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端午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端午节专题

[陈连山]说说南北方端午节的异同
  作者:陈连山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6-07 | 点击数:8733
 

三、南北方端午习俗的差异

  中国地域广大,南北方地理环境截然不同,生产方式不同,地方性的历史传统也有差异。因此南北方的端午节习俗既存在着上述共同点,同时也存在着不小的差异。

  竞渡是全社会参与的大规模节日习俗,可在这方面南北方偏偏存在巨大差异。南方河流众多,船是重要交通运输工具。因此,南方很早就有端午竞渡活动,尤其以湖南、湖北、江苏、浙江为盛。但是在缺水的北方,基本没有竞渡。作为端午节的一部分,竞渡最初也是以辟邪攘灾为目的。但是后来发展出纪念先贤(包括屈原、伍子胥、曹娥)的道德寓意。湖北秭归是屈原故里,湖南汨罗是屈原投江之地,当地传说屈原是五月五日投江自尽的,竞渡就起源于百姓划船抢救屈原或打捞屈原遗体。而吃粽子则被解释为用粽子喂饱水中动物,避免它们争抢人们送给屈原的祭品或者避免它们危害屈原遗体。由于屈原是古代一个伟大的诗人,在文人和政府的支持下,这个传说得到大力宣传,北方也慢慢接受了这些传说。近年来,个别北方地区也从南方引入了龙舟竞渡,提高了节日气氛。

  另一个差异在于粽子。北方粽子一般都是甜味的,但是南方除了甜味粽子之外,还有咸味的肉粽子。形状也有差异。北方粽子都是三角锥形,而南方除此之外还有长条形状的所谓“枕头粽”。包装的叶子也有差异。南方多用箬竹叶包粽子,它有一种独特的香气。而北方没有箬竹,多采用芦苇叶。

  第三个差异是节令食品品种的数量。端午节,北方物产还未全部成熟,所以应时的节令食品数量有限,主要是粽子、鸡蛋、煮大蒜等。相比之下,南方物产则丰富得多。江南地区普遍吃“五黄”:黄鳝、黄鱼、黄瓜、咸鸭蛋及雄黄酒五种原料。而高邮、扬州等地竟然有所谓“端午十二红”——咸鸭蛋、火腿、油爆虾、红烧鸭、苋菜、雄黄酒、黄鱼、玫瑰砂(糖)、月季花、石榴花、樱桃、枇杷。基本都是红色或黄色。传说之所以是十二红,而不是十一红,也不是十三红,原因是十二代表着一年十二个月。端午节吃了十二红,就能保佑一年十二个月顺利。

四、端午习俗的地方性差异是人们自由创造的结果

  通过以上介绍,我们看到南北方对于五月初五性质的认识是一致的,基本风俗也一致。但是,仍然存在着不少的差异。出现差异的原因包括:

  第一,地理环境因素。南方多河流,于是发展出竞渡习俗。北方缺水,所以难以发展竞渡。即便北方从南方引入了竞渡,限于自然条件,也无法普遍发展。南方生产箬竹,包粽子就选用箬竹叶。北方没有箬竹,就只能从南方运来,或者选用本地新鲜的芦苇叶。这些地理环境因素决定了南北方端午节的差异。

  第二,地方历史因素。每一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史和地方名人。屈原生于湖北、死于湖南,所以这两个地区就用屈原之死来解释端午节风俗的起源。而苏州古代是吴国首都,于是春秋时代冤死在吴国国君夫差手里的伍子胥就成为后世苏州百姓解释端午竞渡起源的工具。浙江端午竞渡起源传说最初也是纪念伍子胥的,但是在东汉汉安二年(143)发生了一件奇闻:参加端午祭祀潮神伍子胥的曹盱不幸死于潮水,遗体失踪。女儿曹娥为了寻找父亲遗体,自己投河自尽。五天后,曹娥抱着父亲的遗体一同浮上江面。后来曹娥被列为“二十四孝”之一。于是,当地人解释竞渡的起源是为了纪念曹娥这位著名的孝女。

  由此可见,端午习俗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行为模式,而是人们根据自己的思想观念和地方资源不断创造的结果。人类是节日民俗的主体,节日民俗是人类表达思想感情的手段。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人类过节的方式自然也会变化。当然,节日民俗的创造并不是个人任意的。因为节日民俗是一个社区群众共同的生活方式,个人的创造需要得到集体的认可和接受。只有那些符合大众意愿的创造才能成为新的节日民俗,成为集体认同的文化新标志。

(本文刊载于《文史知识》2019年第6期,注释从略,详见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上一条: ·[乌丙安]文化记忆与文化反思——抢救端午节原文化形态
下一条: ·[萧放]温情与崇高:端午节俗的当代意义
   相关链接
·[朱现省]社会变迁视角下“做社”习俗的演变与当代价值·[张湘蓉]怀化市部分县区“双端午节”习俗特征形成的缘由及其意义
·[张结伟]试论《猗觉寮杂记》中的民间习俗·[扎西卓玛]礼物与信仰:一个藏族村庄中的礼物交换习俗研究
·[杨丽云 刘玉珍 秦婕]苏元春与抢花炮习俗之间关系研究·[韦成]桂西北民间禁忌文化的实践逻辑与乡村社会秩序建构研究
·[王晓鸣]浅谈节气习俗特点·[王静斯]北京地区中秋习俗考略
·[那仁毕力格 萨其拉]古代人禁忌习俗多样功能探源·[刘吉平]西汉水流域崇鸟习俗的生成与演变
·[郭烨佳]传统仪式的当代实践:泉州“普度”习俗的价值意蕴与传承路径·[高洁宜]由俗至礼:探析乡村移风易俗中的贺号习俗
·[陈爱国]蚕桑习俗中的“蚕花”考释:基于蚕虫“生命力”的视角·[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
·[李悦]中国的节庆习俗与民族时令戏·[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韩李英]春节习俗食鱼的吉祥文化浅析
·[赵洪娟]中古敦煌祈赛习俗观见敦煌与西域之文化关系·[陈连山]从“天雨粟,鬼夜哭”到敬惜字纸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