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谢燕清]大传统与小传统
——白蛇故事的三期型变
  作者:谢燕清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05-26 | 点击数:7536
 

  三、白蛇故事的现代性

  自由派文人和左翼文人一样对传统文化充满敌意,这种敌意秉承自“五四”新文化运动。周作人从进化论的观点认为中国戏剧是“野蛮”的,是儒道的结晶,饱含淫、杀、皇帝、鬼神四种毒害(23)。那么当革命话语消退后,自由派所信奉的大传统又是什么呢?重新回到五四传统下,追求个性解放,多元主义等等,简言之,民主、科学等等都被打包进现代性。

  白蛇故事的演绎也呈现了多元化的态势。以台港的四个本子为例,大荒的诗剧《雷峰塔》,白蛇被塑造成现代女性,追求自我实现,作者使用了进化论来表达人类从“畜类”到人的进步的精神历程,在描写上以许白的夫妻感情为主轴。张晓风的散文《许仕林的独白》原本是抒发母子情深的传统人伦主题,不过很快被解释为大陆——白娘子、台湾——许仕林,而介入到台海政治主题。李乔的《情天无恨——白蛇新传》看似新佛教小说,作者和方培成一样痛感民间传说“太简陋、太粗糙”,因此亲自来拔高一下。他融入了新的时代精神,以佛教的众生平等重新诠释了男女平等,以文化批判的姿态暴露了以许宣为代表的男性劣根性,于是许白的婚姻无可挽回的失败,白娘子自我救赎的同时还救度了执着于小乘的法海。李碧华的《青蛇》颠覆性最大,法海在小青的诱惑下险些乱性,法海对许仙有同性恋潜意识,许仙和小青、白娘子之间有三角恋,红卫兵许向阳倒塔(24)。

  大荒的诗剧立意过于学理化,读者面狭窄,显然是一件面向小众的作品。而张晓风的作品虽然紧扣人伦主题,但泛政治化,无法纳入到民俗作品。而李碧华的作品如王德威所批评无责任感,一方面她以大陆主流意识形态为拆解对象,又以民间小传统(诸如食色男女、子嗣、富贵传家、封妻荫子)为嘲弄对象,这种香港末世心态的地方性作品,对民间社会同样没有渗透力。李乔是唯一的以宗教框架来叙述白蛇故事,其佛教话语形似冯本,却不是冯本的降妖模式。他的立场是现代的男女平等观,所以采取了佛教形式的妇女革命模式。然而李乔的白蛇故事同样也偏离出民俗意义,而附会出美国种族主义,显示台湾对美国的依附性和该版本对本土文化的心不在焉,难以承担衔接大传统和小传统的责任。

  由此看来,脱离了革命话语的现代文人笔下的白蛇故事,较前者更加惘顾民间传统,而陷入到小我的迷恋,阅听人也逐渐缩小。当白蛇故事脱离民间小传统,而进入精英的大传统话语体系里自行生产,它也就不再是我们所说的雅俗共赏的白蛇故事了。可以说第三期的白蛇故事是最有思想、最精致、也最失败的白蛇故事,因为它基本上是文人编造的供文化人消费的产品。

  反映三教合一的以雷峰宝卷为底本的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收视率很高,而宝卷是从方本发展而来的。《新白娘子传奇》的成功间接表明方本白蛇故事的救赎模式在衔接大传统和小传统方面做得比较成功,也说明我们这个社会的结构和基本价值观还和方本白蛇故事所宣扬的东西大体合拍。冯本及黄本的降妖主题固然理性,很有教育意义,但忽视了小传统方面的需求,所以群众讨厌法海。而田本的革命模式推翻了降妖模式,打败法海,满足了民众的复仇情绪,张扬了许白的爱情,但总的来说弱化了子嗣的重要性,杜绝了民众积累财富、地位升迁的梦想,是一个革命禁欲主义的版本。正如张恨水所揭示的那样,在老百姓心目中,田本白蛇故事的结局其实是不完满的,田本白蛇故事只能满足革命者和进步群众的需求。

  (本研究系“国家985工程 南京大学宗教与文化创新基地课题成果”)

  注释:

  ①刘守华,《中国民间故事史》,武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35页,第37页。

  ②罗永麟,《论中国四大民间故事——兼论民间文学与文人文学的关系》,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贺学君,《中国四大传说》,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③Robert Redfeild, 1956, Peasant Society and Culture,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④王铭铭,《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57页。

  ⑤陈泳超,《〈白蛇传〉故事的形成过程》,《艺术百家》1997年第2期,第99—101页。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文学网
【本文责编:博史伊卓】

上一条: ·[李子贤]从创世神话到创世史诗
下一条: ·[阿地里·居玛吐尔地]论突厥语族民族史诗类型及分类
   相关链接
·[文芳]秦始皇修长城主题故事群研究·[任建伟]“怪异儿”类型故事的结构形态分析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