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董晓萍]多元民俗叙事:钟敬文与普罗普的对话
————以“会唱歌的心”故事类型研究为个案
  作者:董晓萍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12-29 | 点击数:12487
 

三、钟敬文与普罗普对话“会唱歌的心”

  钟敬文与普罗普一生不曾谋面。但两人在研究对象、研究问题和学术观点上却有很多不谋而合之处。由于学术史和翻译等原因,直接做比较研究有困难,但可以做他们的思想对话研究。程正民曾首先用这种方法,开辟了钟敬文与巴赫金比较研究的新课题,发掘了中俄现代文化科学学说与民间文艺学研究的内涵,这给作者以重要启发。

  开头提到,钟敬文与普罗普创建了非AT系统的故事类型研究模式。现在要指出的是,在这个非AT的模式中,包括“会唱歌的心”。德国学者艾伯华曾套用钟敬文的该类型编制了新的母题文本,被AT吸收,写入AT的《索引》部分,被用来补充AT。普罗普在个人著作中对“会唱歌的心”的研究也很充分,提出了成套的“功能项”概念与研究方法,以下集中讨论钟敬文和普罗普关于“会唱歌的心”的研究观点。

  (一)从钟敬文的研究看普罗普

  在中国资料中,关于“会唱歌的心”,有书面文本和口头文本两种,最早的书面文本记载见于《列子》,距今已有千年以上。钟敬文早在1927年至1928年就向中国读者介绍过AT780型,包括“1.精灵唱歌(骸骨呻吟式)”和“3.身体的一部分唱歌(吹箫型)”两种。后来国内又搜集到不少关于这个类型的资料。现在全国很多省份的故事集成中都有这个文本,又以新疆史诗故事群为最。

  钟敬文编制中国的“骸骨呻吟型”:

  钟敬文是第一位将西方“会唱歌的心”型引进中国,并根据中国资料,创制了两个亚型的中国相似类型的中国民俗学者。1927年,钟敬文从英国民俗学者班恩(Charlortte Sophia Burne)的《民俗学手册》中获得了印欧故事类型的文本,并参考日本学者冈正雄的日译文,与友人杨成志合作翻译《印欧民间故事型式表》出版*,这份类型表共有70个类型,其中的“第十五则杜松树式”和第“第五十四则骸骨呻吟式”互补,就是AT780型的“1.会唱歌的骨头”。

  1928年,钟敬文又发表论文《中国印欧民间故事之相似》,对“杜松树式”做了初步研究。这个类型与后芬兰学派研究的“小孩骷髅唱歌型”比较接近;钟敬文还对“骸骨呻吟式”做了研究,这个类型与《列子》保存的文本和后世流传的“会唱歌的心”有部分重叠之处。以下是钟敬文编制的同型故事类型:

  第十五则杜松树式

  一、一继母恶其继子,因此杀死他。

  二、怪异的景象随着来,小孩灵魂回生:第一次变成树,第二次变成鸟。

  三、继母受惩罚。

  这和曹植《令禽恶鸟论》中所记伯奇化鸟的故事甚形似。小孩灵魂回生,第一次变成树,第二次变成鸟,这和蛇郎故事中,蛇郎的妻子给伊的姊妹弄死后,灵魂不散变成鸟,又变成竹一节的说法也很相近。

  第五十四则骸骨呻吟式

  一、兄弟(或姊妹)以羡望或嫉妒杀了别个。

  二、经许多日后,死尸的一片骸骨给风所吹,宣告了暗杀者。

  前人笔记中,常有和这类近之故事的记载,在民间口头传述中,也有这种被谋害者自己泄案的型式,虽然他(或伊)的宣告,不一定与风吹骸骨相同。

  AT780“会唱歌的骨头”型的口头文本在他的视野中再次出现是他的晚年,在钟敬文主编《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收有他的故乡广东的一篇同类故事,属于AT780之“2.人工物唱歌(乐器、陶器、杯子)”。

