埋在瓜秧下面,瓜秧就可以长到天上去,他就可以顺着瓜藤爬上去见他的妻子。男子只编了九百九十九双就把草鞋埋了。当他顺着瓜藤爬的时候,就差一点距离,到不了天上。他便把他的狗举上去,之后再拉着狗尾巴上去。他爬到的时候,女子正在织布,男子便摘下一个瓜给她。哪知道,瓜切开后瓜汁流成了一条河,又把他们俩隔开了,男子就成了养犬星,女子就成了织女星。他们每年七月七日才能见一面。[7]这里的养犬星也就是中国所说的牛郎星。故事中与织女结合的是犬郎,而不是犬。可见,蚕马神话的主角马演变为犬之后,犬同样也分化为犬与犬郎,就像蚕牛神话中的牛分化为牛与牛郎一样。有的牛郎织女神话还会在故事的前面添加牛郎与哥嫂一起生活,分家后牛郎获得牛的情节。显然这都是牛分化为人与牛之后才有的情节。毛衣女故事中与毛衣女结婚的是人,已经没有牛或马的影子。所以说,毛衣女故事中男子这一角色已经经历了不少的演变,不仅脱离了兽,还添加了地方色彩,即“昔豫章男子”,被地方化了。

  与蚕马神话、牛郎织女神话相比,毛衣女故事的女方似乎更为“原始”,依然处于人禽似分未分的状态,故事中的女子是姑获鸟所变。从上文可知,在蚕马神话、牛郎织女神话中,蚕演变为女子,那么,蚕又是怎样演化为鸟而形成毛衣女故事的呢?在马这一方发生演变的同时,蚕这一方自然也在发生演变,而且这种演变非常的复杂。蚕除了因为与纺织有关而被称为织女之外,它还被赋予了其他名称。牛郎织女神话故事中的织女,其身份通常是帝女,并非一般人物。同样,被传说为最先养蚕的嫘祖也不是一般的人物,而是黄帝的妻子。

  将一切创世的功绩都归功于最伟大的创世神话人物,这是神话故事的一般特点。中原最伟大的创世人物的原型几乎都由“目”这个词演化而来,包括伏羲、女娲、后羿和嫦娥。羲与羿对应,娲与娥对应。羲与羿都是太阳,娲与娥都是月亮。如果进一步往前追溯,这四个字又都是同一来源。羲是“義”与“兮”的结合,原来以“義[ji]”为声旁,后来语音发生了演变,读[ɕi](拼音记为xi)了,就新造一个“羲”字,因“羲”与太阳有关,从这个字已经看不出来,就再加一个“日”字,造一个新的“曦”字,其实原来的“義”就是太阳的意思。“義”又以“我”为声旁,“我”与“娲”(也可读[wo])同音,可见羲、羿、我、娲都有同一来源。这同一来源是人的眼睛,即目。古人将日月视为天的眼睛,因此最早的时候,人们把日月都叫做“目”。“目”后来发展出[mu]、[mo]、[ma]、[mi]等音值来,其中的[mo]又演变出[ŋo](“我”字的川方言读音),[mi]又演变出[nji](“日”的上古音拟音)。然后又演变出一系列相关的读音。在这一演变过程中,经历了一个以[k]为声母的过程,之后再演变出包括姑、获、鹤、虎、嫘等字的读音,如图3所示。

 

  图3“呙”字的演变

  从图3示意图可以看出,嫘祖的“嫘”也是由与日月有关的“呙”演变过来的。嫦娥、女娲的丈夫都与太阳有关,而嫘祖的丈夫黄帝其原型也是太阳,黄即皇,这一观点早就有许多学者阐释过。正因为如此,把太阳所运行的轨道称为黄道,观测太阳变化而制定的历法称为黄历。

