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CFS会务║关于近期会员会籍管理工作的说明   ·第二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征文启事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乌丙安 胡玉福]“俗信”概念的确立与“妈祖信俗”申遗
——乌丙安教授访谈录
  作者:乌丙安 胡玉福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4-28 | 点击数:6905
 

  三、“妈祖信俗”对信仰类项目申遗工作的推动

  胡:“妈祖信俗”是国内首个民间信仰类项目成功申遗的典型案例,这一事件本身且对于其他信仰类项目的保护有哪些积极的影响呢?

  乌:“妈祖信俗”进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之后,最直接的体现是湄洲岛妈祖祖庙的活动日益频繁和兴盛。我曾提出来,你们是人类的共同文化财产了,不能再是官方的保护,而是需要更广泛的多主体来参与。现在湄洲岛妈祖祖庙已经不是孤立的自己做庙会,而是联谊了国内的妈祖庙,同时还联合海外的妈祖庙,尤其是台湾、东南亚地区的妈祖宫庙。通过理事会的联合,共同举办活动,妈祖祖庙变成了国际性的妈祖庙。在“妈祖信俗”申报人类“非遗”名录的时候,这些妈祖庙也都发表支援的声音,这就是广泛参与,联合的意义。可以说,他们都是“妈祖信俗”的组成部分,这就是推动。再者,对于当地政府来说,“妈祖信俗”给他们带来了可观的旅游经济效益。一年数百万人到访莆田、湄洲岛,莆田本地的旅游、商业也都兴盛了。地方政府经济获得发展,当地领导也应该学习妈祖立德、行善、大爱的精神,造福地方百姓。

  最重要的是要看到,妈祖文化在当地兴盛起来。妈祖宫庙、妈祖信众最近几年成几何指数在发展,这在过去是不允许的,严格禁止。这里就有一座祖庙,跟文物一样,不能再另外建庙。现在祖庙的规模扩大了,其他曾经被拆掉的宫庙也兴建起来,这是第一。第二,两岸三地的妈祖信众,加上东南亚的每年来朝圣,返乡来祭祀的信众,成几十倍的增长。他们最大特点不是来烧香、跪拜,是把自己家、村子里供着的妈祖神像抱过来,到祖庙来开光。有的还是包专机过来,现在祖庙每天都是应接不暇。

  如果“关公信俗”弄好的话,河南的关林和山西运城关羽的老家,这两个庙的发展也将会兴盛起来。这跟专门做旅游产业不一样,因为有信俗在那里,有吸引着民众去的动力。这样就给信俗类非遗项目的申报和保护带来一个极大的动力。这个支撑力很强,老百姓、基层的人对自己的活动有了底气,不再畏惧了,“妈祖信俗”批准了,他们的这个也可以申报。而且后来,各地与妈祖相关的项目申报不同层级的非遗名录,基本上都批了,为什么呢,因为不再另外占名额,我们有扩展名录的制度。如果这个项目国家级有了,在其他地方有文化遗存,而且他保护水平非常高,信众也多,那就可以申报列入扩展名录里面。

  最后,“妈祖信俗”的申遗成果,是对其他信俗类项目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有所推动,但未来或者要报“伏羲女娲信俗”,要报“关公信俗”,还需要考虑服从国家的文化发展战略。这非常重要。 

(文章发表于《文化遗产》2018年02期,注释从略。)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姜舒忆】

上一条: ·面向人类口头表达文化的跨学科思维与实践——朝戈金研究员专访
下一条: ·[乌丙安]中国社会转型中传统村落的文化根基分析
   相关链接
·[林旻雯]民俗生活中的掷筊实践与衍变·[段友文 贾安民]民间信仰谱系的生成演进逻辑
·[张佳伟]不同性质宝卷中的叙事方式及其功能定位·[杨雨秋]当代互联网“姨妈神”俗信的文化解读
·[刘伟波]牡丹江流域萨满文化的研究现状及其保护开发·[刘明菊]城市化语境下中国民间信仰新样态
·[李吉安 李羕然]乡村民间信仰的调查与探索·[甘德志]灵鹊传情·青耕兆喜
·[刘铁梁]疾病、生死与民间信仰·[程浩芯]信仰传说的文本定型
·[高丙中]从封建迷信到文化遗产·[乔英斐]中国龙王信仰的发生与定型
·[李明洁]哥伦比亚大学“纸神专藏”中的娘娘纸马研究·[马滟宁]弥漫的神性:传统年画中的民间信仰
·[钟小鑫 蔡芳乐]“法”外之地·[赵暾]二郎神形象演变考略
·[王嘉炜]莆田涵江卓坡村民俗信仰研究·[王华龙]五台山五爷信仰源流研究
·[童婷]重庆市洪崖洞祈愿文化与民间信仰研究·[吕涛宇]试析《广东新语》所见广东的民间信仰体系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