  骷髅报仇

  1.商人背着陶制灯盏的布袋出门。

  2.商人被盗贼误认为背了财宝。

  3.商人被盗贼谋害。

  4.商人变成骷髅。

  5.官员路过此地。

  6.大树被大风刮倒,树下露出骷髅。

  7.官员发现骷髅。

  8.官员破案,捉拿凶犯,真相大白。

  讲述者:李患记,男,42岁,新会县石步圩商人,小学。采录者:蔡权,男,58岁,新会县水步镇水基坑小学教师,初中。采录时间:1987年6月。采录地点:新会县。

  从文本表面看,钟敬文对“会唱歌的骨头”的翻译与所编制的同类类型都是民俗叙事,没有信仰内容。其实不然,中国很早就有代神的文本,不过这个“神”不是基督教的教主,而是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和印度来的佛教。

  看亚型2,中国历史典籍《列子》记载了“会唱歌的骨头”。列子看见“骨头”后,与弟子百丰对话,将骨头解释为道家思想的指示物。

  骷髅

  1.列子去卫国。

  2.列子途中在道边用餐。

  3.列子的学生百丰看见蓬蒿中有一个百年的骷髅,

  4.列子走进蓬蒿看见骷髅,

  5.列子说,只有他和骷髅才知道,人的生死是一场虚无。

  ((战国)列御寇《列子》,《天瑞》,叶蓓卿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7-10页。)

  季羡林曾提出,《列子》疑似印度佛典的《生经》等的抄本,他还举出好几篇中印文献作对照说明,其证据似无法反驳。中日学者早年做洪水故事比较研究时也曾使用过《列子》,后来钟敬文在个人著述中也曾对这部书多次使用。他也谈过《列子》的伪托之嫌,但认为这不妨碍用它的资料做研究。钟敬文的这种看法与季羡林的观点并不矛盾。不管怎样,《列子》是一种汇集多元文化成分的历史著作,版本很可能不“纯”,但也可能因此而成为保存自我与他者故事的特殊资料本。

  再看亚型3。在中国佛典文献中,骨头的“代神”是树,由树发出声音,给人类以神谕。这个类型见于西藏佛经《于阗国授记》,以下我根据段晴的文本编制它的类型。

  《于阗国授记》故事类型

  佛祖。于阗王伏阇讫帝的时代,有位僧人是文殊菩萨的化身。他在坎城传法,成为于阗王的善知识。国王为他建立了一座寺庙,叫斯累喁寺。

  树干发出声音。1.树干说法。有僧人在此树前诵读佛法。树中传出声音,解析佛法。有年轻僧人接受佛法之后,来此处聆听佛法,树中传出便出声音。一僧人诵法失误,一天神说:“并非如此”。从此树干再无说法的声音传出。

  为什么是“代神”而不是“代人”,这部佛典文献讲得很清楚,神树能代替佛祖发声,人的声音不能与神的声音混合。新疆史诗故事也有强调以树声为神声的民俗单元,与以上西藏佛典的记载属于同类。这时我们应该再次想起季羡林对印度佛典影响中国故事的预判,也应该想起一千五百年前唐僧路过新疆播撒佛教思想的可能型。见亚型5.禁声故事。举个例子,见《大唐西域记》中的《烈士池》。

  烈士池

  违反禁声。1.设坛做法。1)隐士坐在坛场的中心,口念神咒,屏息视听;烈士手持长刀,静立坛脚,二人各司其职。2.错误地发出声音。1)天将近亮时,烈士突然发出一声惊叫。2)瞬间天降大火。3)隐士拉着烈士跳进水池,躲避火灾。3.托梦中打破禁忌。隐士问烈士为何失约出声,烈士回答是做梦所致:1)他第一次在梦中看见怪异的事,忍住没出声;2)他第二次在梦中看见更怪的事,也忍住没出声;3)他第三次在梦中结婚成家,到了六十五岁的时候,妻子要求他说话,否则就杀孩子,他终于忍不住惊叫起来,发出声音。