  “目”在演变为“日”“月”的过程中,其身份一开始往往并不明确,所以“呙”起初也是太阳神。“呙”又被记为“和”,与“羲”一起称为羲和。太阳的运转被想象为鸟载,所以有太阳鸟这一形象。“和”的语音演变为姑、获,叫“和”的太阳鸟才演变成了姑鸟、获鸟,或合称姑获鸟。毛衣女故事中的鸟便是姑获鸟,在毛衣女故事前有这么一段话:“姑获鸟夜飞昼藏,盖鬼车类,衣毛为飞鸟,脱毛为女人。名为天帝少女,一名夜行游女,一名钩星,一名隐飞。”[1]6在这里,姑获鸟的身份已有多种不确定的说法,天帝少女、夜行游女、钩星、隐飞等,其中的天帝之女值得注意,这与牛郎织女中的织女身份是一样的。

  天鹅古音叫鹄,从鹄的读音,也可以看到这一语音变化规律,“鹄”字目前是个多音字,一共有三种读音,可读[ku](拼音写为gu),也可读[xu](拼音写为hu),还可读为[xə](拼音写为he)。古代的鹄到现在天鹅,即gu到wo的变化,正好是上表中“姑”到“鹅”的变化,这就解释了毛衣女故事中的主角为什么会由姑获鸟演变为天鹅。而he的读音,正好反映了获鸟到鹤的演变路线。同理,hu的读音则是虎皮井故事的成因。

  综上所述,毛衣女故事大致可分为“窃衣”“结合”“生子”“逃离”“迎女”等母题,如果以牛郎织女、蚕马等神话为中介,可以看出这些母题都是从蚕蜕皮故事的“蚕蜕旧皮”与“换上马皮成马头蚕”两个母题演变过来的。“蚕蜕旧皮”演变为“窃衣”“结合”“生子”三个母题,而“换上马皮成马头蚕”演变成“逃离”“迎女”两个母题。当然,仅从故事类型的相似,尚难以判断毛衣女故事与蚕蜕皮故事的关系,但依据毛衣女故事主角名称“姑获”,可以找到其中的关联。就这两个基干母题而言,毛衣女故事失去了“追妻”的母题,只剩下“逃离”部分,其实逃离是因为兽皮强行卷走女子而衍生出来的。在这一系列的变化中,兽皮已经完全退出舞台,甚至连兽的影子都没有了,已经完全被地方化的一个人所取代,而女子却处在禽与人似分未分的阶段。这一“逃离”不仅是女子自身,还衍生出“迎女”即把自己的孩子接走的情节。

本文发表于《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第3期,注释从略,详参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何厚棚】

上一条: ·[吴晓东]禹妻“涂山”氏名称与“蜍蟾”同源考
下一条: ·[林继富]通向历史记忆的中国民间文学
   相关链接
·[周媛]神话主义视角下《王者荣耀》中的女娲形象重构·[吴家敏 李雅嘉]“兔兔这么可爱”
·[孟琳峰]“线上世界”的神话解说实践·[马速]符号消费中的青年群体与传统文化知识生产:从国潮热中的神话元素商品谈起
·[刘蓓]基于历史维度、信仰维度、旅游维度的神话主义研究·[郭双]神话主义视域下《山海经》的互文性实践
·[关旭耀]从故事到动漫影视·[巩潇]作为交流资源的神话主义:互联网背景下神话影视作品的二次创作
·[陈杰]中国近代期刊报纸中的盘古神话研究·[孙华月 刁统菊]传统神话角色在网络语境中的形象转型研究
·[杨利慧]当代神话学的立场和追求:在整体时间观和互文之网中重新理解神话与神话学·第五届中国神话学与西王母文化研究学术讨论会1号通知
·[祝鹏程]朱大可神话研究的症候式批评·张多:《神话观的民俗实践——稻作哈尼人神话世界的民族志》
·[向柏松 张兆芹]神话学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祝鹏程]作为文化批评的神话研究及其不足
·[张多]重估中国神话“零散”之问·[张成福]遗产旅游中不同主体神话观的碰撞与融合
·[于玉蓉]《史记》体例之数的神话学新探·[杨利慧]当代神话学的立场:在动态而开放的互文之网中研究当代神话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