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廖明君]铜鼓文化与稻作文化
  作者:廖明君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6-23 | 点击数:19613
 

  二、铜鼓艺术与稻作文化

  (一)铜鼓鸟雕塑艺术与稻作文化

  在冷水冲型铜鼓和灵山型铜鼓上,都有鸟的塑像。铜鼓上的鸟塑像所处位置是比较相近的。冷水冲型铜鼓的鸟塑像都铸在鼓面上,与青蛙、牛橇、乘骑和巨龟的地位相当。灵山型铜鼓的鸟塑像都铸在鼓的一侧,所在位置必定对着鼓耳,而且无论是一只小鸟还是一对小鸟,都处在左耳的下方。鸟的形象都是回首,短颈,纺锤形身,长尾,身体显得圆胖。冷水冲型铜鼓上的鸟,羽毛没有表现,啄较宽扁,象是水鸭;灵山型铜鼓上的鸟,羽毛被刻划了出来,尤其是翅膀和尾部的羽毛被刻画得十分细腻。啄较尖,形似斑鸠。灵山型铜鼓如果平放,鸟头则朝下,如果将鼓耳系住横着悬挂时,鸟则作平稳站立状,鸟头向着后方。

  除鸟的塑像外,一些铜鼓上还绘有以鹭鸟为代表的鸟纹饰。而在铜鼓文化圈相关的民族文化中,鸟又恰恰是一种与稻作生产有着密切联系的动物。

  《吴越春秋》云:

  禹崩之后,众瑞并去,天美禹德而劳其功,使百鸟还为民田,大小有差,进退有行,一盛一衰……往来有常……。

  王充《论衡·偶会篇》云:

  雁鹄集于会稽,去避碣石之寒,来遭民田之毕,蹈履民田,啄食草根,粮尽食索,春雨适作,避热北去,复之碣石。

  上述古籍认为雒鸟除草松土为农耕生产提供了方便,但笔者以为这种说法较为牵强。壮族学者蓝鸿恩先生认为:“这大约是首先发现鸟拉下没有消化的谷种落到地上,然后长出禾苗得到启发有关,此为百越人对鸟崇拜的原因之一。”他还说:“我不同意古人把对鸟田说成鸟帮耕田,春拔草根,秋啄其秽的说法。因为鸟本来是以稻谷为食物的。也不同意有些同志把现在对鸟的全面观察强加于古人,说:鸟能为农作物除草、灭虫、杀鼠、肥田等等。我认为早在进入农耕社会时期,古越人就已对鸟有所崇拜,否则就不会有鸟图腾的崇拜。在现在民间传说中,常有人鸟结婚的说法,说鸟本来就是仙女,天帝的女儿,和人结婚,当然就是和人有血缘关系了,所以应该是图腾崇拜。”

  我们以为,不管以上的记载表明的是鸟帮助人耕田还是鸟是壮族人的图腾,其最根本的文化内核应该是在壮族传统文化中鸟与农耕即与丰饶祈求的文化关联。

  在壮族古老的神话传说中,就有关于始祖布洛陀派出鸟等动物去为人类找谷种的内容。也就是说,是鸟类的努力才使得人类进入了农耕时代。

  “约加西拉”是黎族古老神话中神鸟的名字。据说,在远古时候,黎族先祖有一位女儿,她的母亲在她出生后不久便去世了。后来,“约加西拉”把找来的谷米喂养她。遇到下雨刮风,“约加西拉”又用翅膀为她遮盖,就这样,把这位女婴抚养成人。黎族后代为不忘“约加西拉”的养育之恩,妇女均把“约加西拉”鸟翅膀的羽纹作为图案纹脸。

  在黎族的这一神话传说中,鸟儿之所以能够把黎族的先祖抚养成人,也还是在于其具有寻找谷物的能力。

  (二)铜鼓青蛙雕塑艺术与稻作文化

  铜鼓上最大量的塑像是青蛙,除了早期的万家坝型铜鼓、石寨山型铜鼓和晚期的麻江型铜鼓没有青蛙塑像之外,其他各个类型的铜鼓都毫无例外地有青蛙塑像。

  冷水冲型铜鼓的青蛙塑像制作最精致,每面铜鼓固定为四只,形体硕大,空身扁胶,两眼间突,四足挺立,身披辫形纹带,是最华贵、最美观的青蛙塑像。

  北流型铜鼓的青蛙塑像有两种:一种是素面小蛙,一般每鼓是四只,少数鼓面是大只。这种青蛙的形象笨拙、呆板,表面无纹饰。另有一种“累蹲蛙”,即一只大青蛙背上驮一只小青蛙。灵山型铜鼓的青蛙塑像几乎都是六只,三只单体蛙和三只累蹲蛙相间环列。这些蛙的后腿并拢成一,变成三足蛙,背部饰辫纹、同心圆纹、复线半圆纹,后腿臀都起密线螺旋纹。西盟型铜鼓有四单蛙、四累蹲蛙,其系蹲蛙有的累至三、四只,蛙体都较轻薄,显得扁瘦。