  对《烈士池》的研究,季羡林的弟子蒋忠新和王邦维都做过不少工作。在这类故事中,有佛教的思想,也有儒家的影响,就是都讲不能随意选择生死。它否定出世,肯定入世的价值。不过在此需要说明一下,《烈士池》的故事并非来自新疆,它是印度故事,不过它的作者是唐玄奘,唐玄奘是把新疆故事与印度故事都收入《大唐西域记》的人。在新疆故事中,神树发生的故事也很多,但那些神祗也不一定都指佛教,也可能是其他宗教神在发出指示。下面三个来自柯尔克孜族《玛纳斯》史诗的最重要流传地乌恰县、阿合奇县和特克斯县的故事《狼故事》与《柯尔克孜人的由来》等,都反映了这种情况。

  “会唱歌的心”长久流传,除了宗教意义,还有文化传统使然。AT类型中的“2.人工物唱歌(乐器、陶器、杯子、动物皮或内脏的加工物)”和“3.身体的一部分唱歌(心或由心变成的石头)”,其故事原型的人工物和身体某一部分的含义,都是人心的指代物,而不是祈神通灵,此为“代人”。这是通过人工物或身体指代物自己发声,揭示某种价值观和社会意义。从历史典籍和口头传统资料看,“代人”的母题都要比“代神”的母题产生要晚,所反映的具体社会的文化差异也大。很多中国同类故事的亚类型都涉及对现世社会的直接认识,反对无为无谓的生命态度,强调生命的责任和权利,也有的描述将自我生命融入他者的美好。这种亚类型的共同特点是骨头变形为各种隐身或化身形象,向主人示好,成为主人的助手。对这种亚类型的定性,在1928年的同年,钟敬文命名为“报恩”,普罗普命名为“施与者”。

  钟敬文创制的第二个同类类型叫“吹箫型”,原文如下:

  吹箫型

  第二式

  一秃子(瘌痢头),平日爱吹箫。

  某阔人的小姐闻而害相思病。

  她看见他的相貌便死了思恋之心。但秃子又因之相思了。

  他死后,化为一颗怪石或怪玉。

  后来,这石或玉,获见小姐,即消灭。

  在AT相同类型中的“2.人工物唱歌(乐器、陶器、杯子、动物皮或内脏的加工物)”和“3.身体的一部分唱歌(心或由心变成的石头)”,在钟敬文的类型中合二为一,而且是“代人”型。艾伯华模仿类型编写了一个相似类型,又自编了一个新名《不见黄河心不死》,但“代人”的性质不变。

  157.不见黄河心不死

  (1)一个穷人总是吹笛或者唱歌。

  (2)有钱的姑娘听见了,并且爱上了他。

  (3)他也爱她。

  (4)他因爱而死,死后他的心变成了一块石头或者玉,在歌唱。

  (5)当石头看见姑娘时便死了。

  母题(4)—(5):

  姑娘死了。她的心变成了铁。男人看见姑娘的时候,他和他的心都死了:b。

  历史渊源:

  通过b证明,据说唐代就已经出现。

  附注:

  围绕a的内容编出一句俗语“不见黄河不死心”;参阅“彭祖死了”。

  丁乃通(Nai-tung Ting)的中国故事类型著作出版较晚,也收录了同类类型:

  780D【唱歌的心】

  有一个人(a)猎人(b)瘌痢头男孩(b1)由于单恋着一位大家闺秀而死去的牧童。他的心却活着,被制成一只杯子,并唱他自己的悲剧,最后这杯子被带到那位导致他死去的小姐面前。它唱出一首最后的哀伤的歌曲而(c)破裂了(d)深深的感动了她。或者,(e)这男人是一位技艺精湛的演奏者。这小姐听着他的音乐但当看到这人其貌不扬时,拒绝了他。或者,(f)她的父亲拒绝了他;他因而死去。

  这是他模仿钟敬文的“吹箫型”又一版本。丁乃通还有一处是对池田弘子的模仿:

