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端午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端午节专题

[周晓波 王晓东]论中国端午习俗的韩、日传播及其流变
  作者:周晓波 王晓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6-09 | 点击数:5968
 

  (二)端午习俗活动的韩、日传播

  在表2的中、韩、日三国端午习俗活动内容的比较发现,三国端午习俗活动中有一个共同的元素,就是挂艾(悬菖),显然这个习俗源自中国。不过,调查表明,中国端午的挂艾(悬菖)习俗南北有别。一般来说,南方以“悬菖”为主,北方则主要是“挂艾”。这恐怕与菖蒲、艾草的地理分布有关。关于挂艾、悬菖的作用,中国古文献中亦有记述。例如,南北朝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载言:“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清顾铁卿的《清嘉录》中说:“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文献的记述告诉我们,挂艾、悬菖的目的是为了驱邪、驱鬼、禳毒等,这反映了中国人追求平安、健康的心理。韩国、日本承继这个习俗或许也是基于同样的心理需求。习俗方面,中国、日本都有“食粽”、“供钟馗”,韩国、日本都举行“石战”。毋庸置疑,日本的“食粽”习俗一定是从中国传入的,而“石战”则恐怕是从韩国先民那里学来的。还有,韩、日两国的端午习俗中都有“菖蒲浴”,似与中国无关。但笔者认为,该习俗是从中国传入的。理由是,中国古人曾有端午沐浴兰汤的习俗。《大戴礼记?夏小正》有云: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也。”《楚辞·九歌·云中君》中也有:“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这些记述都证明端午沐浴是中国人的习俗。只是这个习俗并未普及并延续下来,所以很多人不了解。但可以推想的是,在韩国、日本的先民在接触中国端午的年代,中国人是有端午沐浴习俗的。以上起源说、习俗活动两方面的分析表明,在中国端午习俗的韩日传播过程中,中韩日三国间都是有交流的。特别是日本,不仅从中国,也从韩国继承了端午的部分元素。另外,从深层次上讲,中国端午除了有纪念屈原的基本意义外,还有阴阳五行观念、驱邪扶正、祛病强身等体现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层面的元素。应该说,这些深层文化元素也随着端午习俗一起传到了韩国和日本,成为两国人观念层面的重要元素。

  三、端午习俗的韩、日本土化发展

  在表1、表2所列的关于端午起源说及习俗活动中,显然有很多元素并非来自中国,而是具有很强的韩日本土特点。这一点说明,端午在进入韩国、日本后,有了新的变化和发展。换言之,韩国、日本都对来自中国的端午进行了改造。

  (一)端午起源说的本土化

  在端午起源说方面,日本只是继承了屈原说,并没有自己的创造。与日本不同,韩国除了继承来自中国的阳辰说、屈原说外,又创造出了祭神、纪念金庚信、韩将军、苏定方、苏茂等说法。当然,这些新起源说并非凭空捏造。研究证明,在7世纪左右,新罗时代中后期(前57—935年),江陵地区出现了端午节是为纪念金庚信(大关岭山神)的说法。慈仁地区则有纪念韩将军的说法。庆尚北道军威地区有纪念金庚信、苏定方(唐朝名将,661年帮助新罗灭百济)、李茂(苏定方副将)三位名将的传说等。毋庸置疑,这些与端午起源有关的说法是各个时代的韩国人为表达对英雄人物的感谢、感激、追忆等情感而附加在端午节上的产物。在这一点上,与中国人把那么多的历史名人附加在端午节起源上如出一辙。

  (二)端午举办时间的本土化

  在端午习俗活动举办的时间方面,中国基本上就是农历5月5日一天,而韩国则是农历4月至5月要持续一个月左右,日本原本与中国一样,在农历5月5日过端午,但随着1873年(明治6年)以公历取代农历后,端午节也就改成公历5月5日了。