  实际上,青蛙在铜鼓上出现,同样是由于青蛙与稻作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从前,左州地方有一个人叫汤地龙,妻子杨氏四十五岁才生得一子,取名汤世宝,娇生惯养,十分溺爱。

  世宝爱吃青蛙,一餐没有青蛙肉,便大哭大嚷。汤地龙只好叫雇工阿大每天夜里去捉青蛙。青蛙捉得多了,地龙夫妇也与儿子一起吃。没几年,稻作一带十二垌田的青蛙已捉光了十一垌。

  有一年,立春刚过,有一青蛙悲伤地对蛙王叫道:“大王啊!自从村里出了拿火把的人,我们大家很不得安生,死的死,逃的逃,说不定大难又要降临了。”蛙王答道:“今晚你们只管取乐,要是拿火把的人来,我自有办法对付。”

  不久,阿大来捉青蛙,他只捉到一只。当杨氏想杀青蛙煮吃时,青蛙突然开口说道:“蝈蝈藏在土,明火来捉奴,捉奴入牢坐,小刀剖我肚,我肉炒未熟,你儿哭吃奴。”杨氏惊告地龙。地龙发怒说:“胡说,世上稻作有蛙子能说话。”青蛙说道:“我吃虫,你吃谷,帮你收谷助富。你睡熟,我守屋,不念奴情自吃苦。”地龙不听,照样杀蛙,但总是煮不熟。世宝吃了,忽然“剥”的一声,他的腿不见了,腰杆不见了,头颈不见了,身躯化成一滩臭水,流满一地。当年天降飞蝗,五谷失收。这是蛙神对遭劫的报复。[③]

  

  应该说,这是一则具有多元文化意涵的壮族民间神话传说。一方面,它体现了人与青蛙之间的生存对立:不是人吃蛙,就是因为蛙而导致人的生命的消失。

  另一方面,从青蛙的诉说“我吃虫,你吃谷,帮你收谷助富”中,我们不难知道青蛙确实具有帮助人类实现丰饶祈求的作用。而且,在因蛙人生命对立引起蛙人生命的相互消失之后,出现的也还是“天降飞蝗,五谷失收”的局面。

  在传统的农业生产特别是稻作生产中,水是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在古代社会中,农业生产所需要的水的多寡,基本上是受制于自然降雨。也就是说,每年雨水的多寡,直接影响到农作物的收成。因此,在壮族传统文化中,青蛙对于丰饶的影响也常常是通过其与雨水的关联来体现。在壮族至今仍在传唱的《蚂拐歌》里就有这样的句子:

  蚂拐是天女,

  雷婆是她妈。

  她到人间来,

  要和雷通话,

  不叫天就旱,

  一叫雨就下。

  送她回天去,

  感动雷婆心,

  求雷婆下雨,

  保五谷丰收。

  关于青蛙与雨水的关系,英国著名人类学家弗雷泽也曾予以了关注。他在《金枝》一书中指出:“青蛙和蟾蜍跟水的密切联系使它们获得了雨水保管者的广泛声誉,并经常在要求上天下大雨的巫术中扮演部分角色。一些奥里诺科印第安人,把蟾蜍奉为水之神或水之主人,从而惧怕杀死这种生物。还曾听说当旱灾来临时他们就把一些青蛙放在一口锅下面,而且还要鞭打它们。据说艾马拉印第安人常制作青蛙或其他水栖动物的小塑像,并将它们放在山顶上作为一种求雨的法术。英属哥伦比亚的汤普森印第安人和一些欧洲人则认为杀死一只青蛙可以导致下雨;为了求雨,印度中稻作一些地区卑贱种姓的人们将一只青蛙绑在一根棍子上并盖上‘尼姆树’(The nim tree,Ayadirachta lndica)的绿色枝叶,然后带着它走家串户同时唱道:‘啊,青蛙,快送来珍珠般的雨水,让田里的小麦和玉蜀黍成熟吧。’卡普人和雷迪人是马德拉斯的种植者和地主中的大姓,当缺雨时,这两个族姓的妇女们便捉来一只青蛙,将其活生生地绑在一个用竹子编的新簸箕上,撒上些树叶拿着它挨门挨户地去唱歌:‘青蛙夫人要想洗澡。啊,雨神!哪怕给她一点点水也好!’在这些卡普妇女唱歌时,屋里的女人便把水洒在青蛙身上并给一些施舍,相信这样一来将很快带来倾盆大雨。”④]

  很显然,铜鼓上青蛙塑像的出现,充分体现了铜鼓文化与稻作文化的文化关联。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网 2006年11月11日

上一条: ·[董晓萍]流动代理人:北京旧城的寺庙与铺保(1917 —1956)
下一条: ·[汪小洋]汉画像石中的女娲
   相关链接
·[陈芳 董志君]布依族“扶马”风俗中的纸马与日本“绘马”·[王翼祥]简论我国稻作文化中的生殖崇拜内涵
·[王天锐]试论蜡染艺术的稻作文化内涵·[王宪昭]试析中国古代种子神话中的稻作文化现象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