  780【会唱歌的骨头】

  有时泄露机密的东西是从尸体埋葬外取来的一只陶罐子。

  当然丁乃通使用的资料是中国故事文本。不管怎样,中国的同类故事都强调观照“他者”的人生追求,将自我与他者合为一体,物我两忘,达到人生的美好境界。现在我们看亚型6,明确讲述骨头是人,不是神,他追求与他者的爱情,甚至超越自己的生命。有一个来自云南故事卷的“会唱歌的骨头”与此类似。

  到目前为止,我们还很少提到“会唱歌的心”的一个要素,就是被害人的要素。在AT是,他“是一个领路的主人(他的伙伴向他喊救命)”,AT正是在这条信息中将艾伯华《中国民间故事类型》中的第64号和第148号两条信息引入这部世界索引。现在我们有必要引出艾伯华的这两个类型,以期补全对中国“爱唱歌的心”的中外学者讨论。

  64.隐身帽

  (1)一个男人从鬼那里偷了一顶隐身帽。

  (2)因为滥用隐身帽,丢了。

  出处:

  h粤南民间故事集,第65-66页(广东)。

  没有隐身帽,而是一个男人在一具尸体下边睡了三年,从而能隐身:

  广东h。

  附注:

  隐身帽母题作为滑稽故事处理:a.贪嘴的袒人,第84-90页(广东,海丰);b(广益书局)民间故事IV,第84-87页(地区不详)。

  如果不是看到“一个男人在一具尸体下边睡了三年,从而能隐身:广东h。”和“附注”中的出处“广东、海丰”,还无法知道艾伯华的第64号与“会唱歌的心”(也许这里应该叫“骨头”更合适)有何联系?因为我们已经知道钟敬文早年做过“骸骨呻吟式”,现在艾伯华灵光一现,又使用了钟敬文提供的家乡“广东、海丰”的资料。但现在我们看到这个第64号与“骨头”和“唱歌”没有丝毫联系,AT把它拉入AT780是牵强附会,艾伯华其实没有帮上中国什么忙。

  艾伯华编制的第148号“三个强盗”,在AT“会唱歌的心”中占有一席之地,倒是的确抓住了这个类型中“谋害人”的一个特点,即“强盗”对主人公下黑手。以下引用艾伯华的原文:

  148.三个强盗

  (1)吕洞宾出于同情想使一个死人复活;他因此与阎王谈话。

  (2)阎王说,一切都是他无法左右的命运。

  (3)吕洞宾不相信,于是进行了一场试验。

  (4)吕洞宾让三个在森林里拾柴的人找到了钱。

  (5)一个人用其中一些钱在城里买食物。但是他在食物中下了毒,为使自己得到所有的钱。

  (6)当他回来的时候,其他的人为了分这些钱把他杀死了。

  (7)他们自己也死于有毒的食物。

  (8)于是阎王把生死簿拿给他看,这一切全都记录在其中。

  出处:

  a.民间Ⅰ,第12集,第80-82页(浙江,温州)。

  附注:

  叙述的中心内容似乎流传得很普遍。比如就印度来说,参阅:《佛教民间故事》,第140-141页;很可能是从印度传到中国的。

  关于强盗谋害者,普罗普在分析俄国的“会唱歌的心”时也提到过,而艾伯华注意到这个点时,中国其他学者还都没有注意到,这是他的与众不同。艾伯华还说这个类型“很可能是从印度传到中国的”,还说印度《佛教的民间故事》中有类似故事*,这也是他个人的意见。他多次引用中印佛典文献与故事互存的文献,这是他的长处。

  现在看亚型4,骷髅是人,现世变形报恩。在上世纪30年代,钟敬文向艾伯华提供了“骸骨呻吟式”“吹箫型”和“燕子报恩”等自制故事类型文本,艾伯华不久编写了“骷髅报恩”型。

  21.骷髅报恩

  (1)有个人在新年的夜里寻找金银财宝。

  (2)他找到了一具骷髅,出于同情便把它埋了。

  (3)这具骷髅为向他表示感谢,给了他一些有益的预言,这个人由此变富。

  (4)有人效法,然而他先把骷髅挖了出来。

  (5)这具骷髅给了他一些假的预言,因此他挨了揍。

  出处:

  a.妇女VII,第1册,第105-107页(满洲,吉林省)。

  附注:

