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董晓萍]多元民俗叙事:钟敬文与普罗普的对话
————以“会唱歌的心”故事类型研究为个案
  作者:董晓萍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12-29 | 点击数:12607
 

 摘要:在世界故事类型研究中,“会唱歌的心”(singing bone)是一个重要的个案,在上世纪20年代,以芬兰学派为代表的一批经典民俗学学者围绕它建立了以西方文化观为中心的研究方法;与之相反,少数东方国家的学者提出了非西方文化中心的研究方法,包括钟敬文和普罗普。他们两人未曾谋面,但几乎同时提出了多元化的研究观点,并建立了符合自己国情的研究个案和故事分类方法。钟敬文的研究成果成为亚洲国家民俗学者研究民间故事类型的基础,普罗普的研究成果影响了法国结构主义和后芬兰学派的研究框架。这个故事类型至今是中国内地和新疆史诗《玛纳斯》民俗传承中的“活”传统。在今天强调多元化与一元化的区分并提倡维护多元文化的国际思潮中,对钟敬文和普罗普在这方面的著述加以综合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社会现实意义。

关键词:芬兰学派;故事类型;钟敬文;普罗普;对话


  上世纪20年代,芬兰学派推出了一元化的故事类型研究法(简称AT),此法曾屡试不爽,风行多年。与此同时稍晚,钟敬文与俄罗斯学者普罗普(Vladimir Propp)分别提出了非AT故事类型系统,并各自进行了早期的理论构建。从世界民俗学研究系统看,由于有了他们的著述,产生了非AT的故事类型编制与研究系统,形成了多元化与一元化民俗学的早期对峙。在漫长的20世纪中,他们还都产生了世界级的影响:一个在东方,钟敬文的故事类型,被德国的艾伯华(Wolfram Eberhard)、美国的丁乃通(Nai-tung Ting)、日本的关敬吾和韩国崔仁鹤等人编制的中、日、韩故事类型所使用,艾伯华还因为直接使用了钟敬文的故事类型,在上世纪30年代就将中国故事类型送入AT,后来丁乃通的中国故事类型著作也是在AT序列出版的*。这种影响直接决定了东亚国家故事类型编制与研究的格局,也对西方同行认识中国故事产生了间接的影响;一个在西方,法国社会人类学者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evi-Strauss)和芬兰民俗学巨匠劳里·航克(Lauri Honko)都受到普罗普的影响,他们也总结普罗普对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包括民俗学)的贡献,称他为“结构主义现象学大师”。

  钟敬文与普罗普一生不曾某面,但两人在研究对象、研究问题和学术观点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在今天强调多元化与一元化的区分并提倡维护多元文化的国际思潮中,对他们的著作加以综合研究,分析其价值和意义,有利于对他们的学问加以继承和发展。本文拟选取他们两人都曾涉足研究的故事类型“会唱歌的心”为研究对象,主要使用中、俄学者都曾使用的新疆《玛纳斯》史诗故事资料,在一个具有多元民俗叙事特质而又可控的问题范围内,开展这项研究。

  “会唱歌的心(原意为‘会唱歌的骨头’,singing bone)”,是一个位置突出却很少被研究的类型,但它的流传并未因为学者的用功不足而稍减。在新疆《玛纳斯》史诗故事群中,这个类型广为流传,可以说哪里有新疆人民载歌载舞的生活,哪里就有“会唱歌的心”。把这个类型放到中华历史文明的框架下观察,还会发现,它的叙事很早就有文献记载,在书面文本与口头文本中共同生长,不仅在新疆,在我国内地也有。它的体裁经常转移,在神话、传说、动物故事、生活故事、史诗、说唱等不同分类之间作品中转换。它有一个能发声的物质实体(身体的一部分,如骨头或心脏,或者是乐器或乐曲),能开口说话,能伴随各种信仰仪式表演,带有自然体裁和民俗体裁的复杂特征。在新疆各民族人民中间,它跨民族和跨语言地流传,以柯尔克孜族为主、其他维吾尔等突厥语系民族和蒙古族等通古斯语系民族参与了对它的分享。它唱的是什么歌?它歌唱骁勇善战的传奇英雄,歌唱人间美好的男女爱情,歌唱戈壁滩上的盛大庆典与日常生活。歌声传达了新疆人民历经战争、自然灾害和社会变迁而始终团结共处、畅达交流的精神风貌。它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会唱歌的心”同中有异,故事个性鲜明,这引起作者的研究兴趣。

一、研究的问题与延伸  

  从资料方面说,我国的“会唱歌的心”类型,在AT系统中的记载凤毛麟角。早期芬兰学派的AT少量收入了中国故事,但编制AT的西方学者对中国故事的实际内容并不了解,所以即便提到也闪烁其词。在学术史上,芬兰、俄国和中国学者都对这个类型有过研究,不过研究的结论各异。重新整理这段学术史,能为民俗体裁学的建设提供史鉴,同时,使用新疆《玛纳斯》史诗故事群的资料,重新研究这个类型,还能有不少新的发现。

  (一)芬兰、俄国和中国故事类型如何在AT中相遇

  将“会唱歌的心”的英文写法全部译成中文,应该是“会唱歌的骨头(竖琴)(singing bone(harp))”。钟敬文早年使用中国文献也编制过这个类型,有两种:一种是“骷髅呻吟式”,即骨头开口说话;一种是“吹箫型”,即心变成石头唱歌。艾伯华(Wolfram Eberhard)根据钟敬文的研究结果再行翻新,将“骷髅呻吟式”扩展为“骷髅报恩”,将“吹箫型”改为“不到黄河心不死”,后来大都叫做“会唱歌的心”。对这些几乎与AT同步的中国故事类型研究,我们将在后面再做仔细的分析。现在先看AT,原文如下:

  AT780会唱歌的骨头(竖琴)

  哥哥杀死弟弟(姐姐),将他掩埋了。牧羊人用弟弟的骨头做了一只笛子,笛声诉说了弟弟被谋害的经过,此事真相大白。

  其他异文叙述了揭穿谋害人的不同方式,有的是通过竖琴或笛子,也有的是从坟墓中长出树讲述了这个悲哀的故事。

  AT的编制者在它的出处部分说明,在众多记录者和研究者中,有两位重要人物,即德国的格林兄弟(Wilhelm Grimm amp;Jakob Grimm)和芬兰的隆洛德(Elias Lonnrot)。他们都是经典民俗学的奠基者,当时德国民俗学与芬兰民俗学的思想联系十分密切。

  从结构上说,AT780可分为三层:1.身体的一部分(骨头或骷髅、心脏)发声,2.人工物发声(乐器、陶器、杯子),3.自然物发声(石头或玉石)。AT分别给了它们三个编号,即780、780B和780A。这是由不同国家、不同文化内部的叙事差异造成的。

  在AT《索引》部分,对这个类型的资料来源和编制结构做了增订,补充了俄国和中国的故事类型,新增了AT“100”、“1694”和“163”三个编号,这样该类型共有6个编号,不过这时艾伯华命名的“会唱歌的心”还没有被收进来。

  以下是AT《索引》中的增订版“会唱歌的心”的原文:

  会唱歌的骨头(竖琴)揭发谋害者,780-780B,780A;谋杀者是一匹醉醺醺的狼,狼背叛了主人,100;被谋害者是一个带路人(他的同伴向他喊救命),1694;谋害者是一只狼,163。

该类型在《索引》中分为四层,各层的母题相对集中,国别分布数量不等。

  第一层,AT编号780、780B、780A,都是原有编号,不过母题命名已有改变,写作“会唱歌的骨头(竖琴)揭发谋害者”,流传国家和地区有19个,分别是: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荷兰、苏格兰、爱尔兰、英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罗马尼亚、斯洛文尼亚、捷克、俄国、土耳其、印度、日本、美国、非洲。在这些国家和地区,有17个位于印欧文化圈中;有1个在亚洲,指日本;还有非洲,未提具体国家。

  第二层,AT编号100,母题为:“谋杀者是一头醉醺醺的狼,狼背叛了主人”,流传国家和地区有德国、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爱尔兰、法国、西班牙、西班牙的加泰罗尼亚地区、俄国、希腊,加上美国印第安人聚居区,共有12个欧美国家和地区。

  第三层,AT编号1694,母题为:“被谋害者是一个带路人(他的同伴向他喊救命)”,流传国家为拉脱维亚、法国、俄国、印度、中国,共有欧亚5个国家。

  第四层,AT编号163,“谋害者是一只狼”,流传国家为立陶宛、拉脱维亚和俄国,有3个东欧国家。

  在这四层中,都有“俄国”,还增补了俄国民俗学的新资料,如俄国学者阿法纳西耶夫的著作,见以上第二条,普罗普撰写《故事形态学》用到了它。“中国”的资料见第三条,在这里AT编制者使用了艾伯华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中的第64号和第148号。从这条信息可知,芬兰学者很早就通过艾伯华知道了中国有故事类型,但他们为什么没有选择距第148号很近的第157号“会唱歌的心”?今天已不得而知。不妨猜想一下,艾伯华给这个类型起名叫“不见黄河心不死”,会让西方学者怎样的一脸懵懂。一百多年前,中国与芬兰的文化距离好比地球和月球,让芬兰学者去理解中国的“黄河”与男女爱情的关系,应该比登月球还难。对中国学者来说,艾伯华的介绍是否准确,或者今天看他的工作会带给我们什么感受,我们也将在后面用实际资料来讨论。不管怎样,AT的编制对俄国和中国的民俗学者都产生了强烈的刺激,只不过在AT主宰的时代,中国学者的声音是很微弱的。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上一条: ·[曹成竹]跨语境的“接合剂”:歌谣的文化政治审美功能探析
下一条: ·[宫文华]梆子腔的起源、流布及其与道情之关系
   相关链接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钟进文]向一生追求进步的人民的学者致敬 ——我和钟敬文先生的几个小故事
·[王尧]钟敬文传说研究思想论略·[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
·[张士闪]钟敬文艺术民俗学思想探析·[张宝元]汪玢玲三台东北大学的思想经历与其民间文学教材编纂的学术史意义
·[萧放]钟敬文人民文化观及其学术实践·[刘微]《青蛙儿子》故事探析
·[郭倩倩]叶限故事海外研究·[刘铁梁]钟敬文民俗学思想的文明视野
·[彭牧 沈燕]方法论的本土与世界:以钟敬文与松村武雄的学术交流为核心·[杨利慧]钟敬文“民俗学是现代学”思想与中国民俗学“朝向当下”的转向
·[丁晓辉]俗语故事化与故事俗语化·[祝鹏程]钟敬文与“人民口头创作”:因缘、调适与影响
·[康丽]民俗学家的想象力与民俗学学科的生命力·[万建中]钟敬文与民间文艺学学科理论体系建设
·[段友文]向大师问学 ——钟敬文先生指导我研究民间文学与民俗学·第38期敬文沙龙在京成功举办
·钟敬文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会暨钟敬文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在京举行·海丰召开钟敬文先生民俗文化贡献专题座谈会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