  (三)端午习俗活动的本土化

  1.韩国。在端午习俗活动方面,韩国人虽认可端午起源于纪念屈原,但在其端午习俗活动中却没有这个主题以及相关的祭祀活动(据说,此与1443年政府颁布的“训民正音”有关),而是把赠扇、贴辟邪符、祭祖、荡秋千、击球、石战、端午装、食艾糕、赏巫舞等一系列活动填充在端午之中,使得端午具有了浓重的韩国味道。特别是“荡秋千”、“击球”等本属中国北方清明节的传统习俗活动,韩国人显然是把中国清明节的元素移植到了端午上,这也是一种创新吧。更值得一提的是,江原道江陵地区的人们历经千年,凝练出了一套基于儒家礼仪制度的乡土神祭祀仪式——江陵端午祭。这个仪式活动,“每年农历三月二十日开始到农历五月六日,一共需要50天的日子。”整个活动围绕祭祀大关岭山神金庚信与大关岭国师城隍及国师女城隍,包括酿神酒、寻找大关岭山神、供奉神树、官奴假面剧演出、农耕舞、放河灯(灯笼)、荡秋千、摔跤、投壶、打马球、跆拳道、长跪、下棋、祭神、送神等20多种活动。江陵端午祭是韩国现存的乡土神祭祀活动中规模最大、参与人最多、最完整的民俗活动。因为该民俗活动的特殊意义,韩国在1976年将其列为国家级“第13号无形文化遗产”,2005年又成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2.日本。在端午习俗活动方面,日本与韩国一样,虽然承认端午起源于纪念屈原,但却没有承继中国纪念屈原的精神与活动,而是加人了自己的元素。首先,日本人把以纪念屈原、驱邪扶正为主题的中国端午发展成为希望男孩子健康成长、出人头地为主题的“儿童节——男孩节”。其次,在习俗活动方面,除了食粽、供钟馗外,还增添了竖鲤鱼旗、陈列五月偶人、打石战、食柏糕等中国端午习俗中没有的元素。其中,竖鲤鱼旗、陈列五月偶人带有鲜明的日本特色。鲤鱼旗是用布料缝制的鲤鱼形长筒状旗帜,据说源于中国的神话故事“鲤鱼跳龙门”,最早出现在德川幕府时期(1603—1867年)。端午竖煙鱼旗,反映了日本人希望男孩子苗壮成长,能够像鲤鱼一样跳过龙门,出人头地的心理诉求。陈列五月偶人的习俗大致出现在室町幕府(1338—1573年)至德川幕府时代之间,偶人形象的原型基本都是日本历史上的著名武将,包括伊达政宗、直江兼续、上杉谦信、武田信玄、徳川家康、真田幸村、织田信长、丰臣秀吉、源义经等人。日本人选用这些武将作为端午偶人,无非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向英雄学习,将来名扬天下。另外,打石战是一种由几十或几百名相邻村落的男儿在野外分阵对垒、投掷石块以决胜负的打仗游戏。这个习俗的出现年代不详,笔者以为或许与韩国端午习俗中的“石战”有着某种关系。当然,日本端午习俗中的这些新元素并非同时出现的,而是日本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根据需求逐渐附加上去的。特别是“竖鲤鱼旗”、“陈列五月偶人”等习俗都是武家政治时代的产物,其中蕴含着日本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值得注意的是,与中国、韩国不同,曰本的端午习俗活动全国高度一致,充分体现了日本文化高度整合的特点。

  结束语

  通过对中国端午习俗文化的韩、日传播及本土化发展的探讨, 我们发现,一方面,作为一个大众性节日习俗文化, 在发源地与传播地走出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其特征的话, 可以分别表述为中国的“多源多流”、韩国的“一源多流”、日本的“一源一流”;另一方面,中国端午习俗文化的韩、日传播不但丰富了两国人民的文化生活, 也为两国建构独自特色的岁时节俗文化体系打下了基础。另外,端午习俗的韩、日传播,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东北亚文化生态的格局以及中国文化在生态圈中所处的位置和影响力。同时,本文的探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 与日本相比,韩国文化更接近中国”的原因所在。最后,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中国端午的韩、日传播及其本土化发展,充分反映了文化传播的一个普遍性规律种文化到了新的环境下,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须顺应新环境的需求而做出改变,即走本土化发展的道路。

(本文刊于《世界民族》2015年第5期,注释从略,详见原文)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敏之】

上一条: ·[田兆元]端午龙舟的前世今生
下一条: ·[刘魁立]话说端午
   相关链接
·[张湘蓉]怀化市部分县区“双端午节”习俗特征形成的缘由及其意义·[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2023嘉兴端午民俗研讨会举行·[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
·[郑青]中日端午民俗中菖蒲文化流变考察略·[叶涛]在“端午与美好生活”2022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上的致辞
·“端午与美好生活”2022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在嘉兴召开·“端午与美好生活”2022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征文入选名单
·“端午与美好生活”2022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征稿启事·[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
·[黄晔 万登峰]试论端午节民俗文化促进孝感地方旅游经济发展之策略·[何彬]端午节历史数据的可视化探索
·《王者荣耀》特色主题展现身秭归峡谷内外共度端午节·抗疫背景下,凸显端午民俗特殊文化意义
·“端午与文明生活”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在嘉兴举行·“端午与文明生活”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征文入选名单
·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王倩倩]危机与抉择:透视疫情影响下的非遗与民俗
·[徐金龙]屈原故里端午节俗的传承困境及发展思路·[常睿]新冠疫情下的端午香囊节俗消费考察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