  这个故事跟那些“报恩”故事的表现形式略有不同。

  艾伯华在“出处”中出示的第一份引用资料,就是“妇女VII”,即《妇女与儿童》第7期,这是钟敬文主管并寄赠他的书刊之一。他在“附注”中说明,“这个故事跟那些‘报恩’故事的表现形式略有不同”。艾伯华分析这个类型时,使用的资料来自“吉林省”,现在新疆故事卷的骷髅报恩故事又提供了另一佐证。

  青年斗阎王

  1.青年骑马路过高山。

  2.高山上滚下骷髅,被他扔掉。

  3.高山上滚下人头,被他拾起。

  4.人头帮助青年逃过阎王治死的劫难。

  5.第一次,青年听了人头的话,将羊心丢进炉灶,要将躲在里面索命的大臣烧死。

  6.第二次,青年听了人头的话,将大树锯倒,将变成小鸟躲在树上索命的大臣赶走。

  7.第三次,青年听了人头的话,没有伤害驼羔,驼羔送他仙丹,让他再逃一劫。

  讲述者:尼玛,男,44岁,蒙古族牧民。采录者:巴雅尔太,女,24岁,蒙古族。翻译者:乌恩奇。采录时间:1991年。采录地点:和静县。

  在被普罗普打碎分析的“会唱歌的心”中,在其功能项“九、灾难或缺失被告知”里面,有普罗普编制的第6个功能,被他简述为:“该当送命的主人公被秘密放走,…….杀了一只动物来充数,以便弄到肝和心来作为人已被杀的证明”,我们拿来对照以上新疆故事的“5.青年听了人头的话,将羊心丢进炉灶,要将躲在里面索命的大臣烧死”,能看到,新疆故事与俄国故事在此点上有相似性。海南故事卷也有骷髅报恩的故事。

  现在看亚型5,骷髅是人,通过击鼓鸣冤。这是一个公案故事,它肯定生命的权利,而生命的权利归子女与父母共同所有,受到法律的保护,如上面池田弘子和丁乃通都提到的《灰阑记》。

  新疆史诗故事也讲生命的权利,但强调个体生命的权利是对家庭负责,故而不能轻言放弃。下面是在柯尔克孜族《玛纳斯》的故乡流传的故事。需要说明的是,虽然这个故事表面上也讲树神发声,但其深层含义是强调家庭团圆的重要性。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上一条: ·[曹成竹]跨语境的“接合剂”:歌谣的文化政治审美功能探析
下一条: ·[宫文华]梆子腔的起源、流布及其与道情之关系
   相关链接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钟进文]向一生追求进步的人民的学者致敬 ——我和钟敬文先生的几个小故事
·[王尧]钟敬文传说研究思想论略·[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
·[张士闪]钟敬文艺术民俗学思想探析·[张宝元]汪玢玲三台东北大学的思想经历与其民间文学教材编纂的学术史意义
·[萧放]钟敬文人民文化观及其学术实践·[刘微]《青蛙儿子》故事探析
·[郭倩倩]叶限故事海外研究·[刘铁梁]钟敬文民俗学思想的文明视野
·[彭牧 沈燕]方法论的本土与世界:以钟敬文与松村武雄的学术交流为核心·[杨利慧]钟敬文“民俗学是现代学”思想与中国民俗学“朝向当下”的转向
·[丁晓辉]俗语故事化与故事俗语化·[祝鹏程]钟敬文与“人民口头创作”:因缘、调适与影响
·[康丽]民俗学家的想象力与民俗学学科的生命力·[万建中]钟敬文与民间文艺学学科理论体系建设
·[段友文]向大师问学 ——钟敬文先生指导我研究民间文学与民俗学·第38期敬文沙龙在京成功举办
·钟敬文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会暨钟敬文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在京举行·海丰召开钟敬文先生民俗文化贡献专题座